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梦溪笔谈二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5 16: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沈括,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 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用笔记文学 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三 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609条,遍及天文、数学、 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 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 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他是______ 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我认识他
沈括
存中
北宋
以虫治虫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地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读准字音
把你不理解的字、词、句说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狗蝎
(xiē)
(huì)


(qián)
大穰
(ráng)
旬日
傍不肯
(xún)
(páng)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如有疑难,请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自学帮助: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1、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
2、能直译的情况下,实词要做到字字落实。(如:界:地域、范围。)
3、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国家:国,诸侯的封地;家:士大夫的封地),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翻译时要注意很多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
4、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很普遍,翻译时要注意补充省略的部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 为
秋 田 之 害。忽有一虫生,
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 蔽 地;
地域
范围
正当
正在
成为
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危害

它的
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遮盖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
样子像泥土
里的“狗蝎”,
它们的嘴
上长有钳,
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鸟兽
的嘴
遇 子 方 虫, 则 以 钳 搏 之,
悉 为 两段。旬日子方 皆尽,
岁 以 大 穰。其虫旧 曾 有之,
土 人 谓 之“傍不肯”。


搏斗
子方虫
都、全
成为
十天
指子方虫全被消灭
年成

庄稼大丰收
这样这种
过去
曾经
助词无义
本地人
称、叫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它们遇上子方虫,
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部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
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
2、给本文划分层次
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
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
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
此获得大丰收。
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
然,而是“旧曾有之”。

②③

3、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4、体会“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5、用文中语言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数量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此年的收成如何?
不能,因此“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表明事出意外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千万蔽地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
说明为数众多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
底消灭了子方虫,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果你现在是一乡之长,你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应对这种灾情?你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解释下列句中的“之”。
方为秋田之害
则以钳搏之
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子方虫
语气助词,无义,不译
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因此
不以疾也

以烟徐喷之

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它的。
这样,这种。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以虫治虫”的例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和易写错的字词。
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胠箧

fàn
qūqiè
hào
chāi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便实钉之
钉板
dīng
dìng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如有疑难,请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统治



担忧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翻译:
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铺排
所以
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便

但是
从前,当初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
—————————
木塔
没有办法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暗中,秘密地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助词,的
询问,打听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用,把
助词,的
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终了,完毕
使坚实,

翻译: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语气词,不译
指木板
用钉子钉
容易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遵照
他的,喻皓的
话,言论,指上面
喻皓讲的一番话
翻译: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
更加紧密相束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连接
撬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走,踩踏
支撑
自然,当然
翻译: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互相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他,指喻皓
精熟
翻译: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1、讨论全文的结构层次;
2、本文开始告诉读者建塔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3、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之下工匠师傅是如何做的?
4、这个问题如此难以解决,最后请谁来解决的?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
1、开始至而动如初: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
2、无可奈何至塔遂宁: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于“塔动”的问题。
3、盖钉板至最后: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全文分三层:
塔动
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
这一主要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
难题无计可施,反衬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突出喻皓技术高超。
“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喻皓
“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此易耳”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
师怎样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怎样心理?
活用词
便实钉之
多义词总结
方 方出神 方两三级
之 旧曾有之 秋田之害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以 则以钳缚之 岁以大穰
如 匠师如其言 动之如初
遂 塔遂定 遂不得履
履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
用 因为
遵照 像
于是 终于
鞋子 走,踩踏
名作动,用钉子钉


语气助词无义

代词,它
知识回放1
之: ① 代词
② 结构助词,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 动词,到……去
“至之市”
④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吾剑之所从坠”
土人谓之“傍不肯”
而:①表承接关系,接着、然后。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表转折关系,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③表修饰关系,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知识回放2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