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
一、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角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长大,自己却累花了眼,累驼了背。后来,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只千年的狐精。一天,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将母亲的心挖来给她吃的要求,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向母亲说明情况,母亲竟毫不犹豫的说:“如果你需要,你就拿去吧!”儿子将母亲那颗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拌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啊,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这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内心会想到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母爱是伟大的;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感人至深的;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辉。)
母爱是人类的饿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朴素的不加任何修饰,有时又如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了无数儿女的心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作家胡适,去聆听他对母爱的理解。(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母亲的含辛茹苦,从胡适一生的奋斗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投影):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品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切关爱,对一篇好作品的赏析,除了大致了解内容和情感外,还应仔细揣摩其中的韵味,像品茶一样,品出它的清香,下面,就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出示)看看文中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选读课文,重点品味语言。①生自己选读课文②和同学小组内交流③师指名起来说(多找生说,说出哪句好,好在哪里。)
五、感情升华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能与母亲见面。在美国留学时,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1918年11月,他的母亲病逝了。胡适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一文中,他曾含泪写到:(投影)“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几句朴实的话语,却将自己对母亲那种刻骨铭心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流露了出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跟随一段音乐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播放歌曲《懂你》)
六、生活链接
(投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请将你记忆最深或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浓浓的母爱。
七、总结
是啊,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博知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无以回报,就让我们捧上一颗赤诚的心,送上一句最忠心的祝福吧:(投影)祝愿普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一、 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 学习目标指导
在这一篇课文学习中,我们又将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本文的学习目标,又看哪些是个人能完成的,哪些是小组能完成的,哪些又是我们大家才能完成的?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干些什么呢?
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见上目标)
三、 学生预习、自学
1、 速读课文
2、 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出示的字词注音和解释
糜(méi) 嬉(xī) 绰(chuò) 廿(niàn)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让学生有目标而读,朝着目标读。
可由学生来回答。
给15分钟时间看课文
给10分钟时间
抽生回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3、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4、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明确: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产慈母兼严父。”“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如果学生能查到,让学生念读。
这一部分由教师亲自朗读,读出感情,从而感化学生。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视时间,可本节课完成,也可留作课余完成,下一节课检查。
估计需要下课时完成。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