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化学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五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苏教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考化学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五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苏教版)3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25 21:26:37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第一单元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 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了解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和简单离子的结构。
4.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能比较质量数、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命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原子结构中各粒子数之间的计算关系;二是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性质。
2.预测展望
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粒子“量”之间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用新元素、新物质或未接触过的结构、图式或最新科研事实,要求学生阅读、分析、抽象归纳或逻辑推理,找出解题关键的信息等将是高考的热点。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古代原子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3)1904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4)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壳层结构原子结构模型。
(6)20世纪初,现代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
二、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2. 粒子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填“+”或“-”)阳离子的电荷数
(3)质子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填“+”或“-”)阴离子的电荷数
(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 元素符号周围不同位置的含义
①号位:表示质子数;
②号位:表示质量数;
③号位:表示化合价;
④号位:表示阴、阳离子电荷数;
⑤号位:表示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
4. 核素、同位素、元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可用符号ZAX表示。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3)同位素的特征
①相同存在形态的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同一元素各核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为定值。
(4)几种重要的核素
用以制造氢弹的是:12H、13H;原子弹的核燃料为92235U;应用于考古的是614C等。
(5)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5.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一般规律: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主要化合价 构成简单离子
金属元素 <4 易失 正价 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 >4 易得 负价 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8(He 2个) 不得不失 0 不能形成离子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相同,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相同。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而能量高的电子就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根据这种差别,我们可以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并用n=1、2、3、4、5、6……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这些电子层又可以分别称为K、L、M、N、O、P层。n值越大,说明电子离核越远,能量也就越高。
2.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1)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即排满了K层才排L层,排满了L层才排M层。
(3)K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为8。
(4)次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以上规律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地理解,即不要只抓住某一条规律而不顾其他,要综合考虑。
3.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中各种微粒的作用
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如:氯元素的同位素   35Cl   37Cl
质量数 35 37
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34.969 36.966
原子百分组成 75.77% 24.23%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75.77%+36.966×
24.23%=35.45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35×75.77%+37×24.23%=35.5
(1)质量数:是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三、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K。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He、Be、Mg、Ca。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9)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10)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元素:Be、Mg、Ca。
熟知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便能依据其结构特征快速推断元素。
四、常见等电子粒子
(1)2电子粒子:H-、Li+、Be2+;H2、He。
(2)10电子粒子:阴离子有F-、O2-、N3-、OH-、NH2-;阳离子有Na+、Mg2+、Al3+、NH4+、H3O+;分子有Ne、HF、H2O、NH3、CH4。
(3)18电子粒子:阴离子有P3-、S2-、Cl-、HS-、O22-;阳离子有K+、Ca2+;分子有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4)14电子粒子:Si、N2、CO、C2H2。
(5)16电子粒子:S、O2、C2H4、CH2O。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单核离子的相互关系
若aAm-、bBn-、dDm+、eEn+(m>n)等单核离子具有与cC原子相同的电子数,则它们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①位置关系:A、B、C同周期,D、E同周期且在A、B、C的下一周期;A、B分别位于第8-m、8-n主族,C位于0族,D、E分别位于第m、n主族。如下表所示:

周期   n m … 8-m 8-n 0
A B C
E D
②原子序数关系:a③原子半径关系:E>D>A>B。
④离子半径关系:Am->Bn->En+>Dm+。
⑤核电荷数与电荷数之间的关系:a+m=b+n=c=d-m=e-n。
⑥性质关系:金属性:E>D(由此可推理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等);非金属性:B>A(由此可推理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等)。
【答案】 A
针对训练1 下列有关钋(84210P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钋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26
B. 钋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是42
C. 钋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
D. 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0
解析:
