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华中师大一附中等八校2021届高三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T8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万山潭①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16.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6分)
15.D
【解析】诗人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
16
D意象素雅清淡∶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行、鱼等意象也不着雕饰,清朗简洁。②情感闲适恬淡∶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③语言简洁淡雅∶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④结构白然冲淡∶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湖北省荆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灵隐寺①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②,龙宫③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④。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囂.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⑤。
[注]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威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②岧峣( tiáo 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③龙官: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④浙江潮:钱塘江潮。⑥石桥: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大处起笔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接着以一“锁”字突出了灵隐寺的清静。
B.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天外,想象奇特,构思绝妙。
C.全诗的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对偶、互文、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堪为典范。
D.诗歌以游踪为线,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含蓄委婉,诗人情感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16.请赏析诗歌的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6 分)
15.D。“语言凝练委婉”,诗歌语言自然清新。
16. (1)巧用对偶。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有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
(2)层次感强。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上句写远景一- 海上日出,下句写近景一-澎湃江潮,入胜景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
(3)声色兼备。上句写沧海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钱塘江潮,白浪滔滔,又仿佛能听到钱塘江潮的怒吼。
(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
致。
B.颔联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C.颈联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由于路途遥远,
“家书”要到“隔年”才能抵达。虚写梦回故乡,家书难达,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D.尾联描绘了一幅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一叶钓舟泊于家门外的画面。此处一个“烟月” 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表现诗人的羁旅怀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C。“家书难达”是实写。
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②虚实结合,想象奇特。颈联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实写的是远离故乡, 书信难达。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表达了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③乐景反衬哀情。尾联想象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可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 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以乐景反衬哀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 风景之中。
④对比。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⑤视听结合。孤灯清寒,孤雁哀鸣,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每点2 分,答对其中的三点6分。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满分6分。)
湖北省十一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①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②。
【注】:①方寸:指心。②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写景,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养蚕、麦收农事活动的摄入,给全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B.桑叶“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秋时节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C.“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气候。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D.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
16.请简析该诗的情感变化。(6分)
2021八省联盟湖北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赠日本僧智藏
刘禹锡
浮杯①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②潭水黑,新秋放鹤③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④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⑤。
【注】①浮杯;指南朝宋时一位高僧乘坐木杯漂浮渡河的典故。②降龙∶指西域僧人涉公以秘咒降服神龙的典故。③放鹤∶指晋代高僧支道林虽然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放飞的典故。④真如∶佛教用语。真,谓真实;如,谓如常。⑤宁馨∶晋宋时的俗语,犹"如此""这样"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智藏法师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
B.智藏法师饱经雨雪风霜,历尽崎岖坎坷,但都被诗人用"浮杯"典故一笔带过。
C.颈联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D.诗歌多处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对智藏法师高超的佛学造诣的赞美。
16.请简要分析诗中智藏法师的形象特点。(6 分)
15.A("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错误,"浮杯万里过沧溟"是写智藏法师渡海来唐的艰辛,突出其性格的坚毅;"遍礼名山适性灵"是写智藏法师学习佛法,修养心性。)
16.①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智藏法师不远万里,渡海来唐,为学习佛法,走遍名山。②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智藏法师学习佛法只为修养心性,参禅悟道,探寻佛学的真谛。③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智藏法师的造诣超过了唐朝当时的大多数学者。(每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