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现代文(30分)
有些路不能省略(16分)
龚细鹰
每年9月3日,卡尔顿都会来到南迦·帕尔巴特。对着巍峨的雪山,他轻轻说道:“老朋友,你还好吗?我来看你来了。”他把一束鲜花、几本地理杂志放在一块石头上,拿出经书念诵经文,虔诚地祈祷。
异国朋友秋野长眠于此已有10年。
10年前,卡尔顿工作的合资公司来了一位日本工程,他叫师秋野。他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来巴基斯坦工作,主要缘于对南迦·帕尔巴特雪山的神往。南迦·帕尔巴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巴基斯坦境内,海拔8126米,因坡度小于珠穆朗玛峰,所以许多登山爱好者喜欢把它作为挑战目标。此前,卡尔顿曾经多次挑战南迦·帕尔巴特峰,但均因体力不支以失败告终。同样的登山爱好,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年9月3日,做好充分准备后,秋野与卡尔顿来到南迦·帕尔巴特。湛蓝的天空下,被积雪覆盖的山峰闪着圣洁的光芒,秋野鲜红的羽绒服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卡尔顿在山下随时注意天气动向,他看到秋野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那点红色越来越小。
下午,情况突变,南迦·帕尔巴特被浓云笼罩。卡尔顿通过望远镜寻找秋野的身影,却一无所获。对讲机里传来秋野的声音:“现在山上下起了大雪,风很大,能见度很低,我找不到路了。”秋野的声音被劲风吹得时断时续。
卡尔顿焦急地对他说:“你赶紧往下撤吧。”
“不,我再等等,已爬了一大半了,我不能放弃。”秋野回答道。
秋野告诉卡尔顿,他已支起了帐篷,以躲避这场暴风雪。许久,秋野又对卡尔顿说:“现在风小了,雪也停了,但山上还是阴云密布,看来今天不能继续登山了。今晚我就在这儿安营扎寨,明天再登山。”
卡尔顿立即劝阻他:“不行,如果晚上再下大雪怎么办?你赶快下山!”
秋野在那边轻松地笑了:“________。”几十分钟后,秋野说,他已重新选择了休息的地方,是块背风、平坦的开阔地,钻出帐篷就可望到山顶。那一晚,天气奇迹般地好转,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洁白的南迦·帕尔巴特雪山在明月的映照下,如处子般纯洁、安宁。秋野兴奋地把山上的美景描述给卡尔顿听。
第二天清晨,卡尔顿用对讲机呼叫秋野,对方却悄无声息。卡尔顿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反复呼叫,寂静的山中只回荡着他的声音。不久,噩耗传来,昨天晚上,南迦·帕尔巴特发生雪崩,秋野不幸遇难。
卡尔顿有三个儿子,在每个孩子举行成人礼那年,他都会选择在秋野祭日那天,带着孩子来到南迦·帕尔巴特,向他讲述秋野的故事,并告诉他:“在未来成长的路途中,你需要攀登许多高山,但一定要记住,当抵达胜利的峰顶无望时,应明智地选择撤退,养精蓄锐,在下一个适宜的时候进行新一轮冲刺。不要惋惜以前的努力需要重来,有些路是不能省略的。”
(选自《读者》,有改动)
1.同样作为登山爱好者,秋野和卡尔顿对待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3分)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秋野当时的心理活动,为文中空缺处补写秋野当时所说的话。(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有些路不能省略”的含义。(3分)
5.我们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能放弃”的过程,今天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尤其是读到文末卡尔顿对自己孩子说的那段话时,你有什么新的体会?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3分)
6.仁者乐山,登山带给诗人不同的感受。请你写出关于登山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耳朵看世界(14分)
孙道荣
①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我接待了他。
②一张张翻下去。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③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他告诉我,为了让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身边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④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⑤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丽拍的。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方向,摁了下去。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因为没有取景,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⑥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双腿。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了双眼。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容些吗?
