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评价表。
2.学生:相册、成长手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题意,抓住“那一刻”和“长大”,选择有触动性的事件。
2.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事情经过写清楚。
3.通过放大、细化、延长的方法,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打开回忆,谈论“成长”
1.猜一猜:出示学生学前、小学中低段时的照片。猜猜他(她)是谁?
要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成长、感受变化,激起他们多彩的回忆。
2.谈一谈:除了年龄增长、个子变高等生理变化是成长外,还有什么变化也是成长?
提示:“长大”不仅仅表现为年龄增长、个子变高等生理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例如,懂得了某种道理;能够冷静地、坚持不懈地完成一件事;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事……
3.忆一忆:打开记忆的大门,想一想,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提示: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在阅读中成长;在生活小事中成长;在自然中成长。
4.选取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要点。
板块二 说清事件,记录“成长”
1.选择感触最深的事,用简单的语言交流。
2.讲清楚事情的经过。
要点:按一定的要素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按一定的顺序说——按事情发展顺序。
3.填写下图。
课时目标
1.交流、修改习作,将“那一刻”的情形写得更具体。
2.能工整誊写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名篇赏析,学习写法
1.阅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
问题: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从哪里看出作者长大了?
提示:作者去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后受到深深触动。
2.读《慈母情深》,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写作经验?
细节之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是什么描写?(动作、神态)你仿佛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有什么感受?
(2)这段话写法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虽然“背直起来”“转过身”“望着我”只是短时间内的动作,但作者细化了母亲的动作,将“那一刻”的过程拉长了;三次重复“我的母亲”也起到了延长过程的作用。这种细节描写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母亲的动作、眼神,还凸显了母亲的辛劳、疲惫,以及“我”见到母亲时内心的触动。
(3)三次呼唤“我的母亲”使作者放大了“那一刻”的感受,言语之间充满了浓浓的深情,令人动容。
细节之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这是什么描写?(动作)作者连用四个“立刻”,将原本完整的动作细化成几个分动作,是为了强调什么?(母亲的紧张和忙碌)
其他细节描写: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总结规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以及环境进行描写,并适当地用延长、细化、放大的方法,将“那一刻”写具体、写生动,从而表达“那一刻”里蕴含的情感。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虽然普普通通,却感人至深,这就叫“细节见真情”!(板书细节见真情)
板块二 紧扣“那一刻”,完成习作
1.学生交流,明确怎么把“那一刻”写具体。
2.聚焦“那一刻”,收集细节,完成细节图。
提示:主要人物的表现(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3.联系生活,尝试片段练笔写经过。
4.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5.学生根据修改建议修改,并完成整篇习作。
板块三 交流互评,分享“成长”
1.借助评价表,生生习作互评。
评价表
评价要点
星级评价
选取典型事件,体现“成长”变化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环境等细节,展现“那一刻”对“我”的触动
语言形象生动,能把事情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2.小组选取一篇习作,进行集体修改。
3.班级展评。小组集体修改后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集体评改。
4.学生根据小组互评和班级展评的要点修改作文。老师巡视,对学生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5.佳作展示。
板块四 自主修改,誊写习作
1.同学间交换习作,互相修改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并将修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共20张PPT)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两组图片上的人有什么变化?
谈一谈:什么是成长?
年龄增长
个子变高
心灵的成长
懂得了某种道理
能够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事
能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
想一想,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
亲情中长大
逆境中成长
挫折中长大
反思中长大
参加班长竞选,失败了
期中考试,数学没考好
吃苦瓜的感受
第一次当众发言,我信心十足
妈妈给我过生日时,脸上的皱纹
爸爸为了给我提供
更好的条件,累倒了
因生病休学一年
父母远方打工,独
自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
选取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要点。
那一刻,我长大了
你与谁之间的事?
(与人、与物、与自己)
有什么收获?
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成长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
要点:
1.按一定的要素说—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按一定的顺序说—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记录成长中的一件事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从哪里看出作者长大了?
作者去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后受到深深触动。
读《慈母情深》,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写作经验?
细节描写一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晴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背直起来
转过身
望着我
动作描写
眼神疲惫
吃惊地
神态描写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
亲
三次重复“我的母亲”,将我见到母亲的那一刻的过程拉长了,凸显“我”见到母亲时内心的触动。
细节描写二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坐
弯曲
俯在
动作描写
立刻
立刻
立刻
立刻
四个“立刻”将原本完整的动作细化成几个分动作,强调了母亲的紧张和忙碌。
其他细节描写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细节见真情
美文赏析
很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然而我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
自从弟弟出生后,全家人的重心就集体转移了,都围着他忙得团团转。我觉得家人们越来越不关心我了。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是弟弟一岁多的一个晚上,天阴沉沉的,一阵阵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切都似乎在沉睡,唯有路灯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妈妈接了电话之后,对正在看电视的我说:“菲菲,妈妈有点急事需要出门一会儿,你能不能帮妈妈照看一下弟弟?”我望了一眼熟睡的小家伙,说:“好吧!”说来也奇怪,妈
妈在家时,他睡得特别香甜,还打着呼噜。可妈妈一
走,他就像失去了翅膀的小鸟,号啕大哭起来,嘴里不停地叫着:“我要妈妈,我要……”晶莹剔透的泪水滑过他的脸颊,他的小脸哭得红通通的,可怜极了,不管我怎样哄都不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怎么办呢?”
“哇”,突然,小家伙哭得吐了,他的身上和床单上到处都是呕吐物,连我衣服上也“伤痕累累”。我急中生智,一把抱起他,学着妈妈平时照顾他时的
样子,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嘴里胡乱地唱着儿歌,转着圈儿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咣”,门打开了,妈妈和爷爷奶奶陆续走了进来。我赶紧把弟弟交给了妈妈,并一五一十地将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大家都对我竖起了拇指。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在我看来却像过了漫长的几小时。我终于明白带小孩的辛苦,也明白了爸爸妈妈不是不爱我了,而是小家伙更需要照顾。
那一刻,我理解了爸爸妈妈的艰辛与关爱。那一刻,我长大了。
习作怎么写?
那一刻,我长大了
开头
正文
结尾
开篇点题,写“我”的体会:成长只在一刹那。
详细地记叙“我”照顾弟弟的过程,并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照应开头,再次点题。
借助评价表,生生习作互评。
评价要点
星级评价
选取典型事件,体现“成长”变化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环境等细节,展现“那一刻”对“我”的触动
语言形象生动,能把事情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