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08 15:0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2019·期末·山东青岛市莱西市)今年
11

13
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流失海外一百余年、在
2007
年由澳门企业家何鸿桑购得,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文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当年,这件文物的流失与哪场战争有关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0·模拟·广东广州市)沃斯利在《1860
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
10

19
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英国人和美国人
C.美国人和俄国人
D.英国人和日本人
(2019·期末·山东青岛市莱西市)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2019·单元测试·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2020·学业·云南昆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
150
多万平方千米。该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2019·期末·江苏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咸丰十年(1860
年),奕诉曾上奏道:“自开城后,该二国带兵二万余,分踞京城,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奕诉上奏所指的事件是
A.英军控制南京下关江面
B.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
C.美、俄两国趁火打劫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
(2019·期末·北京北京市朝阳区)2019

11
月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正式捐赠给国家。该马首铜像流失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月考·江西九江市德安县)法国巴黎当地时间
2019

4

15

18

50
分(北京时间
0

50
分)左右,巴黎圣母院遭遇特大火灾……856
年的艺术瑰宝几乎被火焰吞没!在近代,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也曾被大火烧毁。“圆明园被大火烧毁”与下列哪一侵华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期中·河北石家庄市新华区)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2019·单元测试·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更多的好处”主要指
A.割占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获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
D.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2019·月考·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在近代史上,沙俄曾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对我国“趁火打劫”。其具体表现是
A.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B.割占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割占辽东半岛,索银
2
亿两
D.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
(2019·单元测试·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2009

2

26
日,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如图)被拍卖。这两件兽首被殖民者抢掠到法国是在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019·期中·云南昆明市官渡区)两个“强盗”闯进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野蛮抢劫和破坏后又放火烧毁它。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这两个“强盗”是
A.英美联军
B.美法联军
C.英德联军
D.英法联军
(2019·期末·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据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告:2019

10

18
日,圆明园将迎来罹难
159
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让更多的人走进圆明园,纪念日当天圆明园遗址公园将对公众免费开放。“圆明园罹难”的凶手是
A.英、法
B.法、俄
C.英、美
D.法、美
(2018·期末·山东青岛市李沧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夷狄”是指
A.英国侵略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2019·期末·广东深圳市南山区)1854
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
年,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修改殖民条约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2019·期末·郑州市)1860

10
月,一场大火在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烧了三天三夜,升腾的浓烟弥漫北京城上空,遮天蔽日,久久不散。这一场景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019·单元测试·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沙皇俄国
D.日本
二、复合题
(2018·期末·天津天津市)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二:如图
1
材料三:如图
2
(1)
阅读材料一,“夏宫”是指哪里?“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谁?
(2)
观察材料二的图片中字母
A、B、C
三处地区各是通过什么条约被沙俄割走的。
(3)
阅读材料二及材料三,这是列强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结果?在此次战争中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能够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做?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60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2.
【答案】A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3.
【答案】D
【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
19
世纪中期侵略中国的国家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故选
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
【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5.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6.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
年到
1860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占领北京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
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美、俄两国趁火打劫,选项
C
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发生在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知识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7.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造成了马首铜像的流失。所以
ACD
项与题意不符,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8.
【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9.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属于历史结论。选项
ABD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0.
【答案】A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1.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2.
【答案】C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13.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圆明园”“野蛮抢劫和破坏后又放火烧毁它”等信息可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由此分析可知这两个“强盗”是英法联军,故选
D。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14.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
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故本题答案为
A。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15.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可以判断,此段文字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描述。结合课本所学,1856
年,英军炮轰广东,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打到华北,逼近天津。1860
年占领清朝都城——北京。B
项符合题意;英国侵略军发动鸦片战争从珠江,进而北上攻打上海,攻陷定海,后直趋天津,但没有攻占北京。A
项不合题意;日本侵略军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首先从中国境外丰岛海面开始,C
项不合题意;八国联军直接从天津进犯北京,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
【知识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6.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0
月至
1860

10
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经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和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

10
月至
1860

10
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7.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

10
月至
1860

10
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B
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
1840—1842
年,排除
A
项;1894—1895
年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
C
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是
1900—1901
年,排除
D
项;故选择
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18.
【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二、复合题
19.
【答案】
(1)
①圆明园;②英国和法国。
解析:
据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冼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夏宫指的是圆明园;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英国、法国。1860

10
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2)
A
通过
1858
年签订的中俄《瑗珲条约》;B
通过
1860
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C
通过
1860
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和
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
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
4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共
44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中俄《改订条约》割占中国
7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A
通过
1858
年签订的中俄《瑗珲条约》;B
通过
1860
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C
通过
1860
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和
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②“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真理;③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练好本领,为民族复兴尽到自己的力量。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列强的侵略屡屡得逞向我们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练好本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