⑦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⑧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没有一点美感。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⑨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出了画面。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⑩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通讯员却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7.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分)
8.第④段中加点的“端详”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9.第⑤⑥段中重点描述了两张照片,后面的一带而过,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2分)
10.“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分)
(二)古诗文(24分)
12.古诗文名句默写。(4分)
(1)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3)《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5分)
【甲】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3.甲诗中,汉文帝是一个表面上求贤若渴,实则___________的君王形象;乙诗中汉文帝是一位____________的睿智君王形象。(2分)
14.甲、乙两首诗都咏贾谊,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不同,请简要概述。(3分)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5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①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②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③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④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殊⑤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卖假药尽孝》)
【注释】①殁(mò):死。②蹙(cù)然:皱着眉头的样子。③赭(zhě):红褐色。④绐(dài):欺哄。⑤擗(pǐ)殊:捶胸顿足。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B.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C.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D.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1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求之下流,固颠 求闻之若此
B.转赠以金 可以为师矣
C.开箧见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其反激之力 共悯而释之
17.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B.乙文中,齐某之子为收回父亲的骸骨不得不卖假药,赚得路费,最后感动了劫匪,劫匪也去收父亲在甘肃的遗骨了。
C.甲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D.乙文中齐某之子用大豆磨成粉,制成丸,沿路卖假药,但却无人问津。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
19.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三)名著(6分)
20.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凡尔纳被公认为是“____________”。(1分)
21.《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任选一个险情,请简述其主要情节。 (3分)
土人围攻 斗杀鲨鱼 南极遇险
22.选出下面对名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 )(2分)
A.《海底两万里》中潜艇行进的路线是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B.《创业史》中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
C.《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他旅行乘坐的这艘潜艇异常坚固,利用太阳提供能源。
D.《红岩》中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二、综合运用(10分)
23.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shì( )着他们已经疲备不堪的躯体。
吞shì( 噬 ) “____”改为“____”
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军训时,所有同学抬头挺胸,屏息凝神,眼睛注视着前方。
B.公交车上,两个小偷贼眉鼠眼,心有灵犀,互相配合,大肆作案。
C.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通过当地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竟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D.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
2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的原因。
B.有学者认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政府部门提前防控,区域内企业严格落实,是能否改善重污染环境的关键所在。
D.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26.成长中烦恼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怎样对待它。某校七(2)班正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4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道光皇帝流放到伊犁。他为国事而烦恼,可是天高皇帝远,又是罪臣之身,难以解脱。于是,他将烦恼抛开,去干实事。他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支持修建了不少工程。等到完工时,皇帝又下诏重新起用他。
【材料二】世界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中途辍学后,遭到别人“自以为聪明”“他不可能成功”等等冷嘲热讽。但他顶住了压力,凭借自己必胜的信心、超人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探究结果:
(2)面对每天繁重的课业负担,妈妈却还要你参加各类课外兴趣班的学习活动,你从心底里非常讨厌这种安排,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跟妈妈说出自己心中的苦恼。请你以”留言条”的形式向妈妈说出自己的苦恼。(2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7.请以“________是人生必修课”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现代文(30分)
有些路不能省略(16分)
龚细鹰
每年9月3日,卡尔顿都会来到南迦·帕尔巴特。对着巍峨的雪山,他轻轻说道:“老朋友,你还好吗?我来看你来了。”他把一束鲜花、几本地理杂志放在一块石头上,拿出经书念诵经文,虔诚地祈祷。
异国朋友秋野长眠于此已有10年。
10年前,卡尔顿工作的合资公司来了一位日本工程,他叫师秋野。他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来巴基斯坦工作,主要缘于对南迦·帕尔巴特雪山的神往。南迦·帕尔巴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巴基斯坦境内,海拔8126米,因坡度小于珠穆朗玛峰,所以许多登山爱好者喜欢把它作为挑战目标。此前,卡尔顿曾经多次挑战南迦·帕尔巴特峰,但均因体力不支以失败告终。同样的登山爱好,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年9月3日,做好充分准备后,秋野与卡尔顿来到南迦·帕尔巴特。湛蓝的天空下,被积雪覆盖的山峰闪着圣洁的光芒,秋野鲜红的羽绒服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卡尔顿在山下随时注意天气动向,他看到秋野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那点红色越来越小。
下午,情况突变,南迦·帕尔巴特被浓云笼罩。卡尔顿通过望远镜寻找秋野的身影,却一无所获。对讲机里传来秋野的声音:“现在山上下起了大雪,风很大,能见度很低,我找不到路了。”秋野的声音被劲风吹得时断时续。
卡尔顿焦急地对他说:“你赶紧往下撤吧。”
“不,我再等等,已爬了一大半了,我不能放弃。”秋野回答道。
秋野告诉卡尔顿,他已支起了帐篷,以躲避这场暴风雪。许久,秋野又对卡尔顿说:“现在风小了,雪也停了,但山上还是阴云密布,看来今天不能继续登山了。今晚我就在这儿安营扎寨,明天再登山。”
卡尔顿立即劝阻他:“不行,如果晚上再下大雪怎么办?你赶快下山!”
