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波尔卡
教学目标:
聆听管弦乐曲《铁匠波尔卡》,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培养听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能哼唱并记忆《铁匠波尔卡》的音乐主题;熟悉乐曲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了解奥地利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铁匠波尔卡》的听赏以及表现活动。
教学难点:
在《铁匠波尔卡》的听赏活动中,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知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提琴
教学过程:
随《铁匠波尔卡》音乐进教室,做律动。
师生问好。
导入:简单介绍乐曲的基本信息,对乐曲名称提出问题,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了解乐曲名称的含义。
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时所听到的音乐,是一首来自奥地利音乐家,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铁匠波尔卡》中的选段,我猜,同学们一定有问题要问老师了,铁匠是什么?波尔卡又是什么?
我们通过两段文字,和几张图片来了解一下
那么铁匠师傅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欣赏完一把小斧头的神奇诞生,我们再来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
第一次聆听全曲。
掌握整体音乐情绪;学习音乐主题,采用演奏乐曲片段的形式帮助学生寻找音乐主题;模仿打铁节奏,学唱主题音乐。
师:现在,同学们对铁匠波尔卡的名称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好听的乐曲吧。在欣赏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整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有一段音乐在乐曲中有重复,聪明的你能发现吗,自己悄悄记下来,当乐曲结束后,老师会随机演奏三个片段,正确答案就藏在其中,大家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的耳朵真灵敏,这段主题音乐被大家找到了,铁匠波尔卡创作于1869年,是作曲家百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据说创作这首乐曲的灵感是作者在经过一家铁匠铺时,听到了特殊又美妙的声音而创作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对,是铁匠师傅打铁的声音,叮叮当当,清脆又悦耳,同学们的节奏感一定很棒,我们也来当一次小铁匠一起模仿一下吧?
这段节奏中的0是休止符号,代表不发出任何声音。
我们像图片中这样,把左手握拳竖起来代表大锤,我们来用左拳打一下大锤的节奏
。
右手握拳平放代表小锤,大锤的声音和小锤的声音一样吗?对,大锤要比小锤的声音大一些,好,我们来看第一组,
同学们能找到打击节奏的规律吗?前三小节是完全一样的,最后一小节第二拍大锤和小锤是一起落下的,就好像打铁的时候大锤和小锤同时发现了铁块有一个地方不平,于是一起打下去了,我们一起模仿一下吧?
现在老师敲一小节同学们跟一小节,小铁匠们准备好了吗?
小铁匠们打的真不错,铁匠师傅开心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跟着节奏哼唱,我们也一边唱一边打铁吧
小铁匠们越来越熟练了,我们再加快一点速度。
第二次聆听全曲。
跟随旋律线感受音乐段落以及音乐旋律的表现,简要介绍乐曲结构。
师:小铁匠们的手艺真好,这次我们跟随一组好玩的旋律线再来感受一下全曲。
乐曲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跟第三部分是相同的,这样的三个部分加上引子和尾声就构成了完整的乐曲。
通过图片了解音乐知识,展现奥地利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拓展音乐素质。
第三次聆听全曲。
欣赏维也纳爱乐乐团为大家演奏的铁匠波尔卡,跟随乐队中的打击乐演奏家一起轻轻模仿。
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欣赏的《铁匠波尔卡》,是作曲家根据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铁匠,劳动时发出的叮当声响创作出来的。由此可见,音乐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创作出像《铁匠波尔卡》一样好听又有趣的音乐。让我们像奥地利的人们一样,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吧。
今天的音乐听赏课到此结束了,我们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安娜波尔卡》中快乐的走出教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