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清本文的情节。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学习写作技巧。
3、解读乡愁,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心灵导航】——家乡的昨天已经远去,家乡的面容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否清晰?让我们跟随鲁迅一起去看家乡吧!
【学法与使用说明】
1、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及疑难语句,并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认真研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知识链接】
1、作者档案: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2、相关背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侵入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致使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广大人民益破产,鲁迅于1919年回绍兴接母亲回到北京,他目睹家乡村镇的破败和农民日益贫困的生活,十分悲愤,1921年,他便以这次回家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知识锦囊】
鉴赏小说的方法
1、了解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3、刻画人物常用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
4、环境描写:a、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衬托人物的心情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5、常见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抑扬法等。
【自主学习】——预习好了吗?自我检测一下吧!
【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禁不住( )瓦楞( )断茎( )揸( ) 嗤笑( )恣睢( )( )愕然( ) 髀( ) 颧骨( ) 阴晦( ) 祭祀( ) 惘然( )潺潺( )( )伶仃( )( )鄙夷( )秕谷( )寒噤( )
2、指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
我的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
③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 )
【感知课文】
1、课文写我“我”别了二十余年后又回故乡的一段经历,请细读课文,说说“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现实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我对故乡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2、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本文就成功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找出闰土和杨二嫂的相关语句。分析他们二十多年来的变化,总结他们的性格特征。
3、勾画出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
【疑难解析】
①、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心灵的隔膜)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将我隔成了孤身。(“高墙”指的是一种隔膜,故乡的变化,人们之间的隔膜,使“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
③、然而我又不愿意,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提示:“辛苦展转”指奔波劳碌;“辛苦麻木”指辛勤劳苦;“辛苦恣睢”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义: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便会迎来新生活)
⑤我的疑惑的语句还有 。
【合作探究】
(一)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故乡变了,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故乡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结合文章背景谈原因②结合人物形象的特点,探究主题)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面对现实的故乡,我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写作技巧
作者调用了哪些手法来服务中心?
【拓展提升】
1.名人说故乡
贾平凹:故乡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故乡的水是甜的,故乡的风是暖的,故乡的雨都带着温馨味儿。
刘墉:面对故乡,有一种酸酸的,初恋的味道。
2.自己谈家乡
面对家乡,你也有割不断的情吧!你怎样看待家乡和现状?你心中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把它记录下来作为珍贵的收藏。
【自我反思】 今天你收获了吗?今天你有困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