秋野在那边轻松地笑了:“________。”几十分钟后,秋野说,他已重新选择了休息的地方,是块背风、平坦的开阔地,钻出帐篷就可望到山顶。那一晚,天气奇迹般地好转,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洁白的南迦·帕尔巴特雪山在明月的映照下,如处子般纯洁、安宁。秋野兴奋地把山上的美景描述给卡尔顿听。
第二天清晨,卡尔顿用对讲机呼叫秋野,对方却悄无声息。卡尔顿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反复呼叫,寂静的山中只回荡着他的声音。不久,噩耗传来,昨天晚上,南迦·帕尔巴特发生雪崩,秋野不幸遇难。
卡尔顿有三个儿子,在每个孩子举行成人礼那年,他都会选择在秋野祭日那天,带着孩子来到南迦·帕尔巴特,向他讲述秋野的故事,并告诉他:“在未来成长的路途中,你需要攀登许多高山,但一定要记住,当抵达胜利的峰顶无望时,应明智地选择撤退,养精蓄锐,在下一个适宜的时候进行新一轮冲刺。不要惋惜以前的努力需要重来,有些路是不能省略的。”
(选自《读者》,有改动)
1.同样作为登山爱好者,秋野和卡尔顿对待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3分)
秋野:狂热地爱好登山,执着于目标,比较冲动盲目。卡尔顿:虽然爱好登山,但头脑冷静,会判断分析,明智选择。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环境描写。不仅突出南迦·帕尔巴特景色的美丽,而且为后文写南迦·帕尔巴特的天气瞬息万变,美景中暗藏险情做铺垫。
3.请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秋野当时的心理活动,为文中空缺处补写秋野当时所说的话。(2分)
示例:不,如果下去,明天我又要重走这段路。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有些路不能省略”的含义。(3分)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可能遭遇失败,我们要正视挫折,接受失败,返回原地,养精蓄锐后重新开始。
5.我们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能放弃”的过程,今天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尤其是读到文末卡尔顿对自己孩子说的那段话时,你有什么新的体会?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3分)
示例:明智地选择撤退,学会适当地放弃,从头再来,这不是软弱,它是源于我们对现实和对自身的清醒认识,是直面失败的痛苦历练,是吸取教训的经验积淀,是为下一次更好前进的养精蓄锐,是更成熟理性的人生态度。比如我在写文章时,经常写了一大半却发现无法继续但又舍不得删去已经写好的内容,导致仓促结尾,质量低劣。读了本文后,我意识到直面失败,舍得放弃,重新总结经验,从头再来,方是面对绝境时应有的选择。
6.仁者乐山,登山带给诗人不同的感受。请你写出关于登山的两句诗: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__。(2分)
耳朵看世界(14分)
孙道荣
①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我接待了他。
②一张张翻下去。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③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他告诉我,为了让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身边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④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⑤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丽拍的。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方向,摁了下去。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因为没有取景,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⑥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双腿。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了双眼。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容些吗?
