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普通班)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普通班)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08 14: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水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
高二地理【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都存在差异。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县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山脉、明确的 D.交通线、模糊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电子工业
C.纺织工业 D.建材工业
读图,回答3~4题。

3.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2014~2016)方案》,规划建设44个海上风电项目,总容量1 053万千瓦,相当于16座先进的大型燃煤电厂的装机容量。读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3年期间(   )
A.新增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
B.海上风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C.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量波动上升
D.2010年是我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年份
6.下列省级行政区不适合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
A.内蒙古   B.四川   C.海南   D.福建
微信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下图示意我国西部某城市市区两地一天内人口密度的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a、b两地的城市功能区分别应是( )
A.商业区、住宅区 B.工业区、商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工业区
8.此人口密度分布图的取得,主要借助的技术是( )
A.RS与GIS B.RS与GPS
C.GPS与GIS D.数字地球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A.A→B→C B.B→C→A
C.B→A→C D.C→A→B
10.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区2011年三种常规能源生产的相对比例(均已折算成标准煤)。读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石油、煤炭、天然气 B.天然气、石油、煤炭
C.煤炭、天然气、石油 D.石油、天然气、煤炭
12.M省区可能是(   )
A.山东   B.贵州   C.新疆   D.河北
随着广西西江航运干线船闸正式通航,西江干线正逐渐成为“水上高速公路”。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船闸建成前,限制西江干线成为“水上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 B.河流结冰期短
C.市场需求量小 D.河流落差大
14.西江下游地区为控制当地的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水电、开采矿产 B.开发旅游、兴建大坝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读内蒙古某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回答15~16题。

15.据图推测,从1950~2005年该地区( )
A.开垦荒地,耕地总面积最大
B.退耕还草,草地面积总体增加
C.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
D.发展放牧业,未利用地先减后增
16.该地区草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农业熟制发生变化 D.风沙天气增多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后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读红水河流域图,回答17~18题。

17.红水河被称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导致其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因素有(   )
①降水 ②气温 ③地形 ④植被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8.红水河和黑龙江航运量均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降水 气温 B.地形 气温
C.地形 降水 D.资源 地形
铁盖乡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由于气候变化、超载放牧等原因,土地沙漠化率高达98.5%。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瞄准这片荒地建立光伏电站,几年后光伏产业园的草地植被得到了缓慢恢复。为避免草长高影响光伏发电,公司要求牧民返回草场牧羊,光伏牧羊互补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其农业模式经验得到推广,据此完成10~12题。
19.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在铁盖乡建立光伏产业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白昼时间增长
B.接近水电站,水电和光电互补
C.土地面积大,劳动力廉价
D.利用草场资源,光伏牧羊互补
20.光伏产业园促使土地生产力恢复的最主要原因是光伏板能够( )
A.降低风速,减少蒸发 B.增加反射率,气温升高
C.提升地温,增加降水 D.调节气温,增大日较差
二、综合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50%的风能资源,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正致力于打造“风电三峡”,建设绿色能源大区。下面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重点分布区域图和中国2005~2007年综合能源平衡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2005
2006
2007
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223 213
244 101
261 111
能源消费总量
224 682
246 270
265 583
平衡差额
-1 469
-2 169
-4 472
(1)判断在区域分工中主要承担新能源产业高端研制功能的地区并简述理由。(4分)
(2)分析内蒙古打造“风电三峡”的可行性。(4分)
(3)分析我国能源供需状况以及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此状况。(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龙滩水电站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云贵高原东南缘,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龙滩水电站于三峡水电站开工建设7年后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部投产建成。龙滩水电站虽然最大坝高超过三峡水电站40余米,但水库淹没的耕地面积仅为三峡水电站的1/5。龙滩水电站以三峡工程1/10的投资、达到了三峡工程1/3发电量,是完全由中国设计、中国投资、中国施工的大型水电站。下图示意龙滩水电站位置。

(1)与三峡水电站相比,龙滩水电站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请分析原因。(4分)
(2)推测龙滩水电站建成后图中水域含沙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4分)
(3)指出龙滩水电站的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影响。(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中示意的R水电站(2009年动工)位于青海省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河段,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主要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建筑物组成。其中最大坝高150米,计划2018年完工。
2010年7月,科研人员在位于北纬35°16′,东经100°23′附近的黄河谷地及滩地,发现了一片野生古柽柳林(最长树龄近200年),是存活至今的全世界最大一片野生古柽柳林。它处在规划中的R水电站库区,2018年底大坝落成后,这里将被全部淹没。为此R水电站的工程投资方提出了移植保护方案,用半年时间移走树群。

(1)简述在R兴建水电站需克服的不利条件。(4分)
(2)推测在图示区域存活古柽柳林的有利生长环境。(4分)
(3)你认为R水电站工程投资方提出的“移植保护方案”是否可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高二试卷答案(普通班)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B
D
B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D
D
C
A
C
B
B
A
填空题
21.答案:(1)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理由:人才集聚,技术水平高;经济发达,研发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好。
(2)内蒙古靠近冬季风源地,风速大,风能资源丰富;区内、区外能源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等。
(3)状况:供小于求。
措施:①加强勘探工作,开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②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强同中亚、亚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⑤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22.答案:(1)降水丰富,雨季长,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更小;云贵高原边缘地带,落差更大;淹没耕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移民支出更少;修建时间较晚,建设技术更为先进;国内自主设计施工,成本更低等。
(2)含沙量减少。水电站之上水域因坡降减缓,流速变慢,携带泥沙减少;水电站以下水域受水库拦沙和水量调节(流量变化减小),进入水域的泥沙减少。
(3)有利影响: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供能源,减少植被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业等发展;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等。
不利影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地震、滑坡等);占用耕地资源等。
23.答案:(1)自然条件:地处(高原)高海拔地区寒冷低温缺氧,地质条件复杂(多冻土)。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差(公路交通为主物资运输工期较长),牧区移民安置任务艰巨等。
(2)地处偏远地带(当地人口较少),人为影响较小(河水、地下水及土壤无严重污染等);谷地滩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临近河流、水源较充足。
(3)观点1:可行。将树木移植非淹没区,既保护了古树,又保障水电站如期建设及效益发挥。
观点2:不可行。百年以上形成的独特生物种群,已和当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移植等于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强行移植会造成大量树木死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