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5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8 13: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学案
一.学习目标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察的方向来看,三角函数恒等变换这部分的高考题以选择、解答题出现的机会较多,有时候也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它们经常与三角函数的性质、后续学习的解三角形及向量联合考察,主要题型有三角函数求值,通过三角式的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本讲内容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是三角变换的基本问题。历年高考中,在考察三角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还注重考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以及观察能力、运算及观察能力、运算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两角和或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正弦公式:
②余弦公式:
③正切公式:
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二倍角的正弦公式:
②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③二倍角的正切公式:
3.三角函数降幂公式:
;.
4.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
三.典例分析与性质总结
题型1:三角函数式求值
命题视角1:给角求值:
一般所给的角都是非特殊角,要观察所给角与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利用三角变换消去非特殊角,转化为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问题。
例1:视角1:等于(  )
A.
B.
C.
D.
方法提炼:
仔细观察非特殊角与特殊角总有一定关系,解题时,要利用观察得到的关系,结合公式转化为特殊角并且消除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而得解。
命题视角2:给值求值
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的关键在于“变角”;把所求角用含已知角的式子表示,求解时要注意角范围的讨论。
例1:视角2:已知,,求,,的值.
方法提炼:
常见的“变角”思路:
①已知角表示未知角:
②互余与互补关系:
③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
写出已知角与未知角;分析已知角与未知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做和、做差、倍数),在分析等量关系时候不能出现新增杂质角,如果是诱导角更好;将未知角用已知角及特殊角(或诱导角)表示出来;整体代入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求解。
命题视角3:给值求角
一般规律是先求出待求角的某一种三角函数值,然后确定所求角的范围,最后求出角;选择三角函数
时尽量选择给定区间上单调的函数名称,以便于角的确定,例如,若所求角的范围是,选择求所求角的正弦或余弦值均可;若所求角的范围是,选择求所求角的余弦值;若所求角的范围为,
选择求所求角的正弦值。
例1:视角3:已知,,且,求的值。
方法提炼:
解答给值求角问题的步骤为:第一步,求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第二步,确定角所在的范围;第三步,根据角的范围写出所求的角。
题型2:三角函数的化简
⑴常用方法:①直接应用公式进行降次、消项;②切割化弦,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③三角公式的逆用等。
⑵化简要求:①能求出值的应求出值;②使三角函数种数尽量少;③使项数尽量少;④尽量使分母不含三角函数;⑤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
例2:化简
(1)
();
(2)
方法提炼: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⑴一看“角”,三角变换时通常先寻找式子中各角之间的联系,通过拆、凑等手段消除角之间的差异,合理选择联系它们的公式,在问题解决时,一般化异角为同角,通过看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理的拆分,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⑵二看“函数名称”,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一般化异名为同名,尽量统一函数的名称,从而确定使用的公式,常见的有“切化弦”;
⑶三看“结构特征”,分析结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变形的方向,如“遇到分式要通分”升幂、降幂、配方、开方等。
题型3:三角函数的证明
⑴三角恒等式的证题思路是根据等式两端的特征,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应用化繁为简、左右同一等方法,使等式两端化“异”为“同”;
⑵三角条件等式的证题思路是通过观察,发现已知条件和待证等式间的关系,采用代入法、消参法或分析法进行证明。
例3:(1)已知,求证:
(2)求证:.
方法提炼: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问题的类型及策略
⑴不附加条件的恒等式证明.,通过三角恒等变换,消除三角等式两端的差异.证明的一般思路是由繁到简,如果两边都较繁,则采用左右互推的思路,找一个桥梁过渡。
⑵条件恒等式的证明:
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使用条件,或仔细探求所给条件与要证明的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常用方法是代入法和消元法。
⑶盘点三角恒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①执因索果法:证明的形式一般化繁为简;
②左右归一法:证明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式子;
③拼凑法:针对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变形,以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简言之,即化异求同;
④比较法:设法证明“左边-右边=0”或“左边/右边=1”;
⑤分析法:从被证明的等式出发,逐步地探求使等式成立的条件,直到已知条件或明显的事实为止,就可以断定原等式成立。
题型4: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应用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化简后研究图象及性质是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三角函数的值域、最值、单调性、周期、奇偶性、对称性等问题.
例4: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2)求证:当时,
例5: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____________ .
方法提炼:
求函数周期、最值、单调区间的方法步骤:
(1)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及辅助角公式把三角函数关系式化成或
的形式;
(2)利用公式求周期;
(3)根据自变量的范围确定的范围,根据相应的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求值域或最值,另外求最值时,根据所给关系式的特点,也可换元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4)根据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列不等式求函数或
的单调区间。
四.变式演练与提高
1.(  )
A.
B.
C.
D.
2.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3.化简
(1)
(2)
4.已知且,则等于(  
)
A.
B.
C.
D.
5.求证:
6.设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若,且,求的值。
7.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2)求函数的最大值及取最大值时的集合.
五.反思总结
解三角函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变换”,通过适当的变换达到由此及彼的目的,变换的基本方向有两种,一种是变换函数的名称,一种是变换角的形式.变换函数名称可以使用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等;变换角的形式,可以使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倍角公式等。
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性质问题的策略,先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变形化简,然后根据化简后的三角函数,讨论其图象和性质.
1.求三角函数的值域、单调区间、图象变换、周期性、对称性等问题,一般先要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将函数表达式变形为或等形式,让角和三角函数名称尽量少,然后再根据正、余弦函数基本性质和相关原理进行求解.
2.要注意三角恒等变换中由于消项、约分、合并等原因,函数定义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一定要在变换前确定好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并在这个定义域内分析问题。
3.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不但要熟练、准确,而且要熟悉公式的逆用及变形,如
和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的多种变形等。
六.课后作业
1.的值是(  )
A.
B.
C.2
D.
2.若均为锐角且,,则(  )
A.
B.
C.
D.
3.定义运算;若,,,则________.
4.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正数最大值为(
)
A.
B.
C.
D.
5.已知函数,且的图象过点
(1)求的值及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2)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已知,求
的值。
6.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区间;
(2)求函数在上的值域.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锐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O,始边为轴的正半轴,终边与单位圆的
交点分别为;已知点P的横坐标为,点Q的纵坐标为
(1)求的值;(2)求的值。
七.参考答案
例1:解析:
视角1:解析:
视角2:∵,,
∴,且,
∴,,
视角3:[解] 
而,故
∵,,∴,∴;
而,∴



