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XS)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吗?在这间教室里,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隐藏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面”。
师:在我们这间教室里,你发现了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在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走到物体旁边,通过用手指或者摸一摸等方式。一边感受一边介绍。
引导学生感受黑板、课桌、书本、作业本、地板等物体的面。
2.教学例1。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并在小组里交流感受。
学生开展“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
全班交流摸物体表面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摸的是课桌的面,比较平整。
生2:我摸的是数学书的封面。
生3:物体的面摸起来有点光滑,凉凉的。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光滑”指的是面比较平整,即平面。
3.教学例2。
(1)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很多物体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让学生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比较的是哪两个物体的哪个面,大小如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比较的是黑板和课桌的面,黑板的面大,课桌的面小。
生2:我比较的是课桌的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课桌的面大,练习本的封面小。
(2)小结: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有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直接用眼睛分辨出来。 (板书:目测法)
(3)在黑板上出示两个平面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且用眼睛看就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提问: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你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明确: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师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它们在数学上被叫作面积。(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3.教学例3: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
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教材第26页例3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挂图。
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了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师: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了。
师:你能比较出两片叶子的大小吗?
出示教材第26页例3下面的方格图。
生:通过数格子比较大小。
小结:当直接观察不容易比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方格 、重叠、剪拼的方法来比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6、27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①用眼睛观察法
②重叠比较法
③数方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