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课时3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课时3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7 22:18:53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6.3
实践与探索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呢?
关键:正确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
作答
知识回顾
关于图形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多涉及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等数量关系。要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有关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计算公式出发,根据题目中这些量的变化,建立相等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有关公式如下:
(1)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C长方形=2(长+宽),s长方形=长×宽
(2)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
V长方体=长×宽×高,V圆柱=πr2h
关于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数量关系
知识回顾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它的宽为
x厘米,根据题意得
2(x+
x)=60
解得
x=18
则宽为12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
新知探究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解:(1)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
厘米,
则宽为
厘米,据题意得
(长)
(宽)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221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成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1)
(2)
解:(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所以(2)中的长方形面积比(1)中的长方形面积大.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即当长和宽相等都为15厘米时,围成的长方形(即正方形)面积最大.此时面积为225厘米2.
(3)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条件下,它的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即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例2:在一个底面直径5厘米、高18厘米的圆柱形瓶内装满水,再将瓶内的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能否完全装下?若装不下,那么瓶内的水面还有多高?若未能装满,求杯内水面离杯口的距离?
解:(1)圆柱形瓶内的水为π×2.52×18
=225/2π
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为π×32×10=90π
因为225/2π>90π,所以不能完全装下。
(2)设圆柱形瓶内的水面还有x厘米。
根据题意,得π×2.52×x=225/2π-90π
解得
x=3.6。18-3.6=14.4
答:圆柱形内的水面还有3.6厘米。离杯口距离为
14.4厘米。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
解释
解的合理性
方程的解
方程
抽象
分析


求解
验证
不合理
合理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梳理
1.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要用它来捏一个底面半径为1.5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
取3.14)
4
3
2
·
r=1.5
解:设圆柱的高是
厘米,则根据题意,得
答:圆柱的高是
3.4
厘米.
随堂练习
1.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小40°,求这个角的度数.
拓展训练
2.一张覆盖在圆柱形罐头侧面的高标纸,展开是一个周长为88厘米的正方形(不计接口部分),求这个罐头的容积.(精确到1立方厘米,
取3.14,不计罐壁厚)
22
22
·
r
容积=
(立方厘米)
解:
答:这个罐头的容积为848立方厘米.
设圆柱形底面半径为r厘米,则(共22张PPT)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6.2.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引入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平
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
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如果我
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
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
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与等式
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号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
等式左边
等式右边
等号
天平两边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两边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
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的特性
由天平性质看等式性质
天平两边同时
天平仍然平衡.
添上
取下
相同质量的砝码,
两边同时
相同

仍然
等式
加上
减去
数值
代数式,
等式
成立.
归纳总结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1】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2】
?
注意
?
两个性质中同加减与同乘除的内容的不同:
代数式包括了数,且可能含有字母.
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方程的变形规则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
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的变形规则
1】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的变形规则2】
例题
例1
解下列方程:
(1)
x
-5
=
7
;
(2)
4x
=
3x-4;
解:(1)
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x=7+5


x=12
(2)
方程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
发现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与小结
像这样,将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些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变号.
例题
例2
解下列方程:
(1)
-5x
=
2
;
(2)
解(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2)方程两边都除以
(或乘以
),得
数学运用
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
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1)
8x
=
2x-7
;
(2)
6
=
8+2x;
(3)
2y-
=
y-3
;
(4)
10m+5=
17m-5-2m.
练习
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
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以下三点:
(1)一元一次方程有如下特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③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
(2)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为:ax=b(a≠0)。
(3)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b=
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
自主预习
[典例]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B
(A)
(B)
(C)
(D)
2、已知
是一元一次方程,
则m
=

0
自主探究
(去括号)
(移项)
(系数化为1)
如何变形得到?
利用
去括
号解
一元
一次
方程
新知探究
跟踪练习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知识梳理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1)移项要变号;
(2)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去括号后要将括号内的各项改变符号;
随堂练习(共13张PPT)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方程的
概念
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意义
方程的解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解的概念
检验一个数值是
否为方程的

列方程的方法
列方程的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的概念
解一元一次
方程的步骤
等式的基本性质1,2
方程的变形规则

一元一次方程
实践与
探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列



等积变形问题
和差倍分问题
工程问题
行程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3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掌握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2、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理解方程,方程解的概念,掌握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探究点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问题1: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共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具体任务:找出上述问题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如何用尝试检验法求解。
二、任务驱动,分步探究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方程,你还能记得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叫方程.
2、
,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
,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
.
归纳: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x-2=1
B.2x+5
C.x+y>0
D.3y
2.下列四个数中,是方程x+2=0的解为(
)
A.2
B.-2
C.4
D.-4
3
检验方程的解。
(1)6(x+3)
=30
(x=5,x=2)
(2)3y-1=2y+1
(y=4,y=2)
探究二: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只列方程不求解)
具体任务:通过探索问题1中的等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方程进行描述的方法。
根据问题1,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步骤吗?
1、设
;找出
关系;
2、根据
列方程.
4.一根细铁丝用去后还剩2m,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m,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语句“x的3倍比y的1/2大7”用方程表示为:________.
2、一个水缸原来有水8升,水缸总共可以装水35升,小明每次往缸里加水9升,需要加水多少次才能加满(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3、树的年轮为13圈,大树的年轮为45圈,
几年后,大树的年轮是小树的3倍?(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一、判断题
1、x=2是方程x-10=-4的解-----------------(

2、x=1与x=-1都是方程x2-1=0的解-------(

3、方程12(x-3)-1=2x+3的解是x=-4------


二、选择题
1、方程2(x+3)=x+10的解是
(
)
A
x=3
B
x=-3
C
x=4
D
x=-4
2、已知x=2是方程2(x-3)+1=x+m的解,则m=(

A
3
B
2
C
-3
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