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复习课件(3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复习课件(3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7 23: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章末复习
时序坐标
1924年
1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
5月
1926年
1927年
4月
1927年
8~9月
1928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黄埔军校创办
北伐战争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
会师
遵义会议召开
长征
结束
长征
开始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对峙(十年内战)
周年
85
1937年
阶段特征
中国
世界
(1)国共关系:实现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社会主义: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模式形成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德、日走上了法西斯对外扩侵略张道路
考点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时间:1924~1927年
背景:(1)中国共产党: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使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共
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中国国民党:①孙中山在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认识到必
须改组国民党
②寻求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代表的帮助和支持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目标: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成果:(1)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
(2)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结果: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背叛革命,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概况: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
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
“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
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特点[补充延伸]: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
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
黄埔军校
开始时间:1926年7月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前提:国共合作的实现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先锋: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
3.
北伐战争(10年1考)
经过:(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2)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攻占长沙→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

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3)发展: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兵分两路:一路沿长江东下,攻
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
义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4)继续: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京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往关外。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结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意义:(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性质[补充延伸]: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战争
胜利进军的原因[补充延伸]:(1)主观: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方针策略正确;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将士英勇奋战和共产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客观: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北洋军阀失道寡助,各自为战,
力量分散
北伐时期的战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
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2010.13)
概况: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
民政府”
统一全国: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结果: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教材图片解读
1926年开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北洋军阀;从广东分三路北伐,迅速进入长江流域,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解读:
考点
2
南昌起义(八一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时间、地点: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
背景:(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力量的重要性
(2)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愤慨
和反抗
1.
南昌起义(八一起义)
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
领南昌城
(2)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
人的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
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时间:1927年9月
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
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
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概况:(1)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
收起义
(2)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
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结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
——
井冈山根据地
2.
秋收起义
概况:(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
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2)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
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1)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铸就了井冈山精神
(3)[补充延伸]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
井冈山精神[补充延伸]: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
依靠群众求胜利
3.
井冈山会师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
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5.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年3考)
(1)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019.26
(1)、2017.12]
(2)[补充延伸]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发展,共产党员人数迅速
增加。(2012.13)






教材图片解读
1927~1928年;南昌、井冈山根据地、三湾;行军路线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山区转移;革命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解读:
教材材料研读
材料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条件。
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一定的武装力量。
考点
3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
目的: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1.
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路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
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
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
地、突破腊子口→陕北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结果:(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
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
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胜利原因:遵义会议拨正了航向,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采取了灵活机动
的方针和策略;各族人民的支持
长征精神[补充延伸]: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
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
导地位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
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
遵义会议
1.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指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2.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易错点拨






教材图片解读
1934~1936年红军长征;中央红军途径省份有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中国旧省名)、甘肃、陕西
解读:
材料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并向其他省份宣传了革命精神,壮大了革命力量。
教材材料研读
综合拓展
异同比较
1.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与北伐战争形势图的比较
重要地点
湖北、武昌、南京、楚望台
广州、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主要斗争对象
清政府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三大军阀
革命中心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
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联系性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加深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形式
共产党和国民党采用党外合作形式,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斗争对象
封建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
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成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同点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课外史料学史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1.
材料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
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4分)
答案:背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党内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4分)
2.
材料
会议形成了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一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决议一方面肯定和阐述了毛泽东等人在实践中探讨得出的中国革命规律和相应的战略战术,一方面严肃批评博古和李德违反民主集中制……明确指出二人要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军事上负主要责任。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设问:依据材料,归纳这次会议的内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2分)
答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2分)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河北六年真题面对面
1.
(2018河北13题2分)下图所示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红军的战略转移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福建边界歼灭军阀图”“国民革命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的,从广州出发往北讨伐各个军阀,B项符合题意。
B
2.
(2017河北12题2分)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革命道路”是指(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和平民主建国
D.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解析】根据材料中毛泽东的三篇文章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红色政权”“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革命道路应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B项正确。
B
3.
[2019河北26(1)题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2分)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