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有滋有味”教学策略
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篇目明显增加。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因此,随着初中诗歌选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例明显加大,初中诗歌教学更值得广大初中语文老师的研究和探索。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和探索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因为中考只看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导致了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更多地注重实效,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是课堂的主体。很多时候,在分析不同文体时都是差不多的程序和方法,课型单一。特别是诗歌教学,枯燥无趣,没有“滋味”。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身体和思想都快速转变的“青春期”,好动、叛逆、爱好表现、追求新奇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
因此,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初中诗歌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真正起到让诗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这种初中诗歌教学“无滋无味”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老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初中诗歌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急需得到改进。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探索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无滋无味”的现象,淮安市教研室曹新龙主任提出了“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着力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综合实践”四个范畴进行实践探索。
“有滋有味”的概念定义中指出,“滋”主要指向“滋养”“润泽”“生长”等意思,“味”主要指向“品味”“体验”“情趣”等意思。“有滋有味”语文教学,是指“生动、十分有味道”的教学,即“注重语言品味、强化情感体验、充满学习情趣、促进生命生长”的教学。它主要着眼于教师“教”的维度,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彰显学科教学文化特质,着力采取“有味”的教学设计,充分实现“有滋”的教学效果。
“有滋有味”语文教学的基本特质,包括“情趣性”和“生长性”等基本特质。情趣性,主要指教学设计(含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手段的运用等)和教学现场充满生动性和向心力,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生长性,主要指教学能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学业发展、索养提升和生命成长。
当然,“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不是要建构某种教学课型或教学模式,而是指向对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方式)和学科文化的深刻追求,强调的是教学整体的生动性、生态性和生长性。“有滋有味”语文教学,实质是追求学科文化及其教学样态的本真、本色,旨在警醒教师重视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上成高品质、高效益的语文课。
“有滋有味”语文教学的评价取向,重在围绕教学设计的深刻性和教学结果的高效益进行。教学设计的深刻性在于,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突出语文学科文化特质,促成课堂的生动性、生态性和生长性的协同实现。教学结果的高效益在于,不同学生的学业发展、能力提升和生命成长等方面在教学中能实现最大化。践行“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必须追求课堂“三生”样态的整体形成,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形式或手段有多少花样,都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
这些理论和指导的提出,为整个淮安市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在“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的指引下,广大淮安市语文教研、教学人员积极参与、潜心研究,让淮安市初中诗歌教学以及语文教学的“滋味”有了明显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努力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上成高品质、高效益的语文课。
二、初中诗歌“有滋有味”教学策略
根据淮安市教研室曹新龙主任“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经过个人的研究和探索,我把初中诗歌“有滋有味” 教学的策略总结为:吟咏诵读的充分运用、作者与背景的清楚了解、关键字词的细致分析、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课堂情景的精心创设、课内课外的整合迁移等几个方面。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事例,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吟咏诵读的充分运用
温儒敏教授在《新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
当然,这种诵读,不仅仅是平常意义的诵读,更应该是传统的吟咏诵读。
古典诗词歌赋大多都是用吟咏的方式创作的。所以,想要体会它们的深刻内涵和韵味,也只有用吟咏的方式来实现。诗歌的音韵之美,主要表现为押韵、平仄、节奏、双声、叠韵等语音特征的带来的听觉审美感受。因此,也只有吟咏诵读才能真正展现诗歌的音韵之美。
吟咏诵读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积累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在吟咏之中不自觉地体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的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熏陶和感染,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二)作者与背景的清楚了解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诗歌自然也是如此。一位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中,选择的题材,表现的思想情感,既由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所决定的,也和诗人所处的大的时代背景相映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艺术素养等的不同,创作风格也就不同。比如,李白的洒脱飘逸、苏轼的豁达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
对诗歌作者与背景的清楚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诗歌、把握情感,更是再现了诗歌创作的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更加切身地去感受诗歌所凝炼的内涵,沉醉于历史的苍茫悠悠之中,增强个人的古典文化意蕴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三)关键字词的细致分析
著名作家毕飞宇2017年2月26日在清华的演讲《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中指出:诗歌的计量单位是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诗歌的艰辛,也是诗歌的乐趣。
因此,对诗歌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整首诗、整句诗上面,更要深入到组成诗句的每一个字、词上面,特别是关键的字词,一个词眼有时足以撑起整句诗,甚至整首诗。
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为例:
红杏的“红”字,点名了时间,三到四月。枝头的“头”字,再现了微风吹过,枝头红杏摇曳生姿的情景。春意的“意”字,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意趣横生。到这里似乎不显得如何新颖独特,大部分诗人笔下的春天也是如此。
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之所以独特,关键在于一个“闹”字。一个“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阳春三、四月,红杏满枝头绽放,相互之间欢闹、呼应和煦春风,生动地描绘出大好春光的灿烂,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闹”字让整个场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因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课堂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细心、深入地去挖掘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效果和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探究诗歌深层内涵的能力,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诗词的兴趣,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四)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
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诗歌之所以能吸引人、感染人,就是因为诗歌中所蕴含的浓烈的情感。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
情感就是诗歌的气脉,贯穿于整个中华诗歌的历史。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让诗歌触动人心、活力依旧的正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一首能流传久远的好诗,必然是一个含着独特灵魂的故事,是一种借用诗歌凝炼形式所展现的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抒发。情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喜怒哀乐,去体验诗歌背后的独特的灵魂。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着力去触摸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真正把握诗歌的灵魂。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课堂上,让诗人的离愁别恨、思念寂寞、闲适恬淡、乐观豁达、忧国忧民等等情感,慰藉我们、感染我们,充实我们的内心、陶冶我们的灵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学习的乐趣,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五)课堂情境的精心创设
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炼,言简而意丰,没有小说那样有吸引力。因而,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就要在诗歌教学中精心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沉浸到诗歌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中,以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果和趣味。
比如,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特殊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诗歌欣赏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老师难以讲解到位,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现所需要的图片、视频以及背景音乐来创设情境。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只用语言是很难充分表现的,这时选取一个表现分别是依依不舍的视频片段,再加上哀怨婉转的背景音乐,就能生动地将那种有情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和情境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因此,课堂情境的精心创设,可以有效让学生沉浸到诗歌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中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果和趣味,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六)课内课外的整合迁移
1.课外诗歌的拓展与整合
课内外阅读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诗歌教学也应该如此。
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可以进行课内外相同情感主题诗歌的整合与拓展、课内外相同题材诗歌的整合与拓展以及同一诗人的作品,同一时代的作品整合拓展等等教学方式。
比如山水田园诗,学习王维《鸟鸣涧》时,就可以拓展延伸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一组诗歌的辨别与比较中更深刻地感受山水田园诗歌的清新疏朴,和诗人的恬淡闲适。
课内外教学资源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且拓宽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教学别样的特点,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2.诗歌创作的引导与运用
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诗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还要让学生才创作诗歌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因为,想要创作诗歌,就要了解诗歌的特征、构成,学习诗人去用心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去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去书写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塑造独特的灵魂,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个体。
我们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就是这样的一个诗、画大镇,博里镇的农民诗、画源自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抒发真性情,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成为古城淮安的一景。
因此,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诗歌、感受诗歌,促进学生更加用心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切合时代脉搏,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上、手中初传承与发展,激发起学生热爱诗歌的兴趣,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滋有味”。
三、小结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初中诗歌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的研究和实现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全体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需要我们全体初中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时,我也相信,在淮安市教研室曹新龙主任“有滋有味”语文教学主张的指引下,在广大初中语文教研、教学人员积极参与、潜心研究下,初中诗歌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