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6.3
实践与探索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呢?
关键:正确审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
审
题
设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
作答
知识回顾
关于图形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多涉及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等数量关系。要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有关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计算公式出发,根据题目中这些量的变化,建立相等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有关公式如下:
(1)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C长方形=2(长+宽),s长方形=长×宽
(2)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
V长方体=长×宽×高,V圆柱=πr2h
关于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数量关系
知识回顾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它的宽为
x厘米,根据题意得
2(x+
x)=60
解得
x=18
则宽为12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
新知探究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解:(1)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
厘米,
则宽为
厘米,据题意得
(长)
(宽)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221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成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1)
(2)
解:(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
所以(2)中的长方形面积比(1)中的长方形面积大.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即当长和宽相等都为15厘米时,围成的长方形(即正方形)面积最大.此时面积为225厘米2.
(3)
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条件下,它的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即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结
论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例2:在一个底面直径5厘米、高18厘米的圆柱形瓶内装满水,再将瓶内的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能否完全装下?若装不下,那么瓶内的水面还有多高?若未能装满,求杯内水面离杯口的距离?
解:(1)圆柱形瓶内的水为π×2.52×18
=225/2π
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为π×32×10=90π
因为225/2π>90π,所以不能完全装下。
(2)设圆柱形瓶内的水面还有x厘米。
根据题意,得π×2.52×x=225/2π-90π
解得
x=3.6。18-3.6=14.4
答:圆柱形内的水面还有3.6厘米。离杯口距离为
14.4厘米。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
解释
解的合理性
方程的解
方程
抽象
分析
列
出
求解
验证
不合理
合理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梳理
1.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要用它来捏一个底面半径为1.5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
取3.14)
4
3
2
·
r=1.5
解:设圆柱的高是
厘米,则根据题意,得
答:圆柱的高是
3.4
厘米.
随堂练习
1.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小40°,求这个角的度数.
拓展训练
2.一张覆盖在圆柱形罐头侧面的高标纸,展开是一个周长为88厘米的正方形(不计接口部分),求这个罐头的容积.(精确到1立方厘米,
取3.14,不计罐壁厚)
22
22
·
r
容积=
(立方厘米)
解:
答:这个罐头的容积为848立方厘米.
设圆柱形底面半径为r厘米,则(共22张PPT)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6.2.1
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引入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平
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
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如果我
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
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
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与等式
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号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
等式左边
等式右边
等号
天平两边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两边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
天平仍然平衡.
天平的特性
由天平性质看等式性质
天平两边同时
天平仍然平衡.
添上
取下
相同质量的砝码,
两边同时
相同
的
仍然
等式
加上
减去
数值
代数式,
等式
成立.
归纳总结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1】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2】
?
注意
?
两个性质中同加减与同乘除的内容的不同:
代数式包括了数,且可能含有字母.
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方程的变形规则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
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的变形规则
1】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的变形规则2】
例题
例1
解下列方程:
(1)
x
-5
=
7
;
(2)
4x
=
3x-4;
解:(1)
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x=7+5
,
即
x=12
(2)
方程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
发现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与小结
像这样,将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些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变号.
例题
例2
解下列方程:
(1)
-5x
=
2
;
(2)
解(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2)方程两边都除以
(或乘以
),得
数学运用
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
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1)
8x
=
2x-7
;
(2)
6
=
8+2x;
(3)
2y-
=
y-3
;
(4)
10m+5=
17m-5-2m.
练习
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
☆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
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以下三点:
(1)一元一次方程有如下特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③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
(2)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为:ax=b(a≠0)。
(3)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b=
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
自主预习
[典例]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B
(A)
(B)
(C)
(D)
2、已知
是一元一次方程,
则m
=
。
0
自主探究
(去括号)
(移项)
(系数化为1)
如何变形得到?
利用
去括
号解
一元
一次
方程
新知探究
跟踪练习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知识梳理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1)移项要变号;
(2)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去括号后要将括号内的各项改变符号;
随堂练习(共13张PPT)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方程的
概念
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意义
方程的解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解的概念
检验一个数值是
否为方程的
解
列方程的方法
列方程的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的概念
解一元一次
方程的步骤
等式的基本性质1,2
方程的变形规则
解
一元一次方程
实践与
探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审
设列
解
验
答
等积变形问题
和差倍分问题
工程问题
行程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3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掌握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2、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理解方程,方程解的概念,掌握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探究点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问题1: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共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具体任务:找出上述问题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如何用尝试检验法求解。
二、任务驱动,分步探究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方程,你还能记得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叫方程.
2、
,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
,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
.
归纳: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x-2=1
B.2x+5
C.x+y>0
D.3y
2.下列四个数中,是方程x+2=0的解为(
)
A.2
B.-2
C.4
D.-4
3
检验方程的解。
(1)6(x+3)
=30
(x=5,x=2)
(2)3y-1=2y+1
(y=4,y=2)
探究二: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只列方程不求解)
具体任务:通过探索问题1中的等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方程进行描述的方法。
根据问题1,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步骤吗?
1、设
;找出
关系;
2、根据
列方程.
4.一根细铁丝用去后还剩2m,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m,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语句“x的3倍比y的1/2大7”用方程表示为:________.
2、一个水缸原来有水8升,水缸总共可以装水35升,小明每次往缸里加水9升,需要加水多少次才能加满(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3、树的年轮为13圈,大树的年轮为45圈,
几年后,大树的年轮是小树的3倍?(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一、判断题
1、x=2是方程x-10=-4的解-----------------(
)
2、x=1与x=-1都是方程x2-1=0的解-------(
)
3、方程12(x-3)-1=2x+3的解是x=-4------
(
)
二、选择题
1、方程2(x+3)=x+10的解是
(
)
A
x=3
B
x=-3
C
x=4
D
x=-4
2、已知x=2是方程2(x-3)+1=x+m的解,则m=(
)
A
3
B
2
C
-3
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