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教案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是桂教版七年级上册“造型
表现”的课型。使学生初步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扎染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欣赏民族民间艺术扎染的本领,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将课堂学习的只是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方式。
2.使学生学会分辨扎染、蜡染作品并制作一幅扎染作品。
3.欣赏民族民间艺术扎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三、重难点:
重点:学习分辨扎染、蜡染作品、及其各自艺术特点。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并且制作扎染作品。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扎染的了解相对薄弱,需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赏析能力及制作能力。我将根据本校资源实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对本刻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发现美欣赏每的能力,弘扬民族民间工艺,运用于生活。
教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导入:《先锋旅行—扎染》
提问:视频里介绍了什么民间艺术?
2.出示课题
课题
:《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二)、新知讲授:
1
.生活中的扎染”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扎染?(窗帘、桌布、手绢、衣服等)
2.欣赏作品:(图一:扎染作品、图二:蜡染作品)(2人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欣赏两幅作品的同时,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4人小组讨论)
3.“辨一辨”两幅作品
设计意图:讲授新知识、通过图片欣赏与小组讨论分析并初步了解蜡染有扎染作品的区别及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三)、创作分享
1
.教师示范(在每小组的座位上有做好的(扎染小样板)让学生尝试拆,分析步骤,教师再进行示范。
2.学生制作:用宣纸或纸巾折叠后捆扎,再用彩色笔墨水染色,
制作一张多彩的染纸作品。
步骤:1.构思
2.捆扎
3.染色
4.调整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更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创作能力及想象力,巩固本课知识。
(四)、扩展升华:
1.提问:棉布的捆绑方式与图案效果有关系吗?
(图案构成效果与棉布捆绑方式有关系,不同的捆绑方式有不同的效果。)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同时使学生懂得制作形式的扩展。
(五)、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书设计:
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
扎染:虚实相间、神奇多变
蜡染:边缘严谨、清晰
步骤:1.构思
2.捆绑(打结、橡皮筋捆绑法)
3.染色
4.调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