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章末总结
时序坐标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7年夏
1948年9月
1949年初
1949年4月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全面内战爆发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南京解放
周年
75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阶段特征
中国
世界
政治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但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最终胜利
联合国成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经济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西欧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考点
1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发动内战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教
材
知
识
梳
理
时间、地点: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
背景:(1)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强烈反对内战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3)国际[补充延伸]:在二战中崛起的美国,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
变为“扶蒋反共”
1.
重庆谈判
目的:(1)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并在政治舆论上
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
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
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
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地点:1946年1月10日;重庆
主要内容:(1)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
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2)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
国民党发动内战
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
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认识: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重庆谈判为幌子,实行“假和平、真内战”和
专制独裁的本质
着眼大局、服务大局(P160)
专题链接
教
材
素
材
提
升
教材材料研读
材料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
设问:据材料,指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毛泽东认为的“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问题: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考点
2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南京解放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
材
知
识
梳
理
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陕北
的解放军处于绝对劣势
1.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概况:
(1)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
延安,转战陕北
(2)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粉碎国
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意义[补充延伸]: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
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
进攻
2.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8年9月~1949年初
背景:经过连续作战,国共两党力量发生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被动防御作战,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
三大战役(10年1考)
概况:
战役
时间
作战方针
指挥员
参战部队
概况
结果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关门打狗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攻占辽宁锦州,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
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间突破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1948年11月,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1949年1月,胜利结束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战役
时间
作战方针
指挥员
参战部队
概况
结果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初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促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2015.14)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南京解放
时间:1949年4月
概况: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
力退往台湾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
材
素
材
提
升
教材图片解读
1948~1949年初;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读:
考点
3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背景:(1)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
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补充延伸]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后,解放区实施土地改革具备了有利条件
法律依据: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结果: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1)对解放区: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对解放战争: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10年2考)
国民党方面[2013.28(2)(3)]:(1)政治上:国民党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
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
誉一落千丈
(2)经济上: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
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
(3)军事上: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战争策略失误,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
矛盾重重,士气低落,军心涣散(2018.14)
中国共产党方面: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经济上: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军事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人民解放军
英勇善战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获得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援?
(1)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意愿。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得道多助。
(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因此人民解放军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问题探究
课外史料学史
重庆谈判
1.
材料
右图是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的名为《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的漫画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的心愿是什么?(2分)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
答案:心愿:和平民主。(2分)努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2分)
2.
材料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是完全了解的,但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和平民主以及蒋介石集团内部存在种种矛盾的情况,认为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和斗争,有可能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国内和平的局面,甚至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所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2分)
答案:原因:希望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和斗争,争取短期国内和平,希望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2分)
3.
材料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设问:材料中的“临时协议”最终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建国道路夭折。试分析其原因。
(2分)
答案:原因:国民党自身实力强大;蒋介石担心自身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介石对和平、民主没有兴趣。(2分)
河北六年真题面对面
1.
(2018河北14题2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
A.
人心的向背
B.
军队的士气
C.
决策者的作用
D.
外部势力的介入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据此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由于蒋介石的指挥不当导致国民党战败,C正确。
C
2.
(2016河北13题2分)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国统区人民开始厌倦战争
C.
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
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年中……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可得出,国民党军队由于戍守其占领地区,实际作战部队减少,D项正确。
【答案】D
3.
(2015河北14题2分)右图人民日报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