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课题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程 标准 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 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表现、影响。
2.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后果。
3.知道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的时期是处在分裂割据状态。
重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设 计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设计1】:由《忆昔》回顾开元盛世景况,导入新课
复习已学知识,通过诗歌渲染气氛,调动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课堂实录】: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忆昔》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PPT】),在唐玄宗统治的三十年里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盛唐气象喷薄而出,大唐帝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和他那放荡不羁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最终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危机。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设计2】:通过设计唐玄宗、杨贵妃、李林甫和杨国忠的人物关系表,通过教师的介绍人物故事,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原因1.唐玄宗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课堂实录】:晚年时期多情的唐玄宗,迷恋上有着羞花美誉的杨玉环,开始疏于政事,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朝政先是交给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管理,唐玄宗非常依赖李林甫,据史料记载,李林甫善于帮唐玄宗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深得玄宗的器重,在唐玄宗眼里李林甫似乎把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他能够高枕无忧。但是此人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排除异己,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继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此人因为杨贵妃族兄才有机会到长安为官,但是杨国忠后来的专权,却和他的个人才能不无关系,据史料记载,此人善于理财,能够使国家的收入增加,因此很得玄宗器重。然而此人的专权与李林甫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人更加心狠手辣,不听他摆布的人全都被他罢免和放逐。因此一个王朝衰败的开始往往是奸臣当道、人才缺失,优汰劣胜的结果必然导致天下大乱。
材料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课堂实录】:然而在玄宗看来,有了李林甫和杨国忠打理朝政,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安享晚年生活。每年秋冬,唐玄宗都要和杨贵妃一起在骊山脚下的温泉宫宴饮欢愉,皇亲国戚竞相敬献食材,每次出产的珍贵佳肴多达上千盘,每一盘的费用就要耗尽中产阶级10户以上的财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既描绘了这对情侣之间的美好景象也道出了世人的无奈,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路过骊山脚下,听闻此情此景,不禁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组对比的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都已经追逐声色犬马,下面的官员更是群起效仿,他们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盛世表象之下是老百姓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原因2)因此这个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设计3】:通过唐朝疆域版图的介绍,导出边疆形势与节度使的设立。
材料三:唐帝国的疆域极其广大,幅员达到二万余里,东、南抵海,西达葱岭,北界大漠,国界线极为漫长。而且,唐帝国的周边一般都分布多个强大外族,与唐廷多有战事发生。据统计,仅开元、天宝年间唐与周边外族共进行了54次边疆战争。
【课堂实录】:同学们,我们来一起看下唐朝751年鼎盛时期疆域图,当时唐帝国的疆域极其广大,幅员达到二万余里,东、南抵海,西达葱岭,北界大漠,国界线极为漫长。而且,唐帝国的周边一般都分布多个强大外族,与唐廷多有战事发生。据统计,仅开元、天宝年间唐与周边外族共进行了54次边疆战争。幅员辽阔带来的是始料未及的边患问题。 (原因3)边疆形势日益严重。
教师过渡:因此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巩固边防,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并且把权力下放,让边疆的行政区自筹粮草,自筹军队,去各自为战,这就是藩镇的由来。
材料四::藩镇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新唐书》,地方将士“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天宝元年(742年),唐王朝的军队总数为574733人,其中藩镇控制的兵力就达到490000人,占到总数85. 26%,占绝对的优势。
【课堂实录】:因此,藩镇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这些节度使大多是胡人出人,他们常与兵将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因此往往节度使培植党羽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地方将士 “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而此时唐王朝的军队总数为574733人,其中藩镇控制的兵力就达到490000人,占到总数85. 26%,占绝对的优势,这种(原因4)外重内轻的格局,导致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增加了地方军事割据,对抗甚至反叛中央的可能性。
2.经过:
【设计4】:通过设计事件时间流程配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的概况,包括马嵬坡兵变小故事。
【课堂实录】: (结合联系PPT示意图介绍安史之乱过程)
果不其然,安禄山凭借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对他的信任,一人兼任平卢范阳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最长的达十多年之久。最终于公元755年,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手下一批番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统领15万叛军在范阳起兵叛乱,一路烧杀抢掠直奔长安都城王位而去,长达七年半的安史之乱,由此拉开了序幕。
叛军沿西南而下,十多天后东都洛阳失守,唐军退守潼关。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号 “大燕”,同年六月攻下潼关,驻守潼关的20多万唐军,一触即溃,潼关陷落,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皇亲国戚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护卫下六月十三日匆匆逃出长安,向四川撤退。皇帝出逃,全城动摇,逃难队伍绵延200多里,杜甫也混杂在此,他也分担着所有逃亡者共同的命运,这位终生与苦难相伴的诗人,逃亡途中一度陷入绝望不能前行。
马嵬坡,这个似乎貌不起眼的小地方,因为这场动乱而载入史册。大军到达马嵬坡后,愤怒的军士发动了兵变,把皇帝的驿站给团团包围,他们将怒火指向了杨国忠,杨国忠死后士兵们也把杨氏一门几乎全部杀光,最后逼迫唐玄宗赏杨贵妃三尺白绫自缢于马嵬坡。
这幅《明皇幸蜀图》 记录了在悲痛欲绝中,唐玄宗踏上了崎岖的蜀道,这位几乎同时失去江山和美人的皇帝,已无力去承担这一切,没有满足百姓们一致要求他留下来抗击叛军的请求,他选择了默默的退缩。太子李亨被留了下来,在部将的建议下北上灵武,七月十二日,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他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结束了玄宗长达44年统治。一场“安史之乱”将唐玄宗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上拉了下来,夺走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公元757年正月,因争夺王位,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发动政变,杀其父,同年九月十三,唐军名将郭子仪从凤翔出发,在长安城外大败叛军,收复长安。郭子仪继续追击叛军,安庆绪逃出洛阳,最后在逃往突厥途中死于内乱。
最终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公元763年被平定。
教师过渡 :这首杜甫作于763年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PPT】,抒发了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啦!
