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一组关于秋的图片,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对秋的感受。
二、解题
读题,你觉得重点是哪个字?
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
三、梳理文章脉络
1、快速浏览文章,划出重点句(抒情性、议论性、过渡性)。
2、学生交流重点句
3、学生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四、分析作者对故都秋的描写
1、朗读第二部分
2、作者写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3、学生讨论,梳理
明确: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
问题: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并且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还写到了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秋蝉悲啼,极具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体现故都秋的秋声;写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样。
问题:接下来,文章写到了人,写到了人的对话。写到了什么人,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到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些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都市闲人属市井民众,对话又平平仄仄,极具京腔京韵,说的又都是民间俗语,这就在写秋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结:整合起来看,上面写景的段落,作者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让我们体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秋,但又不露痕迹地将读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让读者感到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惬意。这得益于郁达夫选择了极富代表性的景、人、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故都秋的特质。
2、体秋情
问题:郁达夫将故都的秋的秋味写得如此隽永,那故都秋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题:那江南秋的特点呢?
明确: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时常多雨少风,并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问题: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南国的秋,目的在于?
明确:通过衬托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语传达出怎样的情语?
明确:眷恋、落寞,悲凉。
问题:眷恋之情不难理解,从题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凉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确:写秋槐落蕊时提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果时提到“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问题: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补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明确: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小结:这种通过作者的生平、写作时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
五、如何理解“悲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六、作业布置
以冬天的景为写作对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冬景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字数500左右。
六、板书设计(详见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