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1课《社戏》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整体感知类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No.1
读熟全文,然后朗读录音,发至班级QQ群或者家长发微信朋友圈。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社戏》是一篇四千多字的长文,要学习与深入理解这篇小说,首先必须对全文通读。非读不可。读,就是学;认真读,就是认真学。学生能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就可以理解课文60%甚至以上的内容。
让学生读熟后录音发群,这是很好的促进与保障落实朗读任务的措施。
◎◎No.2
用四字短语概括《社戏》的故事情节(所写的几件事)。
[ ]---- [ ] ---- [ ] -----[夏夜行船]
[ ]---- [ ] ---- [ ] ---- [ ]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社戏》写了“我”随母亲在平桥消夏时的多件事。这些事情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平桥村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道门槛。概括这些事情是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重要抓手,同时,对每件事都能用四字短语来表述,这更是学生语言学用的有效活动。
在学生概括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尽量地呈现各种原生答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就是组织学生甄别、修改,直至出现完美答案。这样的过程不能省略。在过程中获得体验是最好的学习。
◎◎No.3
用一句话概括《社戏》是怎样的文章。概括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文章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你的感觉如何等等。大致的句式是“这是一篇 的文章。”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个活动在操作的时候,教室会出现很活跃的场面,因为,学生初读《社戏》后,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第一印象,它的难度不是很大,可说的角度比较多,而且仅是用一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这里的“充分地表达”,体现在发言的学生要多,一个学生发言的次数可以多,而且随着学生接连的回答,要注意鼓励学生往深度思考与表达。在学生的这个活动中,教师也要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如能对他人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会更好。
在这个过程,教师其实更多的角色就是做好学生学的活动组织者,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发言做简要的肯定、点拨与纠正。
此活动虽然只是让学生说一句话而已,但是,全班同学每人一句或多句汇集起来就是了不起的成果,它可能就又解决了课文60%的理解内容了。这样就很好地避免教师盲目地“讲学生已懂的”这种现象了。这一活动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对《社戏》的理解程度)的重要渠道。
◎◎No.4
初读《社戏》,只要你是认真读的,你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不妨提出来。只要与本文有关,不管哪方面的,都可以提出来。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经验告诉我们,没读完一篇很自然地总会读到读懂一些,同时也会自然产生一些疑问。让学生暴露疑点何在,这是教师接下来设计教学、组织的重要抓手。这是常识。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忽略这些,而是自以为是地进行教学。
这个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另一种形式。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就做组织者,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也许,学生会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这也无妨,一笑了之即可,不必指责或讽刺。
◎◎No.5
通读全文,纵观整篇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看,文章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比如:不识字的人却嘲笑识字的人。
|示例|
◎偏僻的平桥村却是我的乐土。
◎我一定要看比鲁镇的戏差得多的赵庄的戏。
◎外祖母竟然同意村里的孩子深夜撑大船出行。
◎我们目的是去看戏却迷恋两岸的景色。
◎明明是小伙伴看了给我“高高兴兴来讲”的戏,结果我看了却很扫兴。
◎阿发竟然会主动要求偷自己家的豆。
◎六一公公听说是请“我”的客,态度竟然变得这么大。
◎双喜他们竟然敢说长辈八公公是“八癞子”。
◎明明与昨晚是一样的豆,一夜之后竟然不好吃了。
◎ 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吃到更好吃的豆;原来不好看的戏竟然成了好看的戏。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个活动作为整体感知课文的活动是有一点挑战性的,也是具有趣味性的,更是有目的性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支点,这个支点,一端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的研读,另一端为学生理解与把握人物特点以及小说主题有着很大的作用。
◎◎No.6
给《社戏》写一个内容提要。
|示例|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这篇小说写了“我”少年时代一次在外祖母家消夏的时候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一段生活经历,包括钓虾、放牛、看戏、偷豆等事情。小说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写内容提要的这个活动是整体感知中要求较高的活动,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
活动开始时简单地学生讲一下内容提要的写法,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自由写作后要抽几位简要点评,最后出现一份完好的让某一个学生读一下,让学生什么是内容提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语言品析类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No.7