例2:解析:
(1)原式=
因为,所以,所以,所以原式
(2)原式=
例3:解析:
(1)[证明] 由条件得,
两边展开
整理得:
两边同除以得:
(2)证明:左边
=右边.∴原等式成立.
例4:解析:
(1)因为
∴的最小正周期
(2)证明:由(1)可知,
当时,,
当,即时,取得最小值0;所以当时,。
例5:解析:
由,解得
所以所求区间为.
四.变式演练与提高
1.解析:
2.解析:
选A ∵,∴,
∴;故选A。
3.解析:
(1)原式
∵,∴,
∴,
∴原式
(2)∵
∴原式
4.解析:
[∵,,
∴,可得

,故答案为D。
5.解析:
[证明] 左边=
=右边.
原式得证.
6.解析:
(1)∵,
∴的最小正周期
由,得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2)∵,∴
由知,∴

7.解析:
(1)函数,
令,解得,可得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
(2)由,可得当,即时,函数取得最大值为,此时,取值的集合为
六.课后作业
1.解析:
选C 
由,即
所以
2.解析:
∵均为锐角,∴
∵,,∴,

∴;故选B.
3.解析:
依题意有;又,∴,
故,而,∴,
于是,故
4.解析:
[因为
由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知,所以,即,结合,可得;所以正数ω的最大值为,故选B.]
5.解析:
(1)函数
∵的图象过点,∴,
∴,即,再结合,可得,
∴,故它的最小正周期为
(2)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
得到函数的图象.
已知,所以,即

6.解析:
(1)的最小正周期,
递增区间满足,解得
据此可得,单调递增区间为
递减区间满足,解得
据此可得,单调递减区间为
(2)∵,∴
∴,∴
∴的值域为。
7.解析:
(1)因为点P的横坐标为,P在单位圆上,为锐角,
所以,所以
(2)因为点Q的纵坐标为,所以;又因为为锐角,所以
因为,且为锐角,所以,
因此
所以
因为为锐角,∴;又,所以,
又为锐角,所以,所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