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统带”,副职称作“邦带”。皇家消防队队员是从年轻力壮、忠于皇帝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安全。可见,当时中国
A.皇家消防呈现明显的等级性 B.社会消防实现了近代化
C.消防事业呈现中西结合色彩 D.近代消防体系逐渐确立
2.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4.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内制造炸弹,不慎发生爆炸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作为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百日维新 B.黄花岗起义 C.北伐战争 D.新文化运动
6.时人对政局的现状作诗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句诗可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7.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 B.开明专制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8.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宜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9.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
A.开眼看世—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D.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钭学—毛泽东思想
10.胡适刚回到中国不久就说:“……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段文字体现出
A.国人当从说话开始新文学革命 B.提倡白话文就是要说“自己的话”
C.胡适实际上在倡导民主思想 D.20世纪的人应该说20世纪的话
11.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 )
A.李贽的“异端”思想
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D.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2.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有一点是胜于包括英法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这一点是
A.铲除了封建帝制,实践了民主共和
B.开辟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3.《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1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5.下表为《申报》中相关词汇使用频率变化表。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A.民族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B.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C.民族抗争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D.政治局势推动了传统文化勃兴
16.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找到革命胜利的道路 B.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并取得巨大成功
C.毛泽东已认识到农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D.中国共产党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7.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
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18.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对考据学持不同态度。胡适认为考据学“像侦探访案、法官断狱,具有科学精神”;严复认为其“复古”、“繁琐”和“门户之见”,妨碍科学和哲学进步,戕害民族心灵。他们的争执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原则 B.以科学改造国民的特点
C.学术和政治斗争相交织 D.使考据学研究更为深化
1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
B.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挑战
20.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康有为标榜孔子和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论 D.经世致用说
二、简答题
2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新思潮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22.有人说,在人类所有的发明中,“法律”的发明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写出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并概括出发展的主要原因。
(2)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什么原则?美国国家权力结构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4)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与民主关系的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
23.民主与暴政,是历史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保障民主,防止暴政长期以来极大地考验了人类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还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自由发言(无论违法与否),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
材料二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的民主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伯里克利时期政治民主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其制定者“用意”的?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结合所学,概括西汉时期复兴儒学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2)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先进知识分子为实现这一转变做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C 7.D 8.A 9.C 10.B 11.D 12.A 13.B 14.B 15.C 16.C 17.A 18.B 19.D 20.B
21.(1)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4分)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分)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2分)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4分)
(2)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4分)
22.(1)两个阶段:公民法和万民法;
原因:罗马帝国的扩展,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2)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君主)统而不治
(3)原则:分权与制衡;
具体表现: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法律是民主的保障;法治是民主的内容。
23.(1)形式:直接民主;
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且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任答四点得4分)
(2)用意:实现民权;限制袁世凯。
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4.(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
措施: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文化经典的收集和保存;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努力:创办《新青年》等杂志,利用北京大学等宣传新思想。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抨击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