⑦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⑧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没有一点美感。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⑨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出了画面。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⑩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通讯员却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7.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照片质量很差,为下文通讯员给“我”讲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和由来做铺垫,与后文“我”转变对这些照片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对比,突出盲童们拍的照片给“我”的震撼之大。
8.第④段中加点的“端详”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示例:不能换。“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文中指“我”得知这些照片是盲童们所拍很吃惊,于是格外认真地观看。而“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换成“欣赏”意思就变成赞美盲童们的照片好看。实际上,盲童们的照片从表面上看并不漂亮,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美。所以不能换。
9.第⑤⑥段中重点描述了两张照片,后面的一带而过,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2分)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表明了这些照片对“我”的影响。这样处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0.“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盲童们看不见世界,却用心去倾听,去感受生活,作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被吸引了。
1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分)
“看”这里指用心感受、了解、体会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用心倾听,用声音捕捉,是这些盲童接近、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了盲童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古诗文(24分)
12.古诗文名句默写。(4分)
(1)__造化钟神秀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2)莫笑农家腊酒浑,__丰年留客足鸡豚__。(陆游《游山西村》)
(3)《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__。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5分)
【甲】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3.甲诗中,汉文帝是一个表面上求贤若渴,实则__不关心国计民生__的君王形象;乙诗中汉文帝是一位__爱惜贤才__的睿智君王形象。(2分)
14.甲、乙两首诗都咏贾谊,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不同,请简要概述。(3分)
甲诗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乙诗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5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①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②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③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④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殊⑤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倹u
卖假药尽孝》)
【注释】①殁(mò):死。②蹙(cù)然:皱着眉头的样子。③赭(zhě):红褐色。④绐(dài):欺哄。⑤擗(pǐ)殊:捶胸顿足。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B )(2分)
A.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B.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C.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D.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1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C )(3分)
A.求之下流,固颠 求闻之若此
B.转赠以金 可以为师矣
C.开箧见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D.其反激之力 共悯而释之
【点拨】A项,找寻/求证;B项,用/凭借;C项,看见;D项,助词,的/代词,这,这个。
17.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D )(3分)
A.《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B.乙文中,齐某之子为收回父亲的骸骨不得不卖假药,赚得路费,最后感动了劫匪,劫匪也去收父亲在甘肃的遗骨了。
C.甲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D.乙文中齐某之子用大豆磨成粉,制成丸,沿路卖假药,但却无人问津。
【点拨】不是无人问津,而是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
这人如此孱弱,尚且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19.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参考译文】【乙】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表面上又滚上一层赭红色的土,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三)名著(6分)
20.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凡尔纳被公认为是“__现代科学幻想之父__”。(1分)
21.《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任选一个险情,请简述其主要情节。 (3分)
土人围攻 斗杀鲨鱼 南极遇险
示例一:斗杀鲨鱼: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附近,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 示例二:土人围攻:“鹦鹉螺号”潜艇到达加里曼丹附近时,由于食品告缺,阿龙纳斯等三人上岸寻找蔬菜和野味。他们打死了几头野猪,采摘了不少水果。正当他们在沙滩上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突然受到土著人的袭击。他们慌忙逃进小艇,驶向停泊在海中的潜艇。可是土著人乘上木筏,紧追不舍。即使教授他们爬上潜艇,下了底舱,土著人仍然围着潜艇,不肯散去。第二天一早,潜艇开舱换气时,土著人纷纷爬上船,触碰到通了电的栏杆后惊叫着退缩了回去。 示例三:南极遇险:在南极,“鹦鹉螺号”被翻倒下来的冰山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尼摩船长以超人的智慧,找到冰墙最薄的地方,带领大家用铁锹凿,用开水冲射等办法,最终成功脱险。
22.选出下面对名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 C )(2分)
A.《海底两万里》中潜艇行进的路线是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B.《创业史》中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
C.《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身份的神秘人物,他旅行乘坐的这艘潜艇异常坚固,利用太阳提供能源。
D.《红岩》中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点拨】《海底两万里》中这艘潜艇利用海洋提供能源。
二、综合运用(10分)
23.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shì( )着他们已经疲备不堪的躯体。
吞shì( 噬 ) “__备__”改为“__惫__”
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B )(2分)
A.军训时,所有同学抬头挺胸,屏息凝神,眼睛注视着前方。
B.公交车上,两个小偷贼眉鼠眼,心有灵犀,互相配合,大肆作案。
C.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通过当地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竟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D.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
【点拨】“心有灵犀”一般作褒义词用。
2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B )(2分)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的原因。
B.有学者认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政府部门提前防控,区域内企业严格落实,是能否改善重污染环境的关键所在。
D.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点拨】A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C项,否定不当,应删去“能否”;D项,成分残缺,可在“读名著”后加“的习惯”。
26.成长中烦恼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怎样对待它。某校七(2)班正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4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道光皇帝流放到伊犁。他为国事而烦恼,可是天高皇帝远,又是罪臣之身,难以解脱。于是,他将烦恼抛开,去干实事。他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支持修建了不少工程。等到完工时,皇帝又下诏重新起用他。
【材料二】世界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中途辍学后,遭到别人“自以为聪明”“他不可能成功”等等冷嘲热讽。但他顶住了压力,凭借自己必胜的信心、超人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探究结果: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摆脱烦恼,有所作为。
(2)面对每天繁重的课业负担,妈妈却还要你参加各类课外兴趣班的学习活动,你从心底里非常讨厌这种安排,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跟妈妈说出自己心中的苦恼。请你以”留言条”的形式向妈妈说出自己的苦恼。(2分)
留言条
亲爱的妈妈:
在进入七年级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承受大量作业的准备,可是现实比我预料的还要残酷。现在,我每天的作业一直要写到9点多才能做完,还需要参加您安排的各类兴趣班。我实在是承担不起这样的成长压力了。妈妈,不要再让我去参加课外兴趣班了,行吗?
