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课件)(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8 22:06:1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
第一课时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建筑——苗族吊脚楼
服饰——土家族峒布
传统礼仪:
拱手礼
揖礼
鞠躬礼
彝族
火把节
牦牛节
藏族
思考: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你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思考: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
端午节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
同桌互说:
我们家乡的什么风俗在你的记忆里最深呢?
活动一:讲风俗的故事。
活动二:说风俗
1.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2.你对哪种风俗有自己的亲身感受?
3.你介绍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4.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第二课时
(1)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写作指导
(2)
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
风俗习惯的内容。
B
特点。
C
风俗习惯的来历。
D
风俗习惯的意义。
E
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
参加活动的情况(重点)

B
风俗习惯的来历。
C
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
自己的感受(重点)。
(3)列提纲
包饺子
闹花灯
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北京的春节》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为了使作文更加有趣,怎样把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中?
预设1: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预设2: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还可以试试这样写: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自评习作
根据评价标准,算一算,自己可以得几颗星。
◎使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风俗。
★★★
◎写出自己对风俗的体验或感受。
★★
◎重点突出。
★★★
◎语言生动。
★★
编班级民俗作品集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难点:能抓住重点写,写出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风俗,想一想
活动一:联系积累,认识风俗。
1.欣赏图片,感受风俗。“十里一风,百里一俗”,这句话是说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是风俗呢?
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我们来看看这些图片,大家就知道风俗所囊括的方面是很多的。
建筑方面:苗族的吊脚楼;服饰方面:土家族的峒布;传统礼仪:拱手礼、揖礼、鞠躬礼等等。我国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呢!
2.回顾积累,认识风俗。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到了许多风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教师总结:是呀,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不同节日的不同风俗。《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腊八粥》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的画面,犹如一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古诗三首》描写了寒食、七夕、中秋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藏戏》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的特色,藏戏表演也是藏族同胞的一种风俗。
3.今天,我们也学着用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出示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
活动二:欣赏图片,感受风俗。
1.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
出示图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思考一下,说一说。
教师总结:是呀,春节我们有拜年、吃饺子、贴春联、守岁等风俗;端午节我们有吃粽子、戴香囊、抹雄黄、插艾叶的风俗,当然有的地方还会赛龙舟;元宵佳节会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的风俗;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有的地方会插茱萸、登高等。这些风俗已经深入人心。
2.你对家乡的什么风俗记忆最深呢?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板块二 走进风俗,说一说
这些风俗背后还有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喜爱。你知道有关风俗的故事吗?试着讲一讲。
活动一:听听故事,了解风俗。
1.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绣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2.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王母娘娘规定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活动二:联系生活,说说风俗。
说一说: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或者你对哪种风俗有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呢?说给同桌听听。
(想一想:你想介绍给大家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板块三 抓住重点,写一写
同学们,要想把刚刚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写好,我们需要提前列好提纲。
活动一: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1.明确要求。刚刚,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风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的文化瑰宝,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风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叙述要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2.列好提纲。如果我们要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首先可以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我们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其次,我们要多方面介绍这种风俗,要写出它的主要特点和你的实际体验。
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描写好自身的感受,可以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如果你对这种风俗有着自己的看法,可以表达出来。
3.抓住重点,列举事例说一说。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预设1:包饺子。我们可以从包饺子的习俗、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等方面去写。
预设2:闹花灯。我们可以从花灯的样子、花灯的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等方面来写。
教师总结:把这些提纲列好了,我们写作起来就容易了,但是还得注意怎样突出重点。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活动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其他内容略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的春节》是怎样具体写出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的。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段话通过具体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我们也可以照样子写写除夕。
2.想一想:怎样把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中,让我们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预设1: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预设2: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3.同学们一定有自己更独特的设计,我们可以这样写试试: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4.关于写好这篇习作,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预设1:习作开头,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预设2:描写时,我要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让我的作文更生动!
