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1.下图是欧洲教权社会结构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是 ( )
A.基督教会
B.封建等级制度
C.国王
D.伊斯兰教会
2.(2020·泰安高一检测)教皇盖拉西说:“治理现世有两大系统,一为教士的神权,一为人主的君权……君主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这种观点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
A.神权大于王权 B.王权大于神权
C.王权与神权地位平等 D.国王毫无权力
3.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有 ( )
①教会 ②世俗封建主 ③资产阶级 ④市民阶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城市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规模大
C.规划科学 D.拥有自治权
5.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此人是 ( )
A.孔子 B.悉达多
C.耶稣 D.穆罕默德
6.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叶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该帝国是 ( )
A.阿拉伯帝国 B.古希腊
C.古代波斯 D.奥斯曼帝国
7.辉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阿拉伯人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是因为( )
①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地文化
③阿拉伯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④阿拉伯人重视教育和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关于日本武士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是日本正规的国家军队
②是日本庄园主豢养的私人武装力量
③是日本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
④在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482年,葡萄牙人来到刚果,对刚果进行肆意侵略,到处修建教堂,并把首都改为“圣萨尔瓦多”。这说明葡萄牙 ( )
A.开始侵略非洲 B.侵略手段多样
C.推行伊斯兰教 D.进行宗教侵略
10.明嘉靖三十九年的《平凉府志》中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这种作物最初是由哪一地区培植的 ( )
A.亚洲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市——现代社会的胚细胞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对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同时期中国城市加以对比后,指出:“恰恰因为它们……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区所没有的。”汤普逊则进一步说:“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自治市”是如何出现的?(5分)
(2)中世纪西欧兴起的城市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城市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别?从材料看,产生这种差别的关键根源何在?(7分)
(3)如何理解西欧城市运动“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的论断?(8分)
12.下图所列知识结构,符合下列哪一古代地域文明的特征 ( )
A.古典时代的雅典 B.古代伊斯兰世界
C.中世纪的西欧 D.东汉后期的中国
13.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通过“阿拉伯人的口”将哪些中国人的发明传入欧洲 ( )
①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0到9的计数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其国运延续千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材料二 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材料三 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土耳其人决战,激战了53昼夜,5月29日被攻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拜占庭帝国的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繁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8分)
(3)从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兴衰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10分)
1.【解析】选A 。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动乱,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而封建君主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接受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这样教会势力越来越大,而罗马教皇是基督教会的最高统治者。
2.【解析】选A。根据材料“君主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可知,体现了君主必须通过教主向天主负责,说明神权大于王权,故A正确,B、C错误;神权大于王权,不等于国王没有权力,故D错误。
3.解析】选A。西欧的城市是在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城市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一些城市的市民与教会、封建主进行斗争,来争取自治。故本题选A。
4.【解析】选D。中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或者武装暴动取得了自治权,这是当时中国城市所不具备的。故本题选D。
5.【解析】选D。孔子创立了儒学、悉达多创立了佛教、耶稣创立基督教,三者都不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建立者;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符合题意,故应选D。
6.【解析】选A。从题干中的关键词“伊斯兰教”“8世纪中叶”“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知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A。
7.解析】选D。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得益于阿拉伯民族对教育、知识的重视,得益于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阿拉伯人善于吸收、消化其他地区的文明。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教义为指导,但并不是其繁荣的原因,正确答案为D。
8.【解析】选D。日本“大化改新”以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豢养武士,武士的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并在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
9.【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到处修建教堂”“把首都改为‘圣萨尔瓦多’”可知,葡萄牙对刚果进行宗教侵略,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材料只涉及宗教手段,排除B,葡萄牙信奉天主教,排除C。
10.【解析】选B。材料记载的番麦就是玉米,玉米是美洲独立培育的农作物。
11.【解析】第(1)题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政治斗争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第(2)题第一问可从城市的自治、市政权力机构、市民阶层等角度比较。第二问从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来分析。第(3)题可从城市兴起推动了经济发展,王权强大,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等角度分析。
答案:(1)10-11世纪开始,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为维护自身利益,城市通过谈判、武装暴动或金钱赎买,摆脱封建主对城市的控制而赢得自治。
(2)差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城市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根源: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斗时起。
(3)城市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王权结盟,促进等级君主制形成,逐渐削弱教会权力,瓦解二元政治结构;推动大学产生,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艺复兴;市民阶层的发展与壮大,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2.【解析】选C。由图中信息“王权虚弱”,可以排除雅典,雅典是民主政治,不存在王权;由“无民族国家概念”可排除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经济盛行,人口固着在土地上,地方自治,王权比较虚弱,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故选C。
13.解析】选A。审题的关键是中国人的发明,题干中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故①②③正确;而0到9的计数法则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排除④,故本题选A。
14.【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归纳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归功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回答。第(2)题,从材料二提取信息“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地区”“落后、保守”“确保过去的一切……中来”,从材料三提取信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从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分析。第(3)题,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导致其灭亡,从其内因分析谈感悟。
答案:(1)表现: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因素: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长年的对外军事扩张,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游牧民族的冲击;内部矛盾;封闭保守的心态;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3)由拜占庭帝国灭亡可知,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