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平面镜成像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平面镜成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11-25 10:12:4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平面镜成像
天水市石马坪中学 辛俊斌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法与学法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也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
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
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几个环节。
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探究
探索新知
答疑解惑
成像原理
应用拓展
作业布置
1、创设问题情境
四、教学程序设计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分析论证
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
评估交流
四、教学程序设计
3、答疑解惑
①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 替平面镜?
②为什么要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③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④实验的不足(蜡烛不能左右移动)
四、教学程序设计
4、想想议议 明确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S
O1
N1
B1
O2
N2
B2
.S’
四、教学程序设计
四、教学程序设计
5、应用与拓展
6、作业布置
(1).调查自己周围的光污染情况,并做 以记录。
(2).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潜望镜的构 造,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四、教学程序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 平面镜所成得像是正立的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1.成虚像的原因
2.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 成像。
2. 改变光路。
五、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天水市马坪中学 辛俊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天水市石马坪中学辛俊斌,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根据课程的要求本节课计划用一个课时完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大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介绍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几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法与学法: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所以,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引入新课。 1、视频欣赏猴子捞月亮的故事2、大家照过镜子吗?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都有哪些特点呢? 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探究的起点,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可能的猜想:像是虚的。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距离相等。像、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
3.设计实验(演示实验) 1.准备的主要器材光具座,两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2.推荐的实验装置:3.设计表格: 物体到镜的距 离 (cm)像到镜面的距离(cm)第一次 第二次 本实验没有采用课本实验装置,主要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例如:1.玻璃板有时候不能放置的特别竖直2.用刻度尺测量距离不方便比较费时间等推荐理由:操作简单,为第三章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
4.进行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如何操作本实验,以及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1)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实验结束前,教师拿一张白纸放在像所在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像能否呈现在白纸上?然后教师用白纸呈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呈接到像。 相应对策:在组织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补充,完成重点的落实。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纸屏接不着像的事实,突破学生在理解虚像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多媒体模拟深刻理解成像原理。同时在总结时,利用事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完成重难点的教学。
5.分析论证 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 平面镜所成得像是正立的虚像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6.评估与交流 同桌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疑惑,找出实验的不足。
(三).答疑解惑 ①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②为什么要用两只相同的蜡烛?③使用刻度尺的目的?④实验的不足之处(蜡烛不能左右移动) 通过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
(四).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1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使物理与STS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应用与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六).布置作业 1.调查自己周围的光污染情况,并做以记录。2.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潜望镜的构造,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将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 平面镜所成得像是正立的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1.成虚像的原因
2.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 成像。
2. 改变光路。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S’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