您的孩子
6月15日
三、写作表达(50分)
27.请以“________是人生必修课”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六单元测试卷
1.秋野:狂热地爱好登山,执着于目标,比较冲动盲目。卡尔顿:虽然爱好登山,但头脑冷静,会判断分析,明智选择。 2.环境描写。不仅突出南迦·帕尔巴特景色的美丽,而且为后文写南迦·帕尔巴特的天气瞬息万变,美景中暗藏险情做铺垫。 3.示例:不,如果下去,明天我又要重走这段路。 4.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可能遭遇失败,我们要正视挫折,接受失败,返回原地,养精蓄锐后重新开始。 5.示例:明智地选择撤退,学会适当地放弃,从头再来,这不是软弱,它是源于我们对现实和对自身的清醒认识,是直面失败的痛苦历练,是吸取教训的经验积淀,是为下一次更好前进的养精蓄锐,是更成熟理性的人生态度。比如我在写文章时,经常写了一大半却发现无法继续但又舍不得删去已经写好的内容,导致仓促结尾,质量低劣。读了本文后,我意识到直面失败,舍得放弃,重新总结经验,从头再来,方是面对绝境时应有的选择。 6.示例: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7.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照片质量很差,为下文通讯员给“我”讲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和由来做铺垫,与后文“我”转变对这些照片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对比,突出盲童们拍的照片给“我”的震撼之大。 8.示例:不能换。“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文中指“我”得知这些照片是盲童们所拍很吃惊,于是格外认真地观看。而“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换成“欣赏”意思就变成赞美盲童们的照片好看。实际上,盲童们的照片从表面上看并不漂亮,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美。所以不能换。 9.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表明了这些照片对“我”的影响。这样处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0.盲童们看不见世界,却用心去倾听,去感受生活,作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被吸引了。
11.“看”这里指用心感受、了解、体会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用心倾听,用声音捕捉,是这些盲童接近、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了盲童们对生活的热爱。 12.(1)造化钟神秀 (2)丰年留客足鸡豚 (3)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3.不关心国计民生 爱惜贤才 14.甲诗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乙诗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15.B
16.C 【点拨】A项,找寻/求证;B项,用/凭借;C项,看见;D项,助词,的/代词,这,这个。 17.D 【点拨】不是无人问津,而是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 18.(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人如此孱弱,尚且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19.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参考译文】【乙】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表面上又滚上一层赭红色的土,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20.现代科学幻想之父 21.示例一:斗杀鲨鱼: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附近,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 示例二:土人围攻:“鹦鹉螺号”潜艇到达加里曼丹附近时,由于食品告缺,阿龙纳斯等三人上岸寻找蔬菜和野味。他们打死了几头野猪,采摘了不少水果。正当他们在沙滩上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突然受到土著人的袭击。他们慌忙逃进小艇,驶向停泊在海中的潜艇。可是土著人乘上木筏,紧追不舍。即使教授他们爬上潜艇,下了底舱,土著人仍然围着潜艇,不肯散去。第二天一早,潜艇开舱换气时,土著人纷纷爬上船,触碰到通了电的栏杆后惊叫着退缩了回去。 示例三:南极遇险:在南极,“鹦鹉螺号”被翻倒下来的冰山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尼摩船长以超人的智慧,找到冰墙最薄的地方,带领大家用铁锹凿,用开水冲射等办法,最终成功脱险。 22.C 【点拨】《海底两万里》中这艘潜艇利用海洋提供能源。 23.噬 备 惫 24.B 【点拨】“心有灵犀”一般作褒义词用。 25.B 【点拨】A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的原因”;C项,否定不当,应删去“能否”;D项,成分残缺,可在“读名著”后加“的习惯”。 26.(1)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摆脱烦恼,有所作为。
(2)示例:
留言条
亲爱的妈妈:
在进入七年级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承受大量作业的准备,可是现实比我预料的还要残酷。现在,我每天的作业一直要写到9点多才能做完,还需要参加您安排的各类兴趣班。我实在是承担不起这样的成长压力了。妈妈,不要再让我去参加课外兴趣班了,行吗?
您的孩子
6月15日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