《社戏》中有多处景物描写的文字,且这些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请找出这些文字,然后,进行“选点说景”活动。可供参考的“点”有:趣,美,妙,情。
|示例|
趣,指描写得有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美,就是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妙,就是用词或修辞等巧妙传神;情,就是描写的景物中蕴含人物的情感。
本文中主要写景的文字有: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3)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个活动重在赏析本文写景的特色以及作用。活动设计指明了方法,提供了角度。
活动,需要“活”,需要“动”。教师要耐住性子,沉得住气,给学生以时间与空间。只要这样做,就能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活力。学生一旦有了活力便有了能力。
◎◎No.8
有字典,词典,就有句典。对于《社戏》来说,句典就是找出你认为《社戏》中的精美句子,并做精当的点评,然后将这些句子汇编起来,形成《<社戏>句典》,以供他人学习。现在,邀你担任编委,你要提供一个句子及点评。
|示例|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这句话真是妙极了,正面与侧面结合,简练与丰富结合,“我”的无趣与母亲的无奈就在这片语之间显现无遗。原来极为快乐的钓虾一事,现在无心去做了,一个“不”字,很干脆,很决绝地表明的内心情绪,连“东西也少吃”,反衬出“我”内心对看戏的憧憬。而强化母亲“很为难”“没法子”,凸显了母亲的无奈,从而更从侧面写出了“我”的心思。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鲁迅文章的语言是耐读可嚼的。编撰句典的创意就是以此引导学生细读、品读鲁迅的文字。
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句典是怎么回事,并给予示例,同时,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好好琢磨,把原句琢磨透,把赏析写得好。学生要写的字数并不多,要温馨提示学生对写好的赏评能够反复修改,因为,这是要成为“典”的文字。
教师可以把这个活动做得更完美些,就是课后能够下发专门设计的《<社戏>句典》用纸,让学生誊写后收齐装帧起来,真正成为一本《<社戏>句典》。这样的活动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No.9
我们常常需要阅读语文教辅用书。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编写吧。请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用“串写”的方式来学赏析文段,以“编写教辅”。“串写”就是按照课文段落(或三五句)的文字顺序简洁的串讲、介绍、评说、欣赏课文的写法。
|示例|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一个“跳”字,传递出小伙伴们能够陪我去看戏以及我能够去看戏的兴奋之情,一个“拔”字,且一“前”一“后”动作利索,分工明确,可见双喜与阿发的能干、精明。“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连“年幼的”与“较大的”坐的位置都这么有序,这是确保安全的。由此可见,双喜当初“写包票”也是有实力的,另外,前文讲孩子去赵庄看戏需要“大船”也是有道理的。“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母亲的吩咐与下面我们的行为形成对比,对比中看出农村孩子的能干以及他们心情的急切。“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点”字用得好,感觉双喜他们动作娴熟,有经验。“已经”这个词用得也好。母亲话音未落,双喜他们就已经“点开船”了,从时间上来写船快。船“先是在在桥石上一磕”,然后“退后几尺”,接着“上前”,最后“出了桥”。这里正面写船的运行轨迹,侧面写出双喜、阿发驾船技术好。这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大家”乘船看戏的出发时的经历,从中可见“大家”欣喜的心情以及双喜他们能干精明。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品味语言究竟怎么落实?要有一些实在的措施,只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只说不写还是很不够的。需要一些措施来深化、内化。编撰句典是一种方式,这种“串写课文”活动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来品味语言,其训练是到位的,可见实效的。
落实这样的活动需要给学生一个示例,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经常性地有这样的活动安排。
读写结合,不是单一地就是写读后感,“编辑句典”以及“串写课文”都是读写结合比较好的活动形式。
◎◎No.10
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词句看似寻常,但是如果学会了思考的方法,你就会发现“看似寻常最奇崛”。这就是需要有发现语言密码的能力。
请认真琢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你能从这个词中读出什么来。参照示例,通过同学讨论,然后能够写出来。
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
2.“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示例|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极偏僻”这三个字应该说是即普通的词语,简单地交代,一看就懂,非常好懂。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玩味这个词,用心地追问一下:为什么说平桥村是“偏僻”且是“极偏僻”的呢?从“极偏僻”中又能发现这个平桥村的什么特点呢?它与全文记述与描写的事情有着什么关联呢?等等。这要我们这么一问,那么,这个“看似寻常”的词语里就会显露它“最奇崛”的意味来的。这个“极偏僻”是暗藏着意义密码的。
那么,“极偏僻”三字里暗藏着怎样的意义密码,又有着怎样的“最奇崛”的意味呢?
“偏僻”是指平桥村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乡镇,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文化也落后。那么,“极”体现在哪里呢?“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我”这个客人是“远”客;一村的老老少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所以要到“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赵庄去看戏;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这只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这些是从一个层面来理解的。我们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极偏僻”,它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密码呢?
