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5850010998200《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古文,本单元其他篇目《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登泰山记》均是情景交融的篇目,由此,情与景的关系应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
指导诵读: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
“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
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
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齐读文章
三、出示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查预习成果。
[一词多义]
望: 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如:纵一苇之所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方:方其破荆州/望美人兮天一方。
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于:游于赤壁之下/月出手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是饮酒乐甚/徘徊于斗牛之间
之:凌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哀吾生之须臾东:顺流而东/东望武昌
下:下江陵/赤壁之下
而
1.连词,转折,
“却”:而不知其所止/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修饰,
“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承接,
“就”“然后”: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并列,
“和”“与”或不译: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因果, “因而” “所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乎
1.语气词,疑问, “吗” “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郁乎苍苍/浩浩乎/飘飘乎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2.凌万顷之茫然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白露横江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江陵,泣孤舟之嫠妇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顺流而东也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正襟危坐
6.下江陵.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省略句:
(苏子)举酒属客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倒装句:
而今安在哉
客有吹洞箫者
月出于东山之上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段
情感基调
主要内容
四字概括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明确:
文段
情感基调
主要内容
四字概括
第一段
乐
夜游赤壁诗情画意般美丽的景象
夜游之乐
第二段
悲
饮酒放歌之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箫声之悲
第三段
悲
感慨人生易逝、难以把握的无常
吊古伤今
第四段
悲
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
阐述哲理
第五段
乐
转悲为喜、开怀对饮入睡的酣畅
复归旷达
五、板书:
乐——夜游之乐
悲——箫声之悲
吊古伤今
阐述哲理
乐——复归旷达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全文
二、重点研读
问题探讨
研读第1段
夜游赤壁
秋夜月下泛舟,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诵” “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 之乐,不禁飘飘欲仙,陶醉其中,写出了主人公的怡然自得,逍遥之乐。
研读第2段
主乐客悲
第2段继续写“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这样就和下文转入写“悲”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段可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幅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加的氛围。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表达了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感。
研读第3段
主客问答
第3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非常悲伤。客”为什么“悲”?本段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客”之所以“悲”,因为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运用“此非”的句式,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方其”回忆,他们当年的情景,发出“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
“况”字引出自己更加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研读第4段
主客问答
第4段的感情又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变
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月)
时刻在变(人)
不变
未尝往也(水)
卒莫消长也(月)
无尽也(我)
取
清风明月
不取
非吾之所有
作者巧妙地用水和月作比喻,借眼前之景说理,寓理于景。这几句话表明世界在“变”与“不变”之间轮回,宇宙无穷,人就要试着超然物外,旷达洒脱。
研读第5段
客喜而笑
最后一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豁达乐观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欢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也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三、全班齐读课文。
四、板书:
夜游赤壁(1)
主乐客悲(2)
主客问答(3、4)
客喜而笑(5)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 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