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现代文(30分)
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16分)
徐俊霞
①汪姨是我在从湖南回山东的列车上遇见的一位阿姨,她是从长沙去济南看望女儿和外孙的。汪姨已经年近古稀,腿有些毛病,不能长时间走路,视力也不太好,已经查出老年白内障。
②汪姨退休后的日子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女儿先是在深圳工作,后又随当兵的丈夫来到山东,在济南安顿了没几年,丈夫去了北京工作,下一步,一家人可能还要迁去北京。女儿女婿都忙工作,家里的两个小孩,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幼儿园,都需要人接送。身边没有亲戚朋友搭把手,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汪姨此行就是为了照顾外孙。
③汪姨带了四个包,纸箱和旅行箱里装的都是家乡特产。她身体不好,舟车劳顿,还带了这么多行李,进站、出站都很麻烦。车到终点站,女儿给她打来电话:接站人员不让进站,找了小红帽进去。汪姨说:小红帽很贵,我自己能行的。她还是算计着能省点儿就省点儿!
④都说退休后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汪姨却闲不下来。去年老伴去世了,两个人的旅途变成了一个人的旅途,她也想趁着腿脚还灵便,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老姐妹跳跳广场舞,可是女儿需要,她就停不下来。这两年,她的身体状况百出,不服老都不行,她随身带一瓶中药,一日三餐按剂量服用。退休前,她几乎没出过湖南。退休后,随着女儿结婚生子,女儿到哪儿,她到哪儿。以前每年坐车去深圳,直达车的票不好买,就从广州中转。深圳的生活,汪姨还能适应,济南和北京的生活,汪姨就适应不了,气候干燥,水土不服,让她苦不堪言。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汪姨就回老家待上一周。
⑤李叔是我在列车上遇见的另一位“老漂族”。我上车时,他正在睡觉。列车开动,李叔从颠簸中醒来,抱歉地给我让座。闲谈中,他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告诉我,他和老伴在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太累了,要回老家歇一歇。周围的年轻人一听这话都被逗笑了,笑后又觉得心酸。李叔夫妇除了身体的累,还有心里的累、背井离乡的累、水土不服的累……
⑥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异乡有自己的儿女,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乡。年轻人适应能力强,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上了年纪的人都恋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语言、饮食……多少漂在城里的“老漂族”被乡愁困扰,土里土气的方言总是融不进大城市的普通话,饭菜虽然在自己家里做,总是少一道家乡的佐料,想找个老伙计唠唠嗑,抬头低头都是陌生人。除了私下里和女儿说两句家乡话,李叔夫妇和女婿、外孙都得说普通话,说方言,女婿和外孙听不懂。
⑦两天两夜的火车,李叔夫妇不舍得坐卧铺,对于两个年过花甲的人来说,这样的长途硬座不管坐着还是躺着,都不舒服。但为了体谅年轻人打拼的不易,李叔夫妇拒绝了女儿女婿给他们订卧铺票的好意,承诺: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会找列车员补卧铺票。上了车,他们就舍不得花那份冤枉钱了。
⑧他乡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故乡,却很难成为“老漂族”的故乡。我们的父母如果不想成为空巢老人,就得随儿女四处迁移,为儿女的事业、为孙辈的成长背井离乡,奔波在路上。
⑨原来是父母在哪儿,家在哪儿,如今是儿女在哪儿,家在哪儿。我们的父母能够克服乘坐火车、飞机的漫长煎熬,能够克服初到异地的水土不服,只是什么时候,异乡才能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故乡?
