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8 09: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强化朗读和品味词句,能体会语言节奏变化及用词精当,感受黄河的气势,体会黄河的精神。
2.学生了解文情、景、理交融的基本特点,能理解本文合理安排详略和景物先后顺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老的黄河,起源于遥远的青藏高原。终年覆盖的雪山下,无数涓小的细流,汇聚成宽广深厚的黄河。这条大河缓缓流动广袤的中华大地,到达延安壶口时,地势陡然变化,黄河出现了气吐山河的壮丽景象。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这“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景象。
二、解题:
1. 为什么叫“壶口瀑布”?它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 为什么把这儿的地形比作壶口?这儿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呢?
① 宽度由500米陡然窄到40多米。
② 地形变化的交接点就是壶口。
③ “十里龙槽”(十里龙槽是怎么形成的呢?——水不断地冲刷,“凿”出来的)
过渡:水竟然冲刷出了一条长达5000米的“龙槽”,那么这儿的水究竟是怎样的呢?大声朗读3、4两段,找一找文中最能体现这儿水特点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这儿的水是怎样的。
三、壶口之水
(一)未入壶口之水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1. 这儿的水是怎样的呢?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
2. 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黄河的这种气势。
(1) 指名读;
(2) 生点评;(围绕重音、停连)
(3) 师展示句式的变化,体会这儿的节奏的变化。
(4) 齐读体会。
小结:节奏逐渐加快,也让我们感受到黄河逐渐汹涌迅疾。
过渡:这样有气势的水,这样壮观的水,进入壶口了吗?它们进入壶口时是怎样的呢?
(二)进入壶口之水
水入壶口时是怎样的呢?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1. 品析“跌”字,概括水的特点;
2. 配乐活动。(小组合作)
(1)在哪加上什么样的声音比较合适?
(2)小组内试读。
(3)展示: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点评,分说理由。
(4)定一种方案,分男女读。
(5)我们给这儿的水每一次的下跌都加上了“嘭”,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水量大,来势猛,力量大)
过渡:水是如此的猛烈,“嘭嘭”不断似爆炸般,跌在石上,这儿的石头又该变成什么样呢?

四、壶口之石
1. 石头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2. 这样如钢似铁的石头竟被水“凿、切、剁”成这样窟窟窍窍,我们看出了水是怎样的?(刚劲有力、坚硬)
3. 水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呢?(地形的压迫,她忍耐到了一定程度)

过渡:至柔至和的水,缓缓地流经了广袤的中国大地,却在这儿被压迫,爆发出一种比石头还刚的力量。

五、水之精神
1. 作者在这儿,想表现什么呢?(水的精神:柔中有刚、奋起反抗……)
2. 就是这样的水哺育了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正是这样的水伴随了中华民族千年万年。这样的母亲河滋养下的中华儿女呢?(生举例说)
小结:中华儿女也如它一样,在每一次遇到压迫、困难的时候,每一个紧要关头,都能化柔为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这也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3. 这样柔中带刚的水,又奔涌着流向了龙槽,为什么叫“龙槽”呢?(弱水化龙)
六、章法探究
1. 作者虽未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已在壶口之水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黄河和对黄河精神的赞颂,做到了情景理交融。
2. 为什么作者略写雨季之水?为什么雨季之水放在前面来写呢?(造势入胜)
七、总结
梁衡用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运用合理的详略和先后顺序安排景物,让我们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浑壮阔、气吞山河;也让我们感受到至柔至和的水在遇到压迫时,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每一个紧要关头,都能化柔为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其实,黄河是我们地的母亲河,它的华夏儿女们对它的赞颂又何止这一篇文章呢?
像七年级下册的诗歌《黄河颂》,像歌曲《黄河大合唱》。
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关于黄河的诗、文,去感受黄河的精神。

8、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这是不用质疑的,但是有很多的朗读是在文本外打圈圈,遍数再多,伴奏音乐再美,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再投入,还是不能真正进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两处朗读教学设计非常巧妙,第一处让学生边读边拍打桌子找节奏感,让学生说出节奏的快慢和和节奏的长短对表达情感的影响,巧妙地在节奏中理解作者如何建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样,学生朗读简直不需要什么外在的技巧,自然知道哪里是重音,哪里该停连,哪里该快慢顿挫。第二处,让学生加拟声词,并比较三个拟声词“哗”“咚”“嘭”,通过文本的二次创作,即语言的创造运用,体会到作者要表达黄河水跌落时的那种雄浑厚重的感觉。
另外,这节课的板书也将语言构建中生成的东西巧妙地融入进去(如下图)。板书中将水的特点和精神有机的勾连起来,将水的精神由原文“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提炼为“紧要关头,化柔为刚”这也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表现。另外还将“柔水化龙”这个词的提炼巧妙地把“龙槽”和水的变化情况体现出来。
总体来讲,这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了对两处写水的内容的教学,这是很好的处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自读课”的教学,似乎还应该在提供学习方法后,进一步放手给学生,以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