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1题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2题
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马尾海战 D.黄海大战
第3题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该印章的主人是( )
A.刘步蟾 B.林永升 C.邓世昌 D.方伯谦
第4题
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领土包括( )
①辽东半岛②澎湖列岛
③香港岛④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5题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第6题
一个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其时间可能在( )
A.《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第7题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第8题
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林菊:战争爆发于1895年,战败后签订《辛丑条约》
B.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王海: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李兵: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第9题
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一项条款有关(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第10题
下面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11题
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边这样一组图片。图片人物是谁?与什么战役有关( )
A.林则徐 鸦片战争 B.关天培 虎门战役 C.邓世昌 辽东战役 D.邓世昌 黄海海战
第12题
在山东刘公岛有一座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 )
①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
②邓世昌为国捐躯
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④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3题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历时三年取得重大成果,确认在当年大东沟海战战场发现的沉船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下考古发掘信息中,可作为判断该沉船就是当年“致远”舰的最直接证据是( )
A.长60多米、宽9-10米的舰体残骸
B.舰体上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
C.舰体上的多处火烧及爆炸痕迹
D.抛撒在舰体周边的钢板、木板、锅炉残片
第14题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第15题
在2014年8月初海峡两岸合办的“甲午风云 宝岛悲歌”展览上,展出了一幅手稿。它是1895年由三名台籍举人联合两名清朝官员上书给光绪皇帝,痛陈“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的呈文。他们上书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16题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第17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政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向外”。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概述“使国内人心转而向外”的含义。(4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国别 参战
舰数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340 16.33 36 268 0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2分)
材料三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3)与创建北洋舰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3分)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3分)
第18题
一个弹丸小国的历史,充满捧腹的滑稽和残酷的铁血。19世纪末东方弹丸小国发动了一场对华战争,这场战争至今让中国人不断反思。
【精心策划】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朝鲜和中国。……1892年,日本已有22万余人的陆军;海军军舰达32艘,约六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地形地图。
(1)据以上材料,概括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前做了哪些准备。
【激烈海战】
(2)黄海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大规模海战。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役中牺牲的著名将领。
【耻辱之约】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之权及该地城垒、兵器制造所及国有物永远割给日本。
◎中国支付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3)据以上内容判断“耻辱之约”的名称。“耻辱之约”哪一条款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列强要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败因揭秘】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的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一直入不敷出的军费中支出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4)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
1-5 CD C C B
6-10 D D A A C
11-16 C C B C C B
17 (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差距: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3)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管带名字:邓世昌.
(4)内部原因:(据材料二)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据材料三)李鸿章避战保船,妥协退让;(据所学)清政府腐败无能.
18 (1)制定侵华政策,积极扩军备战,派遣间谍收集情报和测绘地图。
邓世昌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清朝的腐败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