平桥村的确“极偏僻”。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结合这个成语,我们能从“极偏僻”这个词中读出格外的意思吗?换句话说,正因为“极偏僻”,我们能看出平桥村怎样特别的特点来呢?比如说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那里极偏僻,正因为极偏僻,所以,那里的风景更美,更加原生态,遭受人为的污染更少,民风民俗自然更加淳朴。那么,“极偏僻”的平桥村如何呢?我们看,“我”来外祖母家,村里的很多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来伴“我”玩游戏;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小朋友钓的“一大碗"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借八叔的航船,小朋友们划船送“我”去看夜戏;来回的路上,小朋友们都没让“我”划船,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当六一公公知道小朋友偷罗汉豆是请客时,马上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阿发让“我们”偷他家的豆,偷东西,一般都是偷别人家的,很少偷自己家的。但阿发先是看看谁家的豆大,比较之后,决定偷自己家的;而双喜怕阿发被他娘哭骂,又决定再偷一点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等等等等,这个“极偏僻”的平桥村人的极为淳朴的品质都蕴藏在这“极偏僻”的三字里了。
从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来看,也是可以看出“极偏僻”的,比如:“我”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听到使心沉静的宛转、悠扬的笛声。还有格外皎洁的月光,回望戏台的美丽,看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我”才会听见船头更响亮的激水声,才会觉得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我”一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好戏”
由此说来,我们由“极偏僻”三字,沿“源”讨“波”,就能清晰而明了地读出作者心中与笔下描绘的平桥村的美好景色与淳朴乡情。这就是“看似寻常”的“极偏僻”中所暗藏的“最奇崛”的意义密码。(此示例整理自肖培东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镜头》)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是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样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比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要更有价值得多。
落实这样的活动,要注意这么几点:一是教师要提供一个示例。这个示例就可以是一篇短文。二是要组织学生讨论起来。三是要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哪怕就是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性的学习。四是学生写好后教师要做一些点评。
这种活动式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是“掘井式”的学习形式,通过“这一节课”“这一篇文”“这一项训练”的学习,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形成能力的。与“掘井式”学习相对的是“挖坑式”学习。两者效果比较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多一些深度学习”,这种活动实践就是在较好地落实这些理念的。
人物分析类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No.11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山如此,看人也一样。请对《社戏》中的人物(“我”、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用一句话来简说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个活动可以安排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印象,也可以在人物分析之后来回顾总结。在前安排的时候,学生可能说得不全面,认识不十分到位,这正好是发现学情,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放在后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人物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一句话简说人物,形式就是用“一句话”,但是对人物特点的表述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全面地认识人物,这里的“全面”就是说要让人物立体化,角度要多。个体学生站起来说的是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但是,在互相聆听的时候,就能建立起对人物的整体而全面地把握了。
一句话简说人物,看似只有一句话,但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从故事的情节甚至是细节中去寻找根据,不要给人物贴标签。
对于学生的回答的这些“一句话”,我们还可以将其整理汇集成短文或者小诗。
◎◎No.12
人物介绍。请为《社戏》中的主要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每个人物写一个1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
|示例|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个活动安排人人物分析之后,或者“一句话简说人物”活动之后,可以作为课堂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此活动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学习如何归纳与整理,学习如何读写结合,落实“一得”。
◎◎No.13
改写活动。作为课文趣学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改写课文。一是人称改写,就是选择文中的某一件事,让学生改变原文中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改为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叙说视角,或者第三人称的视角;二是可以将文中的某件事某一场景给写成小剧本。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这样的活动不属于常规性活动,但是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可以作为课文训练的方式选择。这种叙事视角转换的改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同时可以训练学生对叙事视角的选择。
主题感悟类创意教学活动设计
◎◎No.14
以《<社戏>中的“五好”》为话题展开讨论,理解主题。
(1)“五好”即好豆、好戏、好景、好人、好俗(风俗)。
(2)讨论后,尽量完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社戏>中的“五好”》。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其实贯穿于整篇课文学习的一节、二节甚至三节课中的,是渗透于人物分析中的,是落实在语言品味中的。到讨论《<社戏>中的“五好”》的时候,一方面这是水到渠成的了,另一方面也是整合与提炼。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每学习一篇文章,要多以学的活动来代替师生“一问一答”,要多以灵活写作来代替单一习题。
◎◎No.15
教材中有一种课文叫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末都有“阅读提示”。假如把《社戏》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请你参照与揣摩教材中自读课文中“阅读提示”的写法,给《社戏》写一段“阅读提示”。
【创意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写自读课文中的“阅读提示”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训练活动。学生要大致了解“阅读提示”主要内容构成,然后尝试写作。写“阅读提示”是对《社戏》阅读理解的内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