1.文章标题为“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读完全文,你认为“他乡”是“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的呢?(2分)
2.“汪姨退休后的日子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3分)
3.文中的汪姨和李叔夫妇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极为相似,请你说说文中描写了他们哪些相似的细节?(3分)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异乡有自己的儿女,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乡”这句话的理解。(3分)
5.文中写道:“周围的年轻人一听这话都被逗笑了,笑后又觉得心酸”,想想看,年轻人在笑什么?又为什么“觉得心酸”?(3分)
6.文章在表达“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这一主题时,也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请你做简要概括。(2分)
父亲的大学(14分)
高冬梅
①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
②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听说有一回父亲进城,直通通地就走进了女厕所,被一个女工骂了出来。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后来甚至下了跪。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扬开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父亲在村里走路,头总是垂得很低。
④这事虽然与我无关,但既然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我也就很难为情。每当看到或听到村里那些长舌的男人女人饶有兴致、添油加醋地谈论这件事时,我无不转身落荒而逃。回到家,真想戳着父亲的鼻子问他当初为什么不上学不读书,而偏偏去做那些纺棉花的女人活。但看到父亲寂寞苍老的样子,又禁不住顿生怜悯,真想抱住父亲的腿大哭一场。
⑤我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怯生生地说想到学校来看我。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一阵寒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父亲,学校共有几处厕所,男厕在哪一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讲解“男”字与“女”字的不同。父亲不说话,只低头默默地吸烟。返校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父亲来,夜里偷偷地拿红粉笔去加重厕所上的那个“男”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高考前夕,我回了趟家,到家时已近黄昏,但家门却还紧锁着。我坐在大门旁的石头上等父亲,看着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泥墙。邻家婶子从家里走出来,抬头看见我,说:梅子,你咋才回来?你爹犯胃病吐血了!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婶子又说:现在好了,昨儿出的院,这会儿在地里忙呢!我拔腿往田里跑,远远地看见父亲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子,那么瘦小枯干!我跑上去,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眼泪簌簌而下。父亲说,很晚了,咱回家吧。我与父亲拉着排子车往家走,一路无语。一抹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灿烂地燃烧,映照着我羞红的脸。
⑦终于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的话突然多了。我很难理解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就一时那么能说起来。凡是能想起来的,他都往外说。当年为啥不进学堂念书呀,那是因为家里穷呀,要是都上学,还不把你爷爷奶奶活活累死呀!你大伯三叔四叔都上过大学,就我没上过,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有时说得母亲烦了,就顶他:你歇会吧,自己的肠子还用别人给你量么!但父亲似乎已经不再怕母亲,仍是趾高气扬地说个不停。
⑧临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父亲摆了满满两桌酒席,把村长、支书、我小学的老师连同村里有些许墨水的人,都请到家里来。父亲红光满面,大声地说着些谦虚里透着骄傲的话,与他们碰杯,与他们喝酒。父亲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全没有了往日的卑下与委琐。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
(本文有删改)
7.文章以“父亲的大学”为标题有哪些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用两个词完成下列填空。(2分)
(1)表达了父亲的遗憾:未能上大学是父亲的心结;(2)表达了父亲的__梦想__。女儿的大学就是自己的大学,女儿圆了父亲的大学梦;(3)表达了父亲的解脱感和自豪感。对过去“委琐”生活的解脱和对女儿的自豪;(4)表达了对父亲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的补偿以及女儿的__感恩__:考上大学是女儿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8.“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2分)
9.按要求赏析句子。(4分)
(1)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从修辞或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
10.如何理解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的意思?(3分)
11.“可怜天下父母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3分)
(二)古诗文(24分)
12.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__ 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商女不知亡国恨,_ __。(杜牧《泊秦淮》)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 __,__ __。
(4)《晚春》通过拟人的修辞写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__ _,__ _。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4分)
【甲】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甲、乙两诗既表现出田庄朋友的__ __、质朴大方,又表现出诗人没有自视清高,能与村民平等交往的__ __情怀。(2分)
14.两诗的尾联表达出诗人相同的志趣与愿望,请做简要分析。(2分)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合。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B.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C.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商好与贤己者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如入鲍鱼之肆 于我如浮云
C.斯是陋室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17.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3分)
A.甲文中的 “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B.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C.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甲文中室主人交朋友是有选择性的。