预设3: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达得清楚、有条理。
课时目标
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评改,展示习作成果
1.组织“介绍某种风俗”的同学和“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同学分组交流评改。
(1)“介绍某种风俗”的学生交流: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种风俗的特点写清楚了吗?小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他是围绕这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的学生交流: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适当穿插介绍了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如果习作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忆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充实相应的内容)
2.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交流。(选择典型习作在全班交流,目的是为学生评改作示范)
预设:如果发现学生的习作不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可以用范文进一步为学生修改习作引路。
(1)出示范文和学习提示。学生自主读范文并思考:小作者是怎样抓住重点,并写出这种风俗的特点的?
家乡的风俗——系五色缕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也是吃粽子、插艾草、看龙舟赛。唯一让我觉得有些特别的,就是在端午节那一天,每个小孩子手腕上都要系个丝线——五色缕。
五色缕,就是用五种颜色明艳的丝线编成的五彩绳环。我查了一些资料得知:端午节系五色缕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系五色缕是很有讲究的。这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就行的,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这五种。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它们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据说在端午节这天系五色缕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记得第一次系五色缕的前一天晚上,姥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青儿,姥姥明天一大早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在手腕上系五色缕,保佑你一年无灾无祸、平平安安。系线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开口说话,否则就不灵验了。”
系上五色缕的头两天,我还觉得挺好玩,自己总会时不时地举起手臂,欣赏一番。可是因为线绳一出汗就开始掉色,让手腕上红一道、绿一道的,太难看了,于是我在没人时,就将它解了下来,随手扔在了垃圾桶里。
不幸的是,正当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的时候,却被姥姥发现了。她将我带到客厅里狠狠地斥责,那神态仿佛是我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错事,令天地都无法原谅似的。我问她:“为什么不能解呢?”她说:“这五色缕解下来的时间一定要在下雨的时候,而且不能随意地丢弃,一定要扔在活水河里。这样,就可以让河水将灾祸、疾病冲走,这一年才会过得平安顺利。”最后,她又仔仔细细地编了一条新的五色缕系在我的手腕上,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千万不要再解开,一定要等到下雨时才可以。从姥姥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出她对我的那份浓浓的关爱。
现在,姥姥和我已经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节,妈妈也会将买来的五色缕系在我的手腕上,因为她觉得像当年姥姥那样编五色缕太麻烦了。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将方法进行梳理。
①重点内容突出。小作者写端午节的风俗时没有面面俱到,只写了颇具新意的系五色缕的经历和感受。
②写出了风俗特点。小作者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姥姥,深入地了解并向读者介绍了系五色缕风俗的来历。
③详略安排得当。文章详写了“五色缕的来历”“系五色缕”“擅自解五色缕”“姥姥再次给‘我’编、系五色缕”,其他的一笔带过。
④适当地加入了体验和感受。如“系上五色缕的头两天,我还觉得挺好玩,自己总会时不时地举起手臂,欣赏一番”。
板块二 习作讲评,修改自己的习作
1.自评。
根据评价标准,算一算,自己可以得几颗星。
◎使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风俗。★★★
◎写出自己对风俗的体验或感受。★★
◎重点突出。★★★
◎语言生动。★★
  2.选择讲评重点。
根据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选择作文训练点,进行重点讲评。如:
?用套话开头。
?风俗介绍摘抄资料语言,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
?活动介绍注重自己的“游玩”,没有体现风俗。
?剪裁不合理。
……
3.讲评方法。
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欣赏在这一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片段,再出示存在问题的片段。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不好”的语言,一比较就看出了差距,就知道怎么修改了。用班里同学的作文树立典型,而不用作文选、名家的文章,是为了让学生有亲近感,有写好的自信心。
4.修改。
根据讲评重点,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达到老师要求,可加三颗星。
板块三 大家总结收获,编写作品集
学生可以从了解了风俗、丰富了知识,以及习得了习作方法等方面交流本次习作的收获。教师可提议将全班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