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插秧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7 18: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插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插秧歌》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另一篇课文为《芣苢》 。《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学习本诗时,应和《 芣苢 》 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 把握作者的 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 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芣苢》作为导入。
师: 请大家一起把《芣苢》朗读一遍。
生: (朗读)
师: 《诗经》中的《 芣苢 》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2、作者介绍
师: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明确:
《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宿新市徐公店》 (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师: 杨万里是南宋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很有特色,我们简单复习一下杨万里的生平简介。
明确: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有《诚斋集》传世。
3、正音朗读
师 : 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 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生: (标读音并自由朗读)
师: 接下来一起齐读一遍。
生: (齐读)
4、 相关知识的补充
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师: 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插秧的相关场景,里面也有关于插秧、抛秧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 很多同学可能对此了解不多,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的相关情况。
(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师: 通过刚才这个视频, 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 、 温室 或直接在水田 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
抛秧: 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 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 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 水稻前期生长需要 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 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5、诗歌内容分析
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 水稻种植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过程 ,再读 这首诗,看看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
生: (再读诗歌)
明确 :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师: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一看。 首先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解 ,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师: 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题,即 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来分析其好处。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出表现手法) 。
师: 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 的答案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明确: “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 题目如下:

请同学们按照上面说的步骤来赏析一下 “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明确: “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 &点明效果)
师: 接下来我们看 颔 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明确: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师: 首联和 颔 联描写了劳动人民插秧的情景, 我们继续看 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6、拓展提升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 “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 ;《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