D.从“不知其人,视其友”可以看出,乙文中的“商”和“赐”,无论和谁都可以交朋友。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9.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文“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在这方面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3分)
(三)名著(6分)
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20.文段节选自《__ __》,作者是老舍,被称为“__ __”。 (2分)
21.请概括文段的主要情节。(2分)
22.选出下面对名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 )(2分)
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地理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B.《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是在虫尾巴的帮助下,用他父亲的骨、虫尾巴的肉和哈利的血复活的。
C.《创业史》中的人物都是有个性的,精神面貌轮廓是清楚的。而这些人物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鲜明的印象,是由于他们都具有这一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突出的阶级特性。
D.《红岩》中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二、综合运用(10分)
23.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mù( )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弘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羡mù( 慕 ) “____”改为“ ____”
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北工程学院党委发出号召,教授应该安贫乐道、兀兀穷年,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B.虽然当时已到了深冬,但墨绿色的松树依然直挺挺地矗立在那儿,与其他枯木迥乎不同。
C.面对香港暴乱分子的种种恶行,人们无不义愤填膺。
D.在房价略胜一筹的毕节,发展的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点拨】“略胜一筹”为褒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25.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团中央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B.孝感市工商局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猪肉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他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湖北各地观察到的风景、世态。
D.一篇有关扶贫工作的论文在《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刚上大学的学生。
26.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挑战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热词……这些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6日)
【材料二】网络流行语
(《咬文嚼字》)
【材料三】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会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有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6日)
(1)请用简洁的语言综合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2)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解读“也是蛮拼的”表达了什么意思。 (2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7.请从“那段难忘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现代文(30分)
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16分)
徐俊霞
①汪姨是我在从湖南回山东的列车上遇见的一位阿姨,她是从长沙去济南看望女儿和外孙的。汪姨已经年近古稀,腿有些毛病,不能长时间走路,视力也不太好,已经查出老年白内障。
②汪姨退休后的日子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女儿先是在深圳工作,后又随当兵的丈夫来到山东,在济南安顿了没几年,丈夫去了北京工作,下一步,一家人可能还要迁去北京。女儿女婿都忙工作,家里的两个小孩,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幼儿园,都需要人接送。身边没有亲戚朋友搭把手,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汪姨此行就是为了照顾外孙。
③汪姨带了四个包,纸箱和旅行箱里装的都是家乡特产。她身体不好,舟车劳顿,还带了这么多行李,进站、出站都很麻烦。车到终点站,女儿给她打来电话:接站人员不让进站,找了小红帽进去。汪姨说:小红帽很贵,我自己能行的。她还是算计着能省点儿就省点儿!
④都说退休后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汪姨却闲不下来。去年老伴去世了,两个人的旅途变成了一个人的旅途,她也想趁着腿脚还灵便,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老姐妹跳跳广场舞,可是女儿需要,她就停不下来。这两年,她的身体状况百出,不服老都不行,她随身带一瓶中药,一日三餐按剂量服用。退休前,她几乎没出过湖南。退休后,随着女儿结婚生子,女儿到哪儿,她到哪儿。以前每年坐车去深圳,直达车的票不好买,就从广州中转。深圳的生活,汪姨还能适应,济南和北京的生活,汪姨就适应不了,气候干燥,水土不服,让她苦不堪言。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汪姨就回老家待上一周。
⑤李叔是我在列车上遇见的另一位“老漂族”。我上车时,他正在睡觉。列车开动,李叔从颠簸中醒来,抱歉地给我让座。闲谈中,他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告诉我,他和老伴在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太累了,要回老家歇一歇。周围的年轻人一听这话都被逗笑了,笑后又觉得心酸。李叔夫妇除了身体的累,还有心里的累、背井离乡的累、水土不服的累……
⑥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异乡有自己的儿女,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乡。年轻人适应能力强,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上了年纪的人都恋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语言、饮食……多少漂在城里的“老漂族”被乡愁困扰,土里土气的方言总是融不进大城市的普通话,饭菜虽然在自己家里做,总是少一道家乡的佐料,想找个老伙计唠唠嗑,抬头低头都是陌生人。除了私下里和女儿说两句家乡话,李叔夫妇和女婿、外孙都得说普通话,说方言,女婿和外孙听不懂。
⑦两天两夜的火车,李叔夫妇不舍得坐卧铺,对于两个年过花甲的人来说,这样的长途硬座不管坐着还是躺着,都不舒服。但为了体谅年轻人打拼的不易,李叔夫妇拒绝了女儿女婿给他们订卧铺票的好意,承诺: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会找列车员补卧铺票。上了车,他们就舍不得花那份冤枉钱了。
⑧他乡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故乡,却很难成为“老漂族”的故乡。我们的父母如果不想成为空巢老人,就得随儿女四处迁移,为儿女的事业、为孙辈的成长背井离乡,奔波在路上。
⑨原来是父母在哪儿,家在哪儿,如今是儿女在哪儿,家在哪儿。我们的父母能够克服乘坐火车、飞机的漫长煎熬,能够克服初到异地的水土不服,只是什么时候,异乡才能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故乡?
