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同步练习
-33020192405选择题
选择题
1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相对稳定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D.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基础
B.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相等
C.负反馈使生态系统保持稳态,正反馈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D.增加生物的种类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态
3.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属于正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4.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例如森林中的生物群落不会因为气候的干旱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B.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的是( )
A.各种群都处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的增长型
B.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C.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D.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6.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
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
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
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5080107950简答题
简答题
1.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2)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3)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 吸收降解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2.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
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
态
瓶
编
号
甲
+
+
+
+
乙
-
+
+
+
-
丙
+
+
+
+
-
丁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
【解析】 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即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协调发展。
2.【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基础;生态系统具有反馈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保持稳态,正反馈调节远离稳态;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产者的同化量与所有生物的呼吸量相等;提高生态系统稳态的方法是增加生物种类。
3.【答案】 B
【解析】 在早期,当藻类大量繁殖时,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随后藻类会减少,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特点。而到后期,排入污水后,水蚤大量死亡,使生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污染超出了负反馈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崩溃。
【答案】 B
4.【答案】 C
【解析】 环境的改变并不引起生态系统太大的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复杂的食物网,调节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5.【答案】 A
【解析】 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能量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生物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A选项中各种群都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越来越大,使生物在数量上发生较大变化,且从无机环境方面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会相应增加,因此不属于对稳定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
6.【答案】 C
【解析】 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体现了人的作用,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7.【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二、简答题
1.【解析】 生物防治主要是用引入有害生物的竞争者、捕食者或寄生者等方法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可改变生物间的关系。鱼是消费者,可捕食植物。挺水植物与藻类都是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挺水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等提供所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可净化水体,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环境污染,使群落发生演替。
【答案】 (1)藻类 挺水植物 消费者 (2)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答案合理即可)
2.【解析】 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在光照条件下,水草、藻类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同时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为消费者——浮游动物和小鱼提供氧气和食物,泥沙中含有微生物——分解者,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成无机物,实现瓶内物质循环。乙瓶缺光、丙瓶缺分解者,两者都不能长久地维持稳定,甲瓶无小鱼较丁瓶有小鱼稳定的原因可能是生态瓶较小,小鱼的存在和长大会引起生物间的竞争加剧,打破原有的平衡。
【答案】 (1)下降 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 (3)减少 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 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