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课后练习(含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课后练习(含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8 12:33:12

文档简介

1.积累常用词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2.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积累常用词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2.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正确运用答题技巧答题
总要求:心静、工整、规范、美观。
字体大小适中,以充满方格的五分之四为宜,忌过大过小;2.字体要端正,忌歪歪斜斜;3.笔画规范(正楷);4.笔画要清晰,有力度,笔画书写到位,忌拥挤;5.卷面要整洁,不要涂改;6.速度适中,每分钟20
字左右。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
10.岳阳楼记
一、助学资料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改革触犯了封建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且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至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二、字词通关
1.一词多义。
明:
以:
夫:
观:
或:空:
通:
和:
则:
极:
2.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6)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7)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向南)(8)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表现)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4)横无际涯【古义:广远;今义: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义:冲向;今义: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8)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9)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作文】(10)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义:指国都;今义: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14)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15)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恩宠】
(16)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义:指在朝廷做官;今义:前进】
(18)退亦忧【古义: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今义:后退】
4.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三、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句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例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应为“多于此会”。)
(5)定语后置句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高的)庙堂则忧其民,处(遥远的)江湖则忧其君。]
2.句子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色和事物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11.醉翁亭记
一、助学资料《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于庆历五年被贬官至滁州。被贬官的原因是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二、字词通关
1.虚词注解。
(1)“而”用法
①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③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承接)
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⑦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⑧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⑨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⑩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临溪而渔(表顺接)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并列)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2)“之”用法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③名之者谁(代词,指代“醉翁亭”)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⑤山水之乐(助词,的)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⑦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⑧宴酣之乐(助词,的)
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一词多义。
归:
谓:
临:
秀:
乐: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号)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8)太守宴也(名词作动词,设宴)
4.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古:开放;今: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意趣,情趣;今:愿望,心愿】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古:消散,散开;今: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古:倒下的样子;今:颓废的样子】
三、重点句子(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例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例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应为“以文述(之)”。]
2.判断句
例1: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例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例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6: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7: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8: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11: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例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省略了“之”,应为“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
12.湖心亭看雪
一、助学资料《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二、字词通关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ɡēnɡ)定:是,代词,这。更定,晚上八时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毳衣,裘皮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ɡ)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9.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这里是痴迷的意思。
三、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此地。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低声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积累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谪守(zhé)  
环滁(chú)  
投箸(zhù)  
岸芷汀兰(dīng)
B.琅琊(yá)
伛偻(nǚ)
野蔌(shù)
雾凇沆砀(hàng)
C.潇湘(xiāo)
霏霏(fēi)
婵娟(chán)
日星隐曜(yào)
D.觥筹(gōng)
阴翳(yì)
更定(gèng)
浩浩汤汤(tāng)
【答案】C
【解析】A.dīng应为tīng;B.nǚ应为ǚ,shù应为sù;D.gèng应为gēng,tāng应为shā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百废具兴
C.已而夕阳在山
D.玉盘珍羞直万钱
【答案】C
【解析】A.“属”同“嘱”,嘱咐。B.“具”同“俱”,全、皆。D.“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尽头)
B.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答案】A
【解析】“极”的意思是至、到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名之者谁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C.登斯楼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介词,“在”;A.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指醉翁亭;C.表陈述语气/表判断语气;D.表递进,而且/表修饰,无意义)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乃/重修/岳阳楼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将/登太行/雪满山
D.怀旧/空吟/闻笛赋
【答案】C
【解析】划分句子朗读停顿需要注意句子的组成成分,动宾之间需要停顿。正确的应为:将登/太行/雪满山)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等。
【答案】B
【解析】欧阳修是宋代的,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个:韩愈、柳宗元。
7.名句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2)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4)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5)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对前途悲观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13.诗词三首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 白
金清酒斗十千,玉盘珍万钱。停杯投不能食,拔剑四顾心然。
欲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艰难啊,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四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姜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边。姜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佐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尾句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该句用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樽 羞 直 箸 茫 渡 歧
【理解记忆】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并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身。怀旧空吟闻笛,到乡似烂柯人。