1.文章标题为“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读完全文,你认为“他乡”是“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的呢?(2分)
父母退休后,远在异地工作的儿女需要他们帮助照看孩子和操持家务的时候。
2.“汪姨退休后的日子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3分)
汪姨退休后,女儿一家因工作的变动搬家多次,汪姨为了帮助女儿操持家务即跟随女儿搬家而搬家,因而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3.文中的汪姨和李叔夫妇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极为相似,请你说说文中描写了他们哪些相似的细节?(3分)
(1)汪姨为了省钱而不顾自己身体不好拒请小红帽搬行李;老李夫妇为省钱而不让女儿购卧铺票。(2)为解思乡之苦隔一段时间就要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3)都能理解儿女因工作繁忙而不能照顾家庭的困难。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身在异乡为异客,哪怕异乡有自己的儿女,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乡”这句话的理解。(3分)
这里的“异乡”指的不是汪姨及老李夫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异客”指的是自己不适应待在儿女所在的地方,因而即使能和自己的女儿待在一起,也不能算能作是自己的家乡。
5.文中写道:“周围的年轻人一听这话都被逗笑了,笑后又觉得心酸”,想想看,年轻人在笑什么?又为什么“觉得心酸”?(3分)
“年轻人”的笑,是在笑李叔夫妇在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太累了,要回老家歇一歇;之所以心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老李夫妇这样的情形,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正在或即将和老李夫妇一样,即使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为他们操劳而感到愧疚。
6.文章在表达“他乡何时成为父母的故乡”这一主题时,也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请你做简要概括。(2分)
同老李夫妇一同乘火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之所以乘车,多半是为工作在奔波忙碌,而他们在外打拼的同时,就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了,这就是文章所反映的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父亲的大学(14分)
高冬梅
①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
②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听说有一回父亲进城,直通通地就走进了女厕所,被一个女工骂了出来。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后来甚至下了跪。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扬开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父亲在村里走路,头总是垂得很低。
④这事虽然与我无关,但既然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我也就很难为情。每当看到或听到村里那些长舌的男人女人饶有兴致、添油加醋地谈论这件事时,我无不转身落荒而逃。回到家,真想戳着父亲的鼻子问他当初为什么不上学不读书,而偏偏去做那些纺棉花的女人活。但看到父亲寂寞苍老的样子,又禁不住顿生怜悯,真想抱住父亲的腿大哭一场。
⑤我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怯生生地说想到学校来看我。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一阵寒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父亲,学校共有几处厕所,男厕在哪一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讲解“男”字与“女”字的不同。父亲不说话,只低头默默地吸烟。返校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父亲来,夜里偷偷地拿红粉笔去加重厕所上的那个“男”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高考前夕,我回了趟家,到家时已近黄昏,但家门却还紧锁着。我坐在大门旁的石头上等父亲,看着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泥墙。邻家婶子从家里走出来,抬头看见我,说:梅子,你咋才回来?你爹犯胃病吐血了!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婶子又说:现在好了,昨儿出的院,这会儿在地里忙呢!我拔腿往田里跑,远远地看见父亲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子,那么瘦小枯干!我跑上去,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眼泪簌簌而下。父亲说,很晚了,咱回家吧。我与父亲拉着排子车往家走,一路无语。一抹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灿烂地燃烧,映照着我羞红的脸。
⑦终于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的话突然多了。我很难理解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就一时那么能说起来。凡是能想起来的,他都往外说。当年为啥不进学堂念书呀,那是因为家里穷呀,要是都上学,还不把你爷爷奶奶活活累死呀!你大伯三叔四叔都上过大学,就我没上过,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有时说得母亲烦了,就顶他:你歇会吧,自己的肠子还用别人给你量么!但父亲似乎已经不再怕母亲,仍是趾高气扬地说个不停。
⑧临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父亲摆了满满两桌酒席,把村长、支书、我小学的老师连同村里有些许墨水的人,都请到家里来。父亲红光满面,大声地说着些谦虚里透着骄傲的话,与他们碰杯,与他们喝酒。父亲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全没有了往日的卑下与委琐。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
(本文有删改)
7.文章以“父亲的大学”为标题有哪些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用两个词完成下列填空。(2分)
(1)表达了父亲的遗憾:未能上大学是父亲的心结;(2)表达了父亲的__梦想__。女儿的大学就是自己的大学,女儿圆了父亲的大学梦;(3)表达了父亲的解脱感和自豪感。对过去“委琐”生活的解脱和对女儿的自豪;(4)表达了对父亲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的补偿以及女儿的__感恩__:考上大学是女儿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8.“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①父亲怕自己再闹笑话,给女儿丢脸。②父亲怕自己再出错,给自己丢脸。③怕自己“委琐俗气”的形象让女儿难堪。④父亲的自卑感。
9.按要求赏析句子。(4分)
