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XS)
第2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7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表示物体的长度。
一、情境导入
1.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
(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2.师:有没有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哪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3.师: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子量)
4.师:用尺子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千为、米、分米、厘米)
学生比划1米(出示米尺)、1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5.师:这本书有1米厚吗?有1厘米厚吗?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6.师: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感知1毫米。
(1)指导学生观察直尺。
师:通过观察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刻度线长,有的短。
生2:1厘米中间还有一些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你们数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小格?(10个)
师:每个小格的长有什么关系呢?
生1:每个小格的长度一样。
生2: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
师:每个小格有多长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出“1毫米”,老师马上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的?”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是的,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学生活动:让孩子们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并与同桌交流。
师:通过观察直尺,我们知道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是1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1厘米和10毫米相等。
生2:1厘米等于10毫米。
生3:10毫米就是1厘米。
教师归纳:1厘米=10毫米。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尝试量一量。
(1)课件出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3)开始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做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 km=1000 m 1 m=10 dm
1 dm=10 cm 1 cm=10 mm
师: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第25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2.知道了生活中哪些物品与毫米有关。
3.毫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生活中很多物品都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4.长度单位有了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 km=1000 m 1 m=10 dm
1 dm=10 cm 1 cm=10 mm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