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题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 3.5g 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2.下列变化与其它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动物呼吸???????????????????????????B.?干冰升华???????????????????????????C.?玻璃破碎???????????????????????????D.?湿衣晾干
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实验室的集气瓶直接拿进教室,盖上玻璃片,就可收集到教室的空气
B.?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C.?实验2中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
D.?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D.?量取液体
5.下列实验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取用块状药品:镊子???????????????????????????????????????????B.?吸取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少量试剂反应:试管???????????????????????????????????????????D.?较多量液体加热:大的量筒
6.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C.?水沸腾 D.?氧气在通常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8.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
A.?冰融化??????????????????????B.?酒精挥发??????????????????????C.?食盐溶解??????????????????????D.?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
9.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如图1所示,并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B.?图2实验开始时密闭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
C.?由图3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支持蜡烛燃烧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气体
10.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t3~t5时间段,水分子间的间隔一定减小?????????????B.?t2~t4时间段,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减慢
C.?状态①、②、③的水分子均在不断运动???????????????D.?①→②→③发生的均是物理变化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干冰作制冷剂??????????????????????????????????????????????????B.?用小苏打来培制糕点
C.?用浓硫酸作干燥剂??????????????????????????????????????????????D.?用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
12.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二氧化锰和双氧水??? ②碳酸钠和稀盐酸??? ③生石灰和水??? ④硝酸铵和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分类方法的是(? )
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
B.?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常见的无机物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D.?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别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
14.湖北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在日常抗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是液体?????????????????????????B.?能点着?????????????????????????C.?密度约0.8g/cm3?????????????????????????D.?可以做燃料
15.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分离CaCO3和CaCl2固体:取样,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B.?制备Fe(OH)3:将Fe2(SO4)3溶液和适量的Ba(OH)2溶液混合,过滤
C.?检验CO2中的HCl气体:将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D.?鉴别Ba(OH)2、Na2CO3和CaCl2三种溶液:取样,两两混合即可
16.下列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BaCl2溶液除去工业废水中的H2SO4 , 使其呈中性
B.?用稀H2SO4和NaOH区分NH4NO3、KNO3 和K2CO3
C.?用Ba(OH)2溶液一次性鉴别MgCl2溶液和稀H2SO4
D.?用稀H2SO4与Fe2O3反应制取FeSO4
17.某同学的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实验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得11.7g食盐??????????????????????????????????B.?用pH试纸测得雨水的pH约为5.6
C.?用量筒量取到5.26mL盐酸???????????????????????????????????D.?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
1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大理石做建筑材料???????????????????????????????????????? ??????B.?干冰用于食品保鲜
C.?氢氧化钠溶液用于清除铁锈????????????????????????????????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二、综合题
19.生活中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化学就在身边:
(1)张林同学给学校食堂提出下列建议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多提供油炸食品??? B.常提供水果
C.提供一次性餐具??? D.常供应粗粮
(2)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应张贴下列标志中的________。
A B C D E
(3)测量体温时,体温计汞柱上升的微观原因是________
(4)小明同学用烧杯罩住两支点燃的、高矮不同的蜡烛(如图),竟看到了高蜡烛先熄灭的现象,请你帮他解释________。
(5)蜡烛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减少了,小红认为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赞同吗?为什么?________。.
20.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检查如所示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
(4)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0g。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5)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
21.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
(2)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填粒子名称)。
(3)A图中“ ”表示构成氧气的粒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 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22.课外小组的同学自制一块多槽铜板,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作用;
(2)滴水之前白磷不燃烧,滴水之后白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该实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
(4)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盛有 MnO2 的金属槽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足量白磷
(5)在该实验中,应该先挤压________(填“左”或“右”)边的胶头滴管的胶帽滴下液体。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称量3.5g药品的具体操作:把游码拨到3.5克处,向左盘加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多了,要减少药品;
故答案为:A。
2.【答案】 A
【解析】A、动物呼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玻璃破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湿衣晾干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 D
【解析】A. 收集教室中空气的做法的是,在进教室之前应该先将集气瓶中装满水,进入教室后将水倒掉,过一会再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就可以收集到教室中的空气了。故A不符合题意;
B. 实验1只能够验证出呼出气体中的含有二氧化碳,并不能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B不符合题意;
C.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比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短。故C不符合题意;
D. 因为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 根据两个集气瓶中木条的燃烧时间来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 A
【解析】A. 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酒精灯,图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B. 倾倒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以防止瓶塞污染,图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该垂直悬空滴加,图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量取液体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最低处齐平,图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 D
【解析】A. 块状的药品可直接用镊子夹取,故A不符合题意;
B. 量取少量液体时可以用胶头滴管,故B不符合题意;
C. 试管可以用作少量试剂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 量筒不能够直接加热,量筒是量取液体的仪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 C
【解析】A、颜色、状态、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是一个过程,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溶解性,密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 D
【解析】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铁生锈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所以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氧气在通常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 D