(1)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听到消息之后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
(2)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从修辞或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
示例一:运用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压抑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之后的狂喜之举。示例二:长期被人看不起的父亲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反常的举动准确地表现了父亲从急切期盼到如愿以偿的狂喜心理。
10.如何理解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的意思?(3分)
其意思是“我一点也不聪明”,是说“我”只顾及自己的面子,残忍地浇灭了父亲的思女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自私而深深自责和愧疚之情。
11.“可怜天下父母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3分)
示例:“可怜天下父母心”本意为“子女不能理解有时甚至误会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义无反顾地照顾子女”;本文中的父亲在女儿面前显得格外小心,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女儿没有面子,为女儿忙前忙后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古诗文(24分)
12.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__深林人不知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隔江犹唱后庭花__。(杜牧《泊秦淮》)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__。
(4)《晚春》通过拟人的修辞写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__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__。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4分)
【甲】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甲、乙两诗既表现出田庄朋友的__热情好客__、质朴大方,又表现出诗人没有自视清高,能与村民平等交往的__淡泊__情怀。(2分)
14.两诗的尾联表达出诗人相同的志趣与愿望,请做简要分析。(2分)
两诗都表现出诗人喜爱农家生活、留恋自然风光、渴望归隐田园的恬淡宁静的志趣与愿望。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合。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C )(2分)
A.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B.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C.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1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C )(2分)
A.商好与贤己者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如入鲍鱼之肆 于我如浮云
C.斯是陋室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A项,喜欢;B项,好像;C项,判断词/代词,这;D项,指品行高尚的人。
17.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3分)
A.甲文中的 “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B.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C.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甲文中室主人交朋友是有选择性的。
D.从“不知其人,视其友”可以看出,乙文中的“商”和“赐”,无论和谁都可以交朋友。
【点拨】乙文告诉我们君子必须谨慎的与人相处,注意选择朋友。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19.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文“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在这方面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3分)
示例一:我认为选择交友对象需要慎之又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做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身处的环境。”(三)名著(6分)
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吗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20.文段节选自《__骆驼祥子__》,作者是老舍,被称为“__人民艺术家__”。 (2分)
21.请概括文段的主要情节。(2分)
怒辞杨宅
22.选出下面对名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 A )(2分)
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地理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
B.《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是在虫尾巴的帮助下,用他父亲的骨、虫尾巴的肉和哈利的血复活的。
C.《创业史》中的人物都是有个性的,精神面貌轮廓是清楚的。而这些人物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鲜明的印象,是由于他们都具有这一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突出的阶级特性。
D.《红岩》中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点拨】凡尔纳是法国生物学家。
二、综合运用(10分)
23.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mù( )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弘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羡mù( 慕 ) “__弘__”改为“ __宏__”
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D )(2分)
A.湖北工程学院党委发出号召,教授应该安贫乐道、兀兀穷年,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B.虽然当时已到了深冬,但墨绿色的松树依然直挺挺地矗立在那儿,与其他枯木迥乎不同。
C.面对香港暴乱分子的种种恶行,人们无不义愤填膺。
D.在房价略胜一筹的毕节,发展的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点拨】“略胜一筹”为褒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25.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B )(2分)
