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陕州外国语学校 郑淑红
悉心研读 扎实教学 讲求高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相信我们对教材的每一次解读都注定是一次美丽的跨越。
说课流程
一、教材编写意图
二、体例安排
三、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四、单元教材地位
五、单元教学目标
六、单元教学重难点
七、单元教学策略
八、链接中考
一、教材编写意图
七年级上册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初 中 语 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 标 基 本 理 念
主题合成单元(6个)
名著推荐与阅读
(1个)
专 题
(1个)
体例安排
《汤姆索亚·历险记》
《狼》
主题单元
亲近文学
金色
年华
民俗风情
多彩四季
关注科学
奇思妙想
诵读欣赏
写 作
口 语
交 际
专 题
语文实
践活动
名著推荐
与阅读
附 录
基本框架
七上 语 文
口语交际
实践活动
婉 转
拒 绝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我爱文学
走 进
图书馆
模拟科技
新闻发布会
《汤姆索亚·历险记》
写作
借助想象,用文字表现独到的阅读感受
方法
通读全书,把握整体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制读书卡片
知识
积累名著常识
熟悉精彩片段
简析人物形象
受用终身的名著推荐和阅读
课文
诵读欣赏
第三单元
语文实践活动
主题词
写作
识字与写字
综合性学习
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阅读
口语交际
写作
初中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课标在“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说,归纳为7点: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内在动力。
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安阳市第七中学
教
学
目
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4、走进图书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叙事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精彩的特点。
3.语言准确、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教学难点:
1.挖掘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民俗风情。
2.学习使用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
1.说起一些民俗风情,学生都能说出许多名称, 但对它的各方面的了解却不是很多。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力争在反复品读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2.把《社戏》、《本命年的回想》、《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作为精读篇目,把《端午日》、《我的思念是圆的》作为略读内容,让学生围绕每课的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力争省时高效。
3.可挖掘出通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结合生活,学习写作。
4.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写民俗风情的,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在学法指导方面,可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手中积累,在探究中领悟,学会使用准确、生动传神、简洁明快的语言
《社戏》 1、语言特色:准确用词,生动形象
2、 结构特点:思路清晰,叙事详略得当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情景交融
4、 人物描写:通过语言、行动等塑造性格
《端午日》 1、语言特色:简练明快,准确生动
2、结构特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场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把 握 教 学 重 点
《本命年的回想》 1、 语言:生动传神,蕴含乡土风情
2、 主体部分:时间顺序
3、主旨:思念之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语言富有表现力
2、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3、 诵读、赏析、积累
《对联六副》 1、 把握对联特点:平仄相对,讲究修辞技巧
2、了解典故,明确对联含义
3、诵读积累,实践应用
准 确 理 解 领 悟
作文得有米 生活是“米仓”
做到“四多”
多留心
多观察
多思考
多积累
走进图书馆:
1、在实践中学会检索、选择、 阅读、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制作、积累卡片。
指 导 写 作 实 践
1、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给学生以信心,多肯定,鼓励有自己想法,不一刀切,不把答案神话。
2、适当的“节外生枝”,拓展知识,活跃气氛。
3、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让他们畅所欲言。
4、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文学常识的积累。
5、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
6、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一)本单元考点:
1.字音考查 2.字形考查 3.字义考查
4.对课内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考查
5.文学常识考查 6.对联知识应用考查
7.现代文及古诗文背默考查 8.课内外
文章阅读理解考查 9.写作应用考查
(二)典型习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归省 反省 省市 自省
B 相当 互相 照相 旺相
C 行辈 银行 行当 行列
D 称呼 对称 称赞 称职
2.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
A、门框 无辜 缘故 踊跃 B.乌篷 簸箕 戍军 婵娟
C、浓郁 干燥 筋斗 鬼崇 D.骚扰 腊酒 抽签 皎洁
3.“便”常用来表示两件事情接连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下列语句中“便”的用法不属于此类情况的一句是( )
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
B.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C、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D、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乎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端午日》一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如:食粽子、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龙舟竞赛、赶鸭竞赛等,其中详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作者通过有详有略地描写若干个热闹场面,具体表现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人借中秋月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5.在诗句的后面写出所涉及的历史人物、风俗或传统节日。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6.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B 《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其代表作是小说《边城》。
C刘绍棠是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乡土文学”
D 艾青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我国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7、按要求默写。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由月宫的凄清,引入怀人之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在这水气里。淡黑的()的连山,仿佛是()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8.用学过的对联知识,将左面的上联和右面
连接起来。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春回大地千峰秀 风帆暮载锦鳞归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渔歌晓迎红日出 日暖神州万木荣
9.请从下列短语中选出四个,组成一副对联。
九州春色 国泰民安 莺歌燕舞 春暖和风
人寿年丰 龙腾虎跃 四海征程 鸟语花香
10.阅读《本命年的回想》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至本段结束。
(1)、节选的一段描写了关于“过年”的那几件事?
(2)、为什么说“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
(3)、找出这段话中表示层与层之间衔接的句子
(4)、选文通过描写家乡的过年习俗,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是什么?
(5)、结合选文,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6)、从你积累的诗词中,任意选择一组关于纯洁的诗 歌。
11.请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至少三个,写一段话,向远方的客人介绍一种你家乡的风味小吃或著名特产。要求:内容切合,语句通顺,50字左右。
馈赠 精致 盛名 媲美 津津有味 更胜一筹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把属于我们的那个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愿教研教改之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