3.影响:
【设计5】 :通过引用杜甫《无家别》,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户数、人口的对比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如:“比屋荡尽” , “以纸为衣”等,帮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重心)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课堂实录】:教师过渡:回首八年的安史之乱,杜甫的 “《无家别》写到:“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都各奔东西。……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我们一起来对比下安史之乱前后的户数与人口的变化
安史之乱爆发前 ( 754年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760年 )
户数
9069154户
2933174户
人口
5200万
1600万
从该表中,我们发现安史之乱前后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当时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受破坏最为严重:
“比屋荡尽” ,人悉“以纸为衣” 。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重心)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设计6】:通过对比【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与【唐末藩镇割据示意图】 以及相应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课堂实录】:同学们 ,我们来过对比【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与【唐末藩镇割据示意图】,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遍地开花。原来藩镇设置,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边境的危机。但这副最初看来的解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中央无兵可派,为了平定叛乱,只有加大药量,最终变成了中晚唐时期的毒药。此时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课堂实录】(教师过渡)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确实很严重,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此之后唐朝经历了150年左右的藩镇割据,兼并战争;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人民赋役繁重,民不聊生。最终无以为生的老百姓们在黄巢的率领之下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设计6】引用《中国通史》关于“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分钟视频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课堂实录】(教师过渡)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风雨飘摇中又苟延残喘着,黄巢农民起义的冲击给了唐朝致命的打击,最终907年被朱温建立的后梁取而代之,唐灭亡。那在此之后的中国又进入到了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第三目的学习。
【设计7】通过对比五代十国形势图,引导学生根据形势图结合课本内容,了解五代十国北方和南方的政权名称更迭。
【设计8】通过设计五代十国皇帝身份以及王朝的延续时间表,了解哪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政局的动荡。
【设计9】通过课本相关史事“吴越修筑海塘堤坝”,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顺带回顾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进一步加强。
【设计10】通过课本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加之统治者的长期以来说受到的统一思想的影响,统一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设计11】通过前面的引导和归纳,设计五代十国阶段特征,来总结五代十国的实质、特点和影响。
【课堂实录】同学们,唐朝灭亡后,【PPT五代十国形势图】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现在请大家对比下边的表格,认真思考五代十国的皇帝以前都是什么身份,以及王朝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而且在位时间都不长。
(教师过渡):因此这一时期,特别是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而南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下课本的相关史事……,引导学生(回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做铺垫。)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地区,跟北方相比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对比较稳定,第二,社会经济有非常大的发展,为了在彼此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些割据在南方的地方政权,他们竞相采取了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的政策(引用课本相关史事)这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教师过渡):大家阅读课本26页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在大分裂时期,任何国家的国君为了防止被其他国家吞并,都会重视本国的改革与发展,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中国从秦始皇以来说扎根在君王与世人思想和骨子里的统一的思想或者说是情节,必然在大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四、合作探究
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引导回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介绍历史人物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物关系表的设置,帮助学生更直观理清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已掌握的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更能理解社会矛盾的尖锐
通过唐疆域图的设计,引导学生识图与通过表象认识历史事件、分析事件的能力。
通过史事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阅读和分析能力
最短的时间更直观的了解这段历史,加深印象。
通过图片的直观认识以及分点的归纳,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小
结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走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到了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唐后期由于各种矛盾,导致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朝在907年,被后梁代替。之后的五十多年年,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人民渴望统一,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总结提升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唐朝的衰亡
1.安史之乱——由盛而衰
2.黄巢起义——致命打击
3.朱温灭唐——王朝灭亡
二、五代十国
1.藩镇割据的延续
2.南方经济的发展
3.分裂中孕育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