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拿来主义》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8 14:4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PPT教学课件
作者:鲁迅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
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新课导入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写作背景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短小的文艺性论文。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论证的是什么?
阅读思考
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论题型。通过文题我们明确了作者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通过背景介绍可知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阅读思考
1、作者在那段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
3、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思考
???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8、9段回答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1、作者在那段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
阅读思考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活人代替了古董”,实质上是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媚外),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阅读思考
(2)第3、4段论证了“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文章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即“我们的子孙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这不是“丰富”“大度”而是媚外求宠。因此,我们要正视“送来主义”的祸患,采取 “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阅读思考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把无用的东西恶意地施舍给我们。一味地任凭帝国主义“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阅读思考
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即: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
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3、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态度: 占有,挑选
方法:使用,存放,毁灭
条件: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意义: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概括内容
文章内容: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本文的中心思想: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中心思想)
全文解读
思考:朗读文章第8段理解“大宅子”暗指什么?
大宅子
文化遗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比喻论证)
全文解读
朗读第9段探讨作者怎样采取比喻论证的手法的?(小组讨论填表)
喻 体
本 体
应采取的态度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完全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烟灯和烟枪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保存一点+销毁大部分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纯粹的糟粕
坚决抛弃
全文解读
思考: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文章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民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语言鉴赏
比较下文与原文的差异,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
中国一向是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语言鉴赏
对比: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鸦片战争)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暗含讽刺
化抽象为形象
借用比喻,形象直观
语言鉴赏
品味鉴赏语言艺术(二):自读课文第1段,思考划线字体词的表达效果?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语言鉴赏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恭敬的媚态跃然纸上
符合画的特征,卑下地炫耀,卖力地讨好
激愤的反语
自欺欺人,反语讽刺
拓展训练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拓展训练
?1、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2、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3、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4、?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5、?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6、?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