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2.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己亥之月也《满井游记》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B.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D.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坟》《故事新编》等。
问:两种题型是否有区别?
专题讲解之
——文学+文化常识
古今差异知多少?
天文历法
1.古代天文——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名称: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纪年法
古代历法
纪月法
古代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立春
立春阳气转
东风 解冻 鱼上冰
立秋
立秋忙打靛
寒风 飘叶 寒蝉鸣
雨水
雨水沿河边
冰雪 融化 桃花开
处暑
处暑动镰刀
葵花 添衣 遍地黄
惊蛰
惊蛰乌鸦叫
草木 萌动 鸿雁来
白露
白露快割地
秋雨 降露 白如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春分
春分滴水干
芽茶 播种
燕飞舞
秋分
秋分无生田
桂花 收获 香满园
清明
清明忙种粟
细雨 放飞
柳飘絮
寒露
寒露不算冷
鸿雁 南飞 蟹正肥
谷雨
谷雨种大田
雨生 百谷
春盎然
霜降
霜降变了天
芙蓉 花落 叶满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立夏
立夏鹅毛住
桑枣 灌溉 遍地谷
立冬
立冬先封地
收葱 修剪 地始冻
小满
小满雀来全
蚕丝 畜养 麦起身
小雪
小雪河封严
残菊 飘雪 犁耙开
芒种
芒种大家乐
收割 播种 鹭助兴
大雪
大雪交冬月
寒梅 地冻 温室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节气
民谚
节气歌
夏至
夏至不着棉
棉花 现蕾 照眼明
冬至
冬至数九天
瑞雪 防冻
兆丰年
小暑
小暑不算热
知了 风轻 汗如雨
小寒
小寒忙买办
寒冬 积肥
腊月天
大暑
大暑在伏天
骤雨 孕育 赏红莲
大寒
大寒要过年
岁末 辞旧
过大年
纪日法
古代历法
传统文化之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
来源
习俗
春节——桃符万户迎新年
纪念神农捉拿“年”兽
贴年画,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拜年,吃年糕
元宵节——流光溢彩闹花灯
庆祝吕太后死后,刘氏重掌大权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清明节——有悲伤来也有乐(寒食节)
纪念拒做官被烧死的介子推
祭祖,扫墓,踏青,放风筝,禁火,吃冷食
端午节——粽子龙舟祭屈原
纪念屈原得知秦军灭楚后,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
节日
来源
习俗
七夕节——牛郎织女会佳期
(7月初7,乞巧节/女儿节)
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乞手巧,乞姻缘
中秋节——远隔千里共明月
嫦娥吃长生不老药后奔月成仙
祭月,祭兔爷,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人(9月初9)
东汉驱“瘟魔”的传说
插茱萸,登高,赏菊花,敬老
冬至——冬至大如年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祭祖、祭天、吃饺子、喝羊肉汤
纪时法
古代历法
襁褓
(0~1岁)
孩提
(2~3岁)
齿龀
(7~8岁)
黄口
(10岁以下)
豆蔻年华
(女子13~14岁)
束发
(男子15岁)
笄年
(女子15岁)
弱冠
(男子20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非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
(70岁)
耄耋
(80~90岁)
期颐
(100岁)
年龄称谓
饮食器用
分类
名称
内容
其他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谷
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五味
指酸、咸、甜、苦、辣
六畜
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岁寒三友
松、竹、梅
六书
象形、会意、指事、
形事、转注、假借
分类
名称
内容
其他
五声
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四大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朝代传说
三代
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
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伯(孟)仲叔季
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分类
名称
内容
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
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
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
1.地区名
(1)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地理方位的名词。《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
。
(2)“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江表”指的是