沉舟侧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赠予刘禹锡:“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白诗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想改革时弊,却遭到打击,被贬到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郎州属楚地,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法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他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晋朝人王质去石室山上砍柴,驻足观看两个童子在溪边大石下围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却发现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家里,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这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白居易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说明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弃 置 赋 翻 畔 暂 凭 杯
【理解记忆】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会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上阕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凡尘而胸襟超旷,一片光明。
下阕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年)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阕执着人生,下阕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备受后人的喜欢和赞誉,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107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缥缈,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阙 清 事 长 婵 娟
【理解记忆】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开展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读诗知人】
题乌江亭【注】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乌江亭:即现在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__________诗。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之情。(3分)
【对联品人】
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登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小明就此拟写了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修改。(3分)
上联:陶渊明东篱采菊安贫乐道
下联:先忧后乐范仲淹登楼书怀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咏史(或:怀古咏史) 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2)范仲淹登楼抒怀后乐先忧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5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破空间的阻隔;意思是说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8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
(2)微斯人____________
【答案】(1)探求 (2)如果没有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此题是课内文言文阅读,因此字词的解释相对来说难度不大,需要认真记诵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通过理解句子来记忆实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面对;A.因为/来;B.全/一片;D.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有时)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的歌声互相应和着,这样的快乐哪有尽头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做题时需要我们在记住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牢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能灵活运用“留”“替”“调”“增”“删”的方法。
1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
(2)月色入户____________
(3)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
(4)上下一白____________
【答案】(1)高兴 (2)门 (3)这 (4)全
16.选出朗读停顿更恰当的一项____。(只填序号)(1分)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②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8.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2分)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___结合的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手法。
【答案】情景交融 虚实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9.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书信
C.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答案】B
【解析】B选项“牍”的意思应该是公文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能以径寸之木
D.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而或长烟一空
【答案】C
【解析】C项介词,用;A.方位词,树的上面/皇上;B.返回/归依;D.有人/有时)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2)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
22.下面对两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答案】B
【解析】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和“即发谷与民”可知B项理解有误。
【乙译文】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子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板桥公务之余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吟诗,以至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县令,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板桥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板桥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游东坡


十九日早,游东坡①。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犹如龟头。③筇杖:竹杖。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______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____________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___________
(4)为一郡之最____________
【答案】(1)向东走 (2)空而开阔 (3)面向 (4)是
2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标3处)(2分)


















【答案】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2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加修成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间屋子,很有些败人兴致。
26.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2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雪堂 仰慕
【译文】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高低低,到东坡则地势平坦开阔。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屋子。一处垄头昂起,上建小亭,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上面写着“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而得名。它的下面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加修成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间屋子,很有些败人兴致。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山河,是一郡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三、作文(50分)
[2020·河北中考]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习,本又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解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本篇题干中的两个材料,共同的主题就是“习”即练习,都强调了无论我们学习什么知识或技能,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才能最终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就如我们常说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在台下反复地练习,哪来台上三分钟的精彩,又如我们练习书法,要经过对每一笔每一画的细心观察、琢磨,同时不断进行实践练习,才能写出精妙的书法作品。根据以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可能得出本则材料的立意:练习、勤学还要苦练、实践练习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等。写这篇作文,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来写。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谪守(zhé)  浩浩汤汤(tāng)  伛偻提携(lǚ)
B.隐曜(yào)
???阴风怒号(hào)
????觥筹交错(gōng)
C.阴翳(yì)
????岸芷汀兰(dīng)
???雾凇沆砀(dànɡ)
D.金樽(zūn)
???水声潺潺(chán)
???薄暮冥冥(míng)
(解析:A.“汤”应读作“shāng”;B.“号”应读作“háo”;C.“汀”应读作“tī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
A.锦鳞  繁阴  政通人和  横无际崖
B.波澜  苍颜  泉香酒冽  樯倾楫摧
C.皓月  歧路  朝晖夕阴  心旷神怡
D.林霏  侧畔  静影沉壁  忧谗畏讥
(解析:A.“崖”应写作“涯”;B.“冽”应写作“洌”;D.“壁”应写作“璧”。)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B.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
C.焉得更有此人     更: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
(解析:B.“临”是“居高面下”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百废具兴
??????????????