A.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团中央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B.孝感市工商局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猪肉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他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湖北各地观察到的风景、世态。
D.一篇有关扶贫工作的论文在《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刚上大学的学生。
【点拨】成分残缺,在“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26.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挑战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热词……这些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6日)
【材料二】网络流行语
(《咬文嚼字》)
【材料三】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会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有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6日)
(1)请用简洁的语言综合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但是滥用网络流行语也会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焦虑。(意对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解读“也是蛮拼的”表达了什么意思。 (2分)
示例:表示“非常努力”或“特别努力”,结局不一定成功,多用于赞扬别人的努力态度;部分人在用其表达时表示“即使努力了,却没有成功”的意思,隐含一些说话者对其所说事件的嘲讽、嘲笑或者鄙夷。(意对即可)
三、写作表达(50分)
27.请从“那段难忘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三单元测试卷
1.父母退休后,远在异地工作的儿女需要他们帮助照看孩子和操持家务的时候。 2.汪姨退休后,女儿一家因工作的变动搬家多次,汪姨为了帮助女儿操持家务即跟随女儿搬家而搬家,因而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3.(1)汪姨为了省钱而不顾自己身体不好拒请小红帽搬行李;老李夫妇为省钱而不让女儿购卧铺票。(2)为解思乡之苦隔一段时间就要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3)都能理解儿女因工作繁忙而不能照顾家庭的困难。
4.这里的“异乡”指的不是汪姨及老李夫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异客”指的是自己不适应待在儿女所在的地方,因而即使能和自己的女儿待在一起,也不能算能作是自己的家乡。 5.“年轻人”的笑,是在笑李叔夫妇在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太累了,要回老家歇一歇;之所以心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老李夫妇这样的情形,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正在或即将和老李夫妇一样,即使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为他们操劳而感到愧疚。 6.同老李夫妇一同乘火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之所以乘车,多半是为工作在奔波忙碌,而他们在外打拼的同时,就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了,这就是文章所反映的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7.梦想 感恩 8.①父亲怕自己再闹笑话,给女儿丢脸。②父亲怕自己再出错,给自己丢脸。③怕自己“委琐俗气”的形象让女儿难堪。④父亲的自卑感。 9.(1)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听到消息之后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 (2)示例一:运用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压抑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之后的狂喜之举。示例二:长期被人看不起的父亲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反常的举动准确地表现了父亲从急切期盼到如愿以偿的狂喜心理。 10.其意思是“我一点也不聪明”,是说“我”只顾及自己的面子,残忍地浇灭了父亲的思女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自私而深深自责和愧疚之情。 11.示例:“可怜天下父母心”本意为“子女不能理解有时甚至误会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然义无反顾地照顾子女”;本文中的父亲在女儿面前显得格外小心,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女儿没有面子,为女儿忙前忙后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12.(1)深林人不知 (2)隔江犹唱后庭花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4)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3.热情好客 淡泊 14.两诗都表现出诗人喜爱农家生活、留恋自然风光、渴望归隐田园的恬淡宁静的志趣与愿望。 15.C 16.C 【点拨】A项,喜欢;B项,好像;C项,判断词/代词,这;D项,指品行高尚的人。 17.D 【点拨】乙文告诉我们君子必须谨慎的与人相处,注意选择朋友。
18.(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19.示例一:我认为选择交友对象需要慎之又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做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谈论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身处的环境。”
20.骆驼祥子 人民艺术家 21.怒辞杨宅 22.A 【点拨】凡尔纳是法国生物学家。 23.慕 弘 宏 24.D 【点拨】“略胜一筹”为褒义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25.B 【点拨】成分残缺,在“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26.(1)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但是滥用网络流行语也会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焦虑。(意对即可) (2)示例:表示“非常努力”或“特别努力”,结局不一定成功,多用于赞扬别人的努力态度;部分人在用其表达时表示“即使努力了,却没有成功”的意思,隐含一些说话者对其所说事件的嘲讽、嘲笑或者鄙夷。(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