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7 12: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词中生字词“舸、寥廓、峥嵘、遒”,并背诵全文;
②把握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意象、意境的内涵,学会以诗词中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诗词的方法;
③学习词中景情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诗歌,掌握断句特点,体味诗歌情感节奏;
②复述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以此来感受情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诗词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②感受词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阐释,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感情。
【教法】:诵读、讨论、探究
【课时】:2课时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以平平仄仄的枪声为句,写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传奇。说到这里你们应该猜到我说的是谁吧?(对,就是毛泽东)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吗?(《长征》、《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课件展示名句)那你们觉得这些诗词在情感上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毛泽东的很多诗词,比如《沁园春·雪》等,都有一种豪气喷薄而出,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今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领略诗人平仄变调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二、熟悉课文
1、初读:正音?舸
(ɡě)??寥
(liáo)廓
(kuò)??峥
(zhēnɡ)嵘
(rónɡ)??遒
(qiú)
衔接: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要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评)同时注意一下几个地方的断句。(PPT展示诗歌全文的停顿断句,再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2、听读:听录音;对比评价;感受基调
点拨(强调情感的投入):富有感情的朗读才有感染力,才能够打动人。从这个朗诵中,你读到了怎样感情?用几个关键词告诉我。(豪迈,大气,雄浑……)
3、范读:请同学朗读
衔接: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整体的把握还是不错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有感情得朗读一遍?(同学读完予以评价)其他同学听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词中表现作者行为动作的词语有哪些?(明确:立、看、怅、问、携、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从这几个动词入手,来分析整首诗词。
三、鉴赏评析
1、“立”:前三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前三句,一起来读一遍吧。这三句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生: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有倒装,而且有些成分被省略了。所以这三句的正常语序是什么呢?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望)湘江北去。
思考:把“独立”放在前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强调,为了突出独立。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在电影中相当于“特写”镜头的处理手法,把人物从景中凸显出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独立”能不能换成“站立”,为什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明确:“独立”表明诗人是独身一人,而此时又是寒秋时节,这个“独”字更符合秋天的况味,也更加能体现出词人于凛冽秋风中傲然站立,俯瞰全景的姿态。(砥柱中流的气概)
2、“看”
衔接: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描写词人所见美景的诗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词人看到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
思考:①描述景物特征,并分析描写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的特色。
明确:(万)山?————
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
(漫)
江?————
碧(透)
?????(近观)
?远近结合,动静交错
????(百)舸?————(争)流
????????
???????鹰????————
击长空
??(仰视)
???????鱼????————
翔浅底
??(俯视)
②我们知道诗歌是非常讲究炼字的。你们来说说这几句中用得比较好的字有哪些?
a.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b.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程度副词,说明程度之深)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d.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
e.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动词,极具表现力、生命力)
【知识点】:意象
小结:“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词人眼中的秋景。而回忆我们学过的作品,描写“秋”的诗句有哪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范仲淹《渔家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曹操《观沧海》……)同样是写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感上的差异呢?(明确:所写景物的不同,以及赏景人的心情差异。)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前面我们提到的这些“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这种附着创作者主观认识和情感的客观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而意象的组合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试举例,如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意)因此我们在做诗歌鉴赏时,要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意境,从而把握诗人感情。
衔接: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描写不是词人兴之所至的随意创作,而是经过细致加工融入个人真情实感的写作,使情与景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达到融情于景的表达效果。此时诗人心中必定有万千感慨,接下来他的心绪该奔向何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3、“怅”、“问”:齐读上阕后三句(强调气势)
思考:面对万类竞发的湘江秋景,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怅”呢?
明确:“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故而生“怅”,在这里“怅”不是失意,是面对宇宙广阔的迷惘。于是有了后面的“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越是描写壮丽的山河,就使人民越感到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需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这一问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补充背景材料)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秋。当时正值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但也是多事动乱之际。1925年,中国工人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和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革命力量,使反动派们为之胆寒;此外,农民运动的烈火也迅速点燃并成燎原之势,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日益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业已确定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于毛泽东面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的缉捕而辗转逃亡的时期。他化妆离开韶山,秘密来到长沙。9月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去广州之前重游了橘子洲。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词,热情地赞颂了长沙生机勃勃的壮美秋色。
衔接: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我们现在进入下片的学习。
“忆”、“记”:齐读下片,再进行分析
下阙回忆了往昔的哪些情形,展示了怎样的风采?
????“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回忆了同学少年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形,视军阀官僚为粪土,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展示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风采。
(2)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一句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在江心水深并且流水很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花都能把行船给阻隔了,当然能否阻遏行船不能肯定,但是这种气势就十分强大。
小结:下阕“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就是毛泽东的少年意气,有豪情,有傲气,有才气,有霸气,有拼劲。风华正茂的年纪,能够指点江山,参与到国家大事上来,激扬文字,以笔代戈,激浊扬清,视军阀官僚为粪土。这样一种气概就让人非常神往。
四、课堂小结
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怅”“问”,下阕由“携”到“忆”,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其诗词中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以及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更要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要反复阅读,从意象分析入手,提炼关键字,把握诗歌意境,知人论世。
五、拓展练习
1、课后习题中毛泽东的三首诗。
《采桑子·重阳》
【注释】
①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②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③岁岁:年年。
④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⑤黄花:指菊花。
⑥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白话译文】: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七律·长征》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浪淘沙·北戴河》
⑴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⑷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⑸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⑹谁边:何处,哪里。
⑺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越:越过;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⑻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⑼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⑽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⑾人间:社会制度。
【作品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创作背景】:1950年6月,中国解放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53年,中国社会格局基本稳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浪淘沙·北戴河》便是他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2、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一些材料补充。
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1910年秋,毛泽东当时立志要走出韶山冲,去长沙求学。为了让父亲放心,他给父亲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小诗中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材料三: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3、毛泽东书法赏析,体会他慷慨激越的情感。
此幅作品(《沁园春·长沙》)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
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