D.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A.“属”同“嘱”,嘱咐;C.“具”同“倶”,全、皆;D.“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B.然: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C.归:云归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解析:A.全,都/数词;B.均为“……的样子”;C.聚拢/归依;D.快乐/以……为乐。)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解析:B.“沉郁顿挫”应改为“豪放飘逸”。)
7.古诗文默写。(8分)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古诗文中有很多句子蕴含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蕴含着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代替旧事物的道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就蕴含着在困难面前必须不畏困难,坚强自信,乐观和洒脱的道理。
8.学完本单元后,语文老师拟召开以“面对困境·乐观豁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磨难。在有的人眼里,困难好像无底的深渊,掉下去就再也没有了希望;而在有的人眼里,困难则好像万能的磨刀石,越磨越快,越挫越勇。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亲爱的同学们,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3分,围绕主题,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2)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3分)
备选人物:诸葛亮 文天祥 欧阳修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示例】①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虽行将就木但依然心系后主。
②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虽身陷敌营但依然正气凛然。
③欧阳修——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虽遭贬谪但仍坚持与民同乐。
(3)班会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的看法。下面是小玲的即席发言,其中有几个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2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A】当面对困难时,你会怎样?是止步不前,自我埋怨?还是勇敢向前?【B】其实,困难能克服完全在于你怎样看待它。如果你以忧愁、抱怨的心理去对待,困难就是一面巨大的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是让你信心消失的致命毒药。可如果你乐观向上、豁达、不抱怨,困难就会变成一座连接成功彼岸的桥,一条使你从平庸通向高尚的路。
①【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有误,应将“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其实,困难能否克服完全在于你怎样看待它。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2题。(共13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①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 ①愀(qiǎo):容色变得忧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D.至若春和景明
?????景:景象
(解析:D.景:日光。)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2)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动摇撼城郭。
11.语段(一)第二、三两段写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情感?(4分)
第二段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第三段中,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一点2分)
12.语段(一)中的“迁客骚人”和语段(二)中的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什么?(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1分),“迁客骚人”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看待眼前的景物(1分),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1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适淡远。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很是雄壮快捷。
傍晚,如炮车般的云升腾,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动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共12分)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C.宴酣之乐
???????????酣:酣睡
D.树林阴翳????????????翳:遮盖
(解析:C.酣:尽兴地喝酒。)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而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5.语段(一)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3分,言之有理即可)
16.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语段(一)中,滁州百姓与欧阳修一起出游(1分);语段(二)中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1分)。这些都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2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欧阳修去做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B.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而已:罢了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解析:D.强:竭力,尽力。)
1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19.语段(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3分)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3分,意思对即可)
20.语段(一)作者写到金陵人和语段(二)中写到的湖山好友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答。(4分)
语段(一)作者写到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语段(二)中作者写到湖山好友,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之情。(一点2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立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诗的开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1分)。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1分)。
2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一点2分)
三、作文(50分)
22.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我生活在________中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②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卢那察尔斯基)
③两个错误加不出一个正确。(欧洲谚语)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知识要点
1.积累常用词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2.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词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2.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
掌握古诗文言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学习难点
正确运用答题技巧答题
总要求:心静、工整、规范、美观。
字体大小适中,以充满方格的五分之四为宜,忌过大过小;2.字体要端正,忌歪歪斜斜;3.笔画规范(正楷);4.笔画要清晰,有力度,笔画书写到位,忌拥挤;5.卷面要整洁,不要涂改;6.速度适中,每分钟20
字左右。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
10.岳阳楼记
一、助学资料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改革触犯了封建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且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至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二、字词通关
1.一词多义。
明:
以:
夫:
观:
或:空:
通:
和:
则:
极:
2.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6)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7)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向南)(8)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表现)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4)横无际涯【古义:广远;今义: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义:冲向;今义: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8)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9)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作文】(10)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义:指国都;今义: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14)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越过】
(15)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恩宠】
(16)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义:指在朝廷做官;今义:前进】
(18)退亦忧【古义: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今义:后退】
4.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三、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句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例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应为“多于此会”。)
(5)定语后置句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高的)庙堂则忧其民,处(遥远的)江湖则忧其君。]
2.句子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色和事物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11.醉翁亭记
一、助学资料《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于庆历五年被贬官至滁州。被贬官的原因是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二、字词通关
1.虚词注解。
(1)“而”用法
①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③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承接)
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⑦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⑧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⑨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⑩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临溪而渔(表顺接)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并列)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2)“之”用法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③名之者谁(代词,指代“醉翁亭”)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⑤山水之乐(助词,的)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⑦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⑧宴酣之乐(助词,的)
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一词多义。
归:
谓:
临:
秀:
乐: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号)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8)太守宴也(名词作动词,设宴)
4.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古:开放;今: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意趣,情趣;今:愿望,心愿】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古:消散,散开;今: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古:倒下的样子;今:颓废的样子】
三、重点句子(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例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例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应为“以文述(之)”。]
2.判断句
例1: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例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例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6: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7: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8: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例11: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例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省略了“之”,应为“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
