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期末复习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赣榆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期末复习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8 22: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榆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期末复习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答案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3分,27题共81分)
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土地私有制确立
3.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 B.世袭制度 C.分封制度 D.宗法制度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5.“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7.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
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
8.唐高祖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下,佛教位居第三;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宣父”,立孔子庙堂于国学,并大征名儒为学官;唐玄宗时则进一步追说孔子为“文宣王”,被王者服,南向坐。这反映出唐代
A.道教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B.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地位
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儒家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9.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10.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11.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2.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13.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东南边患有关
14.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
15.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禁令,但仍规定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办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人的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但有诸多限制
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地走向对外开放
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17.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18.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19.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20.“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1.《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迅速增长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2.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他在发言中说:要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解决小地主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如此方可以安民”。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
C.与土地革命路线具有一致性 D.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23.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24.“国民政府投入全国军队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血战三个月,并没有产生避免日军早期控制武汉、逼迫中国军队在东部地区背海决战,从而破坏中国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的全局作用;不存在争取更多时间、更大空间为东部工业内迁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持久抗战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的战略意义。”材料中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太原会战
25.“在豫皖苏地区,只有整编五十八师另两个旅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守备。蒋介石这样部署兵力,正便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央突破’。”为实现“中央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C.发动辽沈战役 D.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26.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27.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
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 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二、史料分析题(本大项共为28题,将每题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区域,答在试卷上不得分,共19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描述这一事件的意义。材料一中“首都”“五星红旗”“代国歌”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什么会议上决定的?材料一中的“28响”象征着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及意义。(9分)
赣榆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期末复习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BADC 6——10ADDAC 11——15DBCDB 16——20BDCDB 21——25BCCAA 26——27CA
二、材料题
28.(1)事件: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分)
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或开辟了历史新纪元)。(1分)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分)
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分)
象征: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28年。(1分)
(2)措施: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或“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财经;抗美援朝。(任答四点4分)
(3)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的援助。(6分)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