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08: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
一、选择题
图示法是历史学系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下面年代尺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和结束
D.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2019·期末·广东佛山市高明区)“这里座座西式建筑多为外国使馆,罕见中国民众,界内建有多个国家的兵营,沿着界区建筑群四周,围墙和碉堡上开设着一排排朝向外部的射击口。”此区域最有可能位于近代中国的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香港
(2019·期末·天津天津市红桥区)“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年是
A.1840

B.1856

C.1900

D.1931

(2020·真题·湖北荆州市)张之洞认为:“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为此,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了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2018·期末·天津天津市)以“通天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知新报》
C.《湘学报》
D.《国闻报》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出自哪一个政治派别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925
年,诗人闻一多创作组诗《七子之歌》,讲述了中国“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史实。当时“七地”中的台湾,正“受虐于”哪一“异类”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荷兰
(2018·期末·广西桂林市)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
1884
年设新疆行省。他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2018·期末·广西桂林市)19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2019·期末·天津天津市红桥区)1899
年,提出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2019·期中·云南昆明市官渡区)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并成功收复新疆的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2018·期中·北京北京市西城区)1899
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2019·学业)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制外来侵略)。”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革命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勢严峻。清政府为解决危机采取的措施有
①收复新疆
②设置新疆行省
③筹建三支海军
④建立台湾行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
世纪
90
年代,一场战役结束之后,光绪皇帝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祭奠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一位清军将领。光绪皇帝哀悼的是
A.徐邦道
B.丁汝昌
C.邓世昌
D.左宝贵
(2019·模拟·云南昆明市)19
世纪
70
年代,在“求富”口号下,为实现与洋人航运公司争利的目的,李鸿章创办了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
1900

6

2
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纪录片《复兴之路》中说到:“20
世纪的大幕已经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复合题
(2020·真题)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袁崇焕年谱
(节选)
……
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
1619

36

春,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后授福建邵武县知县。
……
材料二:袁崇焕研究资料选编
时间
评价
参考文献
崇祯三年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
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诱,岂能不败。
《国榷》
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披阅明史,认为袁崇焕“能忠于所事”,只因“彼时主昏政暗”被杀。
《清高宗实录》
嘉庆元年
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祠”,朝廷准奏。
《清仁宗实录》
材料三: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关系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袁崇焕)其人也。
——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
年)
(1)
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
(2019·期末·郑州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一种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1)
材料一、二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对该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观点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
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等八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本题中年代尺没有完全概括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A
项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结束是在
1949
年,C
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D
项说法错误。故选
B。
【知识点】《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南京条约》
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国使馆,罕见中国民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外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所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北京。ACD
项与题干“外国使馆,罕见中国民众”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B。
【知识点】《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3.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4.
【答案】B
【解析】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依据材料“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可知,材料特别强调创办钢铁工业对于发展近代工业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这是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理由。故选:B。
【知识点】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5.
【答案】D
【解析】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看到了外国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外国军事技术的先进,于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了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先后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题目中的“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的自强正是洋务派的口号。
【知识点】洋务运动兴起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台湾的史实。1895
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25
年时台湾正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8.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1865
年,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1871
年,俄国直接岀兵占领伊犁,1876
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党清军入疆,1878
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1
年清政府收复伊犁,1884
年,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而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与左宗棠都是洋务派。
【知识点】建立新式海陆军
9.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美国参与侵略中国时,列强各国在中国都已经有很大侵略利益,为了取得他们对于美国侵略中国的支持和认可,所以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C
项符合题意;ABD
在中国虽然都已经有很大的侵略利益,但没提过“门户开放”政策,因为这个政策对他们没有太大好处,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知识点】瓜分中国狂潮
10.
【答案】C
【知识点】瓜分中国狂潮
11.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中亚浩罕国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国也出兵侵占伊犁。为了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命人抬着棺材随军前行,抱定不成功必死的决心,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了行省,所以
A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
【知识点】建立新式海陆军
12.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美国在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为了便于侵略中国,美国便于
1899
年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所以
D
项符合题意,ABC
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知识点】瓜分中国狂潮
13.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作用和局限
14.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知识点】洋务运动作用和局限
15.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为了防卫东南沿海,19
世纪八十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在台湾建立行省;为了加强对西北防御,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建立新式海陆军
16.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皇帝哀悼的是邓世昌。1894

9
月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弹药用尽,邓世昌命令开足马力,准备与敌舰同归于尽,结果被敌人炮火击中,致远舰沉入大海,200
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皇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故
C
符合题意;徐邦道是在旅顺战役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牺牲,ABD
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17.
【答案】A
【知识点】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1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场与中国有关的战役,亚洲新霸主产生,引发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进一步瓜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国门被一步步打开,中国落后于世界,能够成为亚洲新霸主的国家应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鸦片战争发生与中英两国之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两国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和大片领土,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列强瓜分中囯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列强瓜分殆尽。故
ABD
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
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19.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时间“1900
年、天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20.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入了北京城,清政府
1901
年签订了《辛丑条约》,留下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所以
B
项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
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
1937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
年,ACD
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二、复合题
21.
【答案】
(1)
参加科举时间;考中进士。
(2)
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
(3)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完全沦入“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22.
【答案】
(1)
两则材料都在讨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或都在讨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材料一认为中国制度优越,只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二更强调西方的先进在于政治制度。
(2)
推动洋务运动得开展或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或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3)
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文化自信。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反映了李鸿章认为中国制度优越,但是“火器”不如西方,只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必所有都用西人的”;材料二“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反映了郑观应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用兼备”比较先进。政治可上下团结,军事、经济等都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西方政治)。由此可见材料一、二的共同之处,都主张学习西方。
(2)
依据材料一李鸿章的观点,中国的制度比较先进,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军事,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生。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依据材料二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动了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3)
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洋务运动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材料二“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由此得出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由此得出:同时也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文化自信。
【知识点】洋务运动兴起、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