12.湖心亭看雪
一、助学资料《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二、字词通关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ɡēnɡ)定:是,代词,这。更定,晚上八时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毳衣,裘皮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ɡ)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9.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这里是痴迷的意思。
三、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此地。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低声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积累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谪守(zhé)  
环滁(chú)  
投箸(zhù)  
岸芷汀兰(dīng)
B.琅琊(yá)
伛偻(nǚ)
野蔌(shù)
雾凇沆砀(hàng)
C.潇湘(xiāo)
霏霏(fēi)
婵娟(chán)
日星隐曜(yào)
D.觥筹(gōng)
阴翳(yì)
更定(gèng)
浩浩汤汤(tā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百废具兴
C.已而夕阳在山
D.玉盘珍羞直万钱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尽头)
B.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名之者谁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C.登斯楼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乃/重修/岳阳楼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将/登太行/雪满山
D.怀旧/空吟/闻笛赋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等。
7.名句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2)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4)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5)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对前途悲观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词三首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 白
金清酒斗十千,玉盘珍万钱。停杯投不能食,拔剑四顾心然。
欲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艰难啊,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四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姜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边。姜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佐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尾句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该句用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樽 羞 直 箸 茫 渡 歧
【理解记忆】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并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身。怀旧空吟闻笛,到乡似烂柯人。
沉舟侧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赠予刘禹锡:“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白诗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想改革时弊,却遭到打击,被贬到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郎州属楚地,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法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他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晋朝人王质去石室山上砍柴,驻足观看两个童子在溪边大石下围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却发现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家里,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这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白居易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说明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弃 置 赋 翻 畔 暂 凭 杯
【理解记忆】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会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上阕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凡尘而胸襟超旷,一片光明。
下阕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年)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阕执着人生,下阕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备受后人的喜欢和赞誉,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107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缥缈,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阙 清 事 长 婵 娟
【理解记忆】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开展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读诗知人】
题乌江亭【注】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乌江亭:即现在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__________诗。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之情。(3分)
【对联品人】
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登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小明就此拟写了一副对联,但下联不符合对联要求,请你修改。(3分)
上联:陶渊明东篱采菊安贫乐道
下联:先忧后乐范仲淹登楼书怀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5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8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
(2)微斯人__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D.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欣然起行____________
(2)月色入户____________
(3)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
(4)上下一白____________
16.选出朗读停顿更恰当的一项____。(只填序号)(1分)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2分)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___结合的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9.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书信
C.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能以径寸之木
D.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而或长烟一空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对两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游东坡


十九日早,游东坡①。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犹如龟头。③筇杖:竹杖。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______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____________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___________
(4)为一郡之最____________
2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标3处)(2分)


















2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2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____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______之情。
三、作文(50分)
[2020·河北中考]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习,本又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谪守(zhé)  浩浩汤汤(tāng)  伛偻提携(lǚ)
B.隐曜(yào)
???阴风怒号(hào)
????觥筹交错(gōng)
C.阴翳(yì)
????岸芷汀兰(dīng)
???雾凇沆砀(dànɡ)
D.金樽(zūn)
???水声潺潺(chán)
???薄暮冥冥(m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锦鳞  繁阴  政通人和  横无际崖
B.波澜  苍颜  泉香酒冽  樯倾楫摧
C.皓月  歧路  朝晖夕阴  心旷神怡
D.林霏  侧畔  静影沉壁  忧谗畏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B.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
C.焉得更有此人
更:还
D.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
(解析:B.“临”是“居高面下”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百废具兴
??????
D.玉盘珍羞直万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
B.然: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C.归:云归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D.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7.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中有很多句子蕴含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蕴含着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代替旧事物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就蕴含着在困难面前必须不畏困难,坚强自信,乐观和洒脱的道理。
8.学完本单元后,语文老师拟召开以“面对困境·乐观豁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3分)
备选人物:诸葛亮 文天祥 欧阳修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班会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的看法。下面是小玲的即席发言,其中有几个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2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A】当面对困难时,你会怎样?是止步不前,自我埋怨?还是勇敢向前?【B】其实,困难能克服完全在于你怎样看待它。如果你以忧愁、抱怨的心理去对待,困难就是一面巨大的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是让你信心消失的致命毒药。可如果你乐观向上、豁达、不抱怨,困难就会变成一座连接成功彼岸的桥,一条使你从平庸通向高尚的路。
①【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有误,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2题。(共13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①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释】 ①愀(qiǎo):容色变得忧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D.至若春和景明
?
景:景象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语段(一)第二、三两段写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语段(一)中的“迁客骚人”和语段(二)中的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共12分)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C.宴酣之乐
酣:酣睡
D.树林阴翳
翳:遮盖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语段(一)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B.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1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语段(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语段(一)作者写到金陵人和语段(二)中写到的湖山好友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诗的开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分)
22.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我生活在________中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②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卢那察尔斯基)
③两个错误加不出一个正确。(欧洲谚语)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