的地区。
(3)“江东子弟”的“江东”是指
。
(4)“沛公欲王关中”一句中,“关中”是指
的地区。
(5)“山东豪杰”中“山东”指的是
的地区。
崤山
长江以南
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函谷关以西
函谷关或潼关以东
(6)
指的是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
。
(7)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的地区称为
。
(8)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
、
、
、
、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把居住在长江以南各地区的民族,统称为百越。如
“南取百越之地”的“百越”,也叫“
”“诸越”。所谓“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9)
是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汉民族自称
。
河内
河东
关中
蛮
夷
戎
狄
四夷
戎
夏
2.山川关隘
(1)文言文中将山之
水之
称为“阳”,山之
水之
称为
“阴”。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2)“汉阳”是指汉水之
,“衡阳”是指衡山之
,“江阴”是指长江之
,“洛阳”是指洛水之
。
(3)文言中的“江”一般专指
,“河”一般专指
。
(4)《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指的
是
。
南
北
北
南
北
南
南
北
长江
黄河
黄河
(5)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
区域的湖泊。
(6)“势拔五岳掩赤城”
中的“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
、南岳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
。
太湖
泰山
衡山
嵩山
宗法礼俗
姓名称谓
1.姓名称谓
2.其他称谓
姓名称谓
礼仪称谓
礼仪用词
尊称
谦称
初次见面
久仰
好久不见
久违
帝王
陛下、天子、万乘
帝王
寡人、孤
迎接客人
欢迎
来不及
迎接
失迎
一般人
君、阁下、兄台
一般人
愚/鄙/卑/敝/窃
别人送别自己
留步
请人原谅
包涵
对方父亲
令尊、尊公
古代
官吏
下官、末官、卑职
自己中途离开
失陪
向人请教
赐教
礼仪称谓
礼仪用词
尊称
谦称
初次见面
久仰
好久不见
久违
对方母亲
令堂
读书人
小生、晚生、晚学
送人礼物
笑纳
请人帮忙
劳驾
对方妻子
令正
自己父亲
家父
对方的见解
高见
自己的
见解
愚见
对方妻父
泰山
自己母亲
家母
对方的书信
惠书
对方的
学生
高足
礼仪称谓
礼仪用词
尊称
谦称
初次见面
久仰
好久不见
久违
对方兄弟
令兄/弟
自己兄弟
家兄、家弟
对方的字画
墨宝
自己的
书画
涂鸦
对方儿子
令郎、令嗣、少君
自己妹妹
舍妹
问别人年龄
贵庚
问老人
年龄
高寿
对方女儿
千金、令爱
自己家
寒舍
自己表演技能
献丑
别人赞
扬时
过奖
称 谓
指 代
黄发垂髫
匹夫
布衣
白丁
鸿儒
宿儒
蛾眉
庙堂
烽火
丝竹
……
老人小孩
平民百姓
平民
没有功名的人
博学的人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女子
朝廷
战事
音乐
……
宗法礼俗
传统文化之中华礼仪
1.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包括“礼”和“仪”。礼:礼节、礼貌。仪:仪式、仪表、仪态、仪容。
祭祀之礼
(向神灵求福消灾)
天神
天上的神仙
地祗
土地神、山神、河神等百物之神
人鬼
先祖、先师、功臣
冠婚之礼
冠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ī)
婚礼
三书六礼、拜堂、闹洞房等
宾客之礼
古
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之间互相拜访时的礼仪
今
官员之间、百姓之间相见时的礼节
军礼
出征讨伐时
祭拜天地、祖先
得胜还朝时
举行凯旋、献俘、受降等仪式
丧葬之礼
白事(喜事称红事)
主色调黄和白
祭祀
(1)古代祭祀时要用牲畜,色纯为“
”,体全为“
”。
(2)古人常把用于祭祀的
、
、
称为“三牲”。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时,三牲全备,称为“
”;诸侯祭祀用
、
各一头,叫“
”。
(3)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称为
,等同于郊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家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
、
。
牺
牲
牛
羊
猪
太牢
羊
猪
少牢
郊祭
地祇
人鬼
2.礼节
古代礼节
现代礼节
揖
拱手行礼
握手
长辈、位高者伸手后才伸手
拜
古同“揖”,今同“顿首”
鞠躬
表示感谢、敬意或欢迎时
顿首
跪着用头叩地(下对上)
鼓掌
观看比赛或演出、欢迎客人时
稽首
跪拜之礼,与顿首相似(臣对君)
拥抱
西方常用礼节
万福
古代女子相见时行礼的方式
注目礼
上课、升国旗、受检阅、受接见时
位次
(1)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秩序严格。官高为尊,居
位;官低为卑,处
位。
(2)古人尚
,以
为尊,室内最尊贵的座次是
,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下的是
。
(3)战国时期车骑座次以
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称“
”。
上
下
右
右
坐西面东
坐东面西
左
虚左
1.选官
官职官制
2.职官
官职官制
2.职官
官职官制
3.官职变动
官职官制
古人对“死”的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