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2021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6篇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6 22: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夏州|注]胡常侍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候。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
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
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
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
15.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 D 【解析】从尾联可以看出,国家仍在多事之秋。
15.【答案】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2分)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2分)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2分)
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中斋韵①(过吉②作)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③,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①中斋:即邓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北上。②吉,指吉州,文天祥的故乡。③五丈原:地名, 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诸葛亮辅佐蜀汉时,功业未成,死于五丈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被俘北上,路过家乡,感慨万千,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伤悼,抒发难言的隐痛。
B. 局势艰危,难有依傍,“傍谁辕”以反问坐实语意,问中交织着作者的深忧和无奈。
C. 诗人被俘北上,悲泪难禁,和明妃相似;但心向南方,和啼血长鸣的望帝相仿。
D. 诗歌多处使用联想,触笔成文,旁及古今而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15. 诗歌中“英雄恨”包含哪些内容? “兰作行舟柳作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4. A 15. “英雄恨”是诗人的功业飘零之恨,被俘北上的屈辱之恨,亲人离散之恨,国家破亡之恨。(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复杂的心境:气节如兰的坚贞,身陷藩篱的无奈。(意思对即可)
河南省郑州、商丘市名师联盟202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歌续短歌①
李贺②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③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④,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题目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②李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③秦王,指唐宪宗。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④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两句运用互文,吟唱长歌短诗,把衣襟磨破,使白发脱落,言愁绪之深。
B.三、四句写觐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如烈火中烧。
C.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两句形成照应。
D.七、八句寄情于景,以哀衬哀,用凄凉萧索的四月景象衬托自己内心的凄苦。
15.杜牧论李贺的诗为“《骚》之苗裔”,“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看似写景物,其实言人事。请结合诗歌后六句简要分析。(6 分)
14.D(“以哀衬哀,用凄凉萧索的四月景象衬托自己内心的凄苦”错,七、八句描写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之景,是以乐景反衬哀情。)
15.①后六句看似写明月为峰峦所阻隔,因此诗人寻而不得,其实“夜峰”“明月”等意象喻意精微委婉,寄托遥深。“明月”喻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庸臣,暗示诗人追寻君王,却被庸臣阻碍,导致自己空有才华,却无法让君王看到。②诗人委婉表达了自己想匡时救弊,却仕途无门,只能暗自忧伤的无奈情怀。这首诗把诗人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堪称《离骚》的继承者。(每点3分,大意对即可)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毕业班尖子生第二次考试(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①。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②嘶。
【注】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②蹇驴:跛脚的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于朴素的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谈谈这首诗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③岸莓苔④。
【注】①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②仙掌:汉代建章宫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③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④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回纥挽弓射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
B. 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
C. 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
D. 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
15. 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价本诗说:“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4. D 15. ①首联写深秋时节,回纥挑起了战争,领兵南下。诗人以大雁惊飞哀鸣象征着百姓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凄凉景象。②尾联诗人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③本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句句写雁,但实际上是处处写时事、写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
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长安道中怅然作
宋 祁
三辅古风烟,征骖怅未前。
山园蓬颗①外,宫室黍离②边。
树老经唐日,碑残刻汉年。
便须真陨涕,不待雍门弦③。
[注]①蓬颗:长有蓬草的土块。《汉书·贾山传》记载,贾山曾议秦始皇侈葬,说“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②《诗经》有《黍离》篇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③刘向《说苑》记载,战国时齐国琴家雍门子周,善鼓琴,孟尝君听其弹琴,涕泣增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三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诗人怅然感怀,车驾也徘徊不前。
B.“古”字突出山川风物的古老久远, 人世沧桑变迁之感,“风烟”能引起悠然神伤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老树、残碑不禁想到唐、汉时的兴盛繁华,蕴含深刻。
D.尾联写用不着雍门子周弹琴,自己就已经潸然泪下了,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满。
15.诗歌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有什么含意? 使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