【解析】A.冰融化是物理变化,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发生改变,但是没有再分,故A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没有再分,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溶解是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没有再分,,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是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 B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1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A项不符合题意;
B.由图3可知,实验开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说明实验开始时密闭装置内不是纯净的氧气,B项符合题意;
C.由图3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就会熄灭,所以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 -定值时将无法支持蜡烛燃烧,C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空气中氮气不支持燃烧,蜡烛燃烧后有氧气剩余,所以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气体,D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 A
【解析】A.??t3时,水处于低于100℃,为液态,t5时,水处于固态,所以t3~t5时间段,水分子间的间隔一定增大,故判断错误,符合题意;
B.??t2时为气态,t4时为固态,t2~t4时间段,温度降低,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减慢,故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C.?状态①、②、③的水分子均在不断运动,故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①→②→③发生的均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 B
【解析】A、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小苏打来培制糕点,是利用小苏打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 A
【解析】①二氧化锰和双氧水混合,双氧水分解能产生氧气,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
②碳酸钠和稀盐酸混合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
③生石灰和水混合产生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
④硝酸铵和水混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小;
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气球变大的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A。
13.【答案】 A
【解析】A、溶液可分为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的组成,不是对溶液进行分类,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可以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组成和结构不同可以将常见的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属于分类方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类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 B
【解析】A、酒精是液体,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酒精能点着是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酒精密度约0.8g/cm3 , 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酒精可以做燃料,属于酒精的用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 C
【解析】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取样,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钙固体,然后将氯化钙溶液蒸发后得到氯化钙晶体,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硫酸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过滤得到的固体是氢氧化铁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盐酸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将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CO2中含有HCl气体,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和氯化钙分别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只能鉴别出碳酸钠,不能鉴别氢氧化钡和氯化钙,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C。
16.【答案】 B
【解析】A、用BaCl2溶液除去废水中的稀H2SO4时会生成盐酸,溶液不会呈中性,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先用氢氧化钠检验有氨气放出的是硝酸铵,再用硫酸检验有气体放出的是碳酸钾,可以鉴别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Ba(OH)2溶液与MgCl2溶液和稀H2SO4反应时都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区分,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稀H2SO4与Fe2O3反应能得到硫酸铁,不能生成硫酸亚铁,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 A
【解析】A. 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 0.1g ,可用托盘天平称取 11.7g 食盐,故A符合题意;
B. 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广范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不可能精确为 5.6 ,故B不符合题意;
C. 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 0.1mL ,不能用10mL量筒量 5.26mL 盐酸,故C不符合题意;
D. 溶液是混合物,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达到 100% ,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答案】 C
【解析】A.?大理石做建筑材料,有承重能力,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吸热,干冰用于食品保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氢氧化钠不能与氧化铁反应,氢氧化钠不能用于清除铁锈,故错误,符合题意;
D. 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9.【答案】 (1)AC
(2)C
(3)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
(4)二氧化碳受热上升聚集在烧杯上部,所以靠近烧杯底的蜡烛先被二氧化碳笼罩,缺少氧气而熄灭
(5)不赞成;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被逸出到空气中,所以蜡烛燃烧的固体质量会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1)A.多提供油炸食品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不合理; B.常提供水果合理补充维生素,合理;C.提供一次性餐具会造成环境污染及浪费,不合理; D.常供应粗粮可使营养均衡,合理;故选AC;
(2)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为防止发生爆炸不能接触明火,A为回收图标,错误;B为节水图标,错误;C为禁止火种图标,正确;D为节能图标,错误;E为禁止鸣笛图标,错误;故选C。
(3) 测量体温时,体温计汞柱上升是由于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
(4)因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上升聚集在烧杯上部,所以靠近烧杯底的蜡烛先被二氧化碳笼罩,缺少氧气而熄灭。
(5)因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被逸出到空气中,所以蜡烛燃烧的固体质量会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小红的观点错误。
20.【答案】 (1)
(2)不能
(3)把玻璃管下移一段距离,使玻璃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
(4)80%
(5)否;因为试管中留有的氢气体积等于从试管中排出的空气体积,所以对实验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对创新实验的理解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托盘天平的感量(精确值)为0.1g,故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样品;(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的方法是是密闭装置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在通入液面的导管内产生气泡,停止受热后,导管能回升一段水柱;本题中若不改变温度,可用调节两侧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方法,借助液体压强增大左侧装置内的气体压强,通过进一步观察液面变化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漏气;(4)通过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镁与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计算出产生0.0020g氢气需消耗镁的质量为0.024g,进一步可计算出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0.024g0.030g ×100%=80%;(5)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因为试管中留有的氢气体积等于从试管中排出的空气体积,所以试管中留有的氢气对实验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21.【答案】 (1)A
(2)变化Ⅰ;碳原子和氧原子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的物质,放出大量的热;3Fe+2O2 Fe3O4
【解析】(1)A中分子种类不同,属于混合物,B、C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
(2) Ⅰ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为化学变化, Ⅱ和Ⅲ 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所以Ⅰ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3)铁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的物质,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
22.【答案】 (1)催化
(2)温度达到着火点(答“达到一定的温度”也给分)
(3)防止气压过大,塞子被冲开
(4)2H2O2 2H2O+O2↑
(5)左
【解析】(1)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故填催化
(2)滴水之前白磷不燃烧,滴水后,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白磷燃烧,其他条件不变可推知,燃烧时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填: 温度达到着火点(答“达到一定的温度”也给分)
(3)当生石灰和水反应时,放出热量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变大,故填: 防止气压过大,塞子被冲开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5)实验过程中应该先挤压左边胶头滴管,使瓶内温度上升,压强增大,在产生氧气后瓶内压强增大,两者反过来容易是瓶内压强过大
故答案为:(1) 催化 (2) 温度达到着火点(答“达到一定的温度”也给分) (3) 防止气压过大,塞子被冲开 (4) 2H2O2??2H2O+O2↑ (5)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