古诗词鉴赏专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去追记坐间所言①
陆? 游
征西幕罢几经春,叹息儿音尚带秦。②
每为後生谈旧事,始知老子是陈人。③
建隆乾德④开王业,温洛荣河⑤厌虏麈。
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爱不赀⑥身。
[注]①坐间所言:陆游晚年闲居家中,但以其诗名和主战态度名著当世,韩侂胄主政,曾一度主持北伐,可能是朝廷当局派人来向陆游征求意见。②陆游1172年(47岁)被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携同家眷赴任,1178年被回朝廷。这期间曾亲赴南郑前线抗金。③陈人:过去时代人物。④建隆乾德:是宋太祖开国时的两个年号。⑤温洛荣河:《尚书中候》“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又《易·乾凿度》“帝盛德之应,洛水先温”,诗中总指中原之地,为古帝王所都。⑥不赀:价值无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壮岁从戎的经历,家眷同去,小儿咿呀学语时在边防前线度过,至今还带有秦地的方音,这常常又使诗人回忆起那段前线抗金的峥嵘岁月。
B.诗人生于硝烟战火,长于万方多难,对于南宋王朝屈辱的历史记忆犹新,而那些生长于承平之际的后生们对历史却一无所知,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
C.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将“老子”与“后生”对待历中的态度,宋太祖开创基业的宏伟与南渡君王之萎弱进行对比,传达出“斯人独憔悴”的孤寂情怀。
D.尾联照应标题,是对来客坐间所言之事的回应;如果人生还能再少,面对国家的的危难,我毫不爱惜自身,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4.B(“还常常嘲讽诗人是落伍之人”错,于诗无据。“始知老子是陈人”是诗人感慨于年轻人对历史真相无知,再加上统治者美化历史,在年轻人面前谈历史,诗人自感落伍,是激愤之语。)
15.①对曾经的征西抗敌的战斗经历难以忘怀;②对年轻人不知历史的痛心、忧虑;③对宋王朝抗金大业后继无人的忧愤;④对南宋君主长期以来贪图享乐,腐朽无能,不思抗金的讽刺;⑤表达了老骥伏枥,时刻准备奔赴战场,杀敌保国,勇于牺牲的决心。(6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答对三点满分。)
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深渡驿①
张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②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注]①本诗作于张说被贬岳州赴任途中。深渡驿:驿站名。属唐代江南东道歙州(今安徽歙县)。②洞房:本指内宅深处之房,此指驿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深渡驿位于青山之间,庭院内呈现出一派荒凉萧瑟景象。“旅泊”二字贯串全诗。
B.“白露秋”既点明时令,又透出深夜白露滋生之凉意,有助于烘托诗人当时心境。
C.夜宿驿舍而能目睹月影、飞萤,耳闻江流、猿啼,这样巧妙暗示出诗人夜不成寐。
D.前三联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幽寂而优美,尾联寓情于景,含蓄蕴藉。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D (“尾联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赏析不正确。尾联是在前三联写景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感情直白。)
15.①被贬岳州、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之情;
②独居驿舍、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之情:
③漂泊异地他乡、面对萧瑟秋景而产生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深渡驿①
张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②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注]①深渡驿:位于今歙县新安江边上的一个古驿站。②洞房:深邃的内室,指驿站的卧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五律写诗人秋夜旅宿依山傍水的江南古驿站,显得十分清新脱俗,颇富情致韵味。
B.首联二句从容有致,将山、水、秋、夜、驿五要素囊括无遗,“旅泊”二字贯穿了全篇。
C.颈联写夜宿古驿听到清猿之啼、看见流萤之飞的凄清荒寂,抒发有家而不能归的伤感。
D.结尾二句写诗人他乡看到秋日肃杀、草木枯黄零落的景色,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旅愁。
1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第二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C【解析】诗中并没有说作者有家不能归。
15.①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在高山古驿中的独特见闻,②借景抒情,诗人见“月影“勾起对故乡的思恋,遥应下文,③对仗工整。“洞房”“高枕”写出驿站依山而建的特征:“悬月影”“听江流”则暗示诗人度过了不眠之夜。(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 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鹩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鹤鸾, 传说中与风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旷,苍凉
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 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鹅鸾” 栖息于灌木丛中,“燕雀” 巢于梧桐树上,各得其所。
D.第十一句巧妙用典,含蓄婉曲,不仅化用《归去来兮辞》的诗句,还表达了与陶渊明
相似的志向。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C
[解析]“鹤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积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鹅鸾却委曲栖息于积棘,而高大的梧桐却让燕雀占据作巢。由此显见,并非“各得其所”。
15.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④感叹世道艰难,感慨自己失意。(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解析] 此题注意抓住诗句荣华东流水”是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是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梧桐巢燕雀”是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剑歌行路难”是在感叹世道艰难,感慨自己失意。
安徽省六安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属官。②符:这里指军中移文。③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15.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A
【解析】A项,曲解文意。首联不是写诗人自己,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部属的勇猛形象。故选A。
15、【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己、忘我无私的胸怀。
不同点:杜甫的诗句,由自己住茅屋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的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关爱部属、勉励友人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诗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意思是,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前一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杜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解答时要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生平思想及具体写作背景,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①
王世贞
与尔同兹难,重逄恐未真。一身初属我,万事欲输人。
天意宁群盗,时艰更老亲。不堪追往昔,醉语亦伤神。
【注】①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袭扰东南沿海,上海及江浙一带州县多处被焚掠。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太仓(今江苏太仓)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未真”三字将诗人与亲人相逢时劫后余生、悲喜交集的心情刻画得真实传神。
B. 颈联上句为倭寇平息而庆幸,下句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患难之中更见亲情可贵。
C. 尾联正话反说,表达出兄弟重逢,追忆往事,一醉方休的兴奋,照应题中的“小酌”。
D. 这首五律描写乱后与弟重逢所感,其特殊经历与场合奠定了此诗沉郁感伤的基调。
15. 前人评价此诗颌联“极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颔联意为:直到此时,这个身体才属于自己;从今往后,万事都愿输给他人。这是诗人经历战乱之后的真切感悟,其中包含身不由己、命如草芥的悲叹,万事皆空、万念俱灰的绝望,所以说“极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