综上分析钋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4;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210-84-84=42;虽然钋是金属元素,但位于第ⅥA族,最外层有6个电子;钋原子的质量数为210,相对原子质量不是210,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考点2  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典例2】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78202Pt和78198P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8202Pt和78198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B.78202Pt和78198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78202Pt和78198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D.78202Pt和78198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解析】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A项中78202Pt和78198Pt为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B项中78202Pt的中子数为124,78198Pt的中子数为120;D项中78202Pt和78198Pt虽质量数不同,但质子数相同,应互称为同位素。
【答案】 C
针对训练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 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
D.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解析:
答案:D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结论
A 13C、14C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 正确
B 1H和2H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正确
C 14C和14N质量数都为14,中子数分别为8、7 正确
D 6Li和7Li的电子数均为3,中子数为3和4 错误
考点3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应用
【典例3】 已知X、Y、Z都是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而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Y和Z可以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1)X是________,Y是________,Z是________(填元素名称)。
(2)由Y和Z组成,且Y和Z的质量比为7?2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且与X2Z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
(4)X、Y、Z可以形成一种盐,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该盐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为电子层数为2、3的短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最少分别为3个、11个,而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则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均为1,X是H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即次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6,Z是O元素;2~7号元素中,只有N能和O形成N2O、NO、N2O3、NO2、N2O5等多种气态化合物,故Y是N元素。
【答案】 (1)氢 氮 氧
(2)N2O5
(3)NH4+ OH- H3O+ NH2-(任写两种即可)
(4)NH4NO3
针对训练3 用A+、B-、C2-、D、E、F、G和H分别表示含有18个电子的八种微粒(离子或分子),请回答:
(1)A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是所有含18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分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
(4)F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________;电子式是________。
(5)G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其分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H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其分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8电子微粒来源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第3周期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及其氢化物失去H+的对应离子;二是第4周期的金属阳离子;三是由第2周期元素气态氢化物去掉氢原子后,两两结合得到的分子,阳离子K+、Ca2+;阴离子P3-、S2-、HS-、Cl-;分子有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等,结合题目所给条件,不难确定所需答案。
1. 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才有此性质。下列各组原子均可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的是(  )
A. 4He、18O、24Mg  B. 10B、12C、31P
C. 2H、14N、40K D. 7Li、27Al、28Si
解析:A项,4He、18O、24Mg三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B项,12C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C项,2H、14N、40K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均为奇数;D项,28Si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
答案:C
解析:CO2电子式中共用电子对标错,碳氧间应有2对共用电子,A错,B正确;乙烯的结构简式应为CH2CH2,应写出碳碳双键官能团,C错;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应表示为1737Cl,D错。
答案:B
答案:C
4. 下列关于指定粒子构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37Cl与39K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第114号元素的一种核素114298X与82Pb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C.H3O+与O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D.O22-和S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解析:37Cl的中子数为20,39K的中子数为20;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ⅣA族,与Pb处于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等。H3O+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别为11、10,OH-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别为9、10;O22-的质子数为16、电子数为18,S2-的质子数为16、电子数为18。
答案:C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一种元素的几种核素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⑤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核素
A.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解析:质子数为10的粒子有Ne、HF等,①错;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②错;只有少数元素只有一种核素,⑤错。分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而离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不相等,③正确,④正确。
答案:C
6. 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①某原子K层上只有1个电子
②某原子M层上的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③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④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A.①③ B.②
C.③④ D.④
解析:①,H原子符合说法;③,符合说法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为 ,可为S2-、Cl-、K+、Ca2+等;④,O2-符合说法。
答案:B
7. 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如果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d为各元素的质子数),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c=m-n B.a-b=n-m
C.c-d=m+n D.b-d=n+m
解析: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总数相等,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可建立如下等式:a-m=b-n=c+n=d+m,故只有D项正确。
答案:D
8. 氯只有35Cl和37Cl两种稳定的同位素,在氯气中35Cl和37Cl的原子数之比为3 : 1。则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  )
A. 5 : 2 : 1 B. 5 : 2 : 2
C. 9 : 3 : 1 D. 9 : 3 : 2
解析: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分子组成分别是35Cl35Cl,35Cl37Cl,37Cl37Cl,因而35Cl、37Cl原子个数比分别为A:(5×2+2) : (2+1×2)=3 : 1;B:(5×2+2) : (2+2×2)=2 : 1;C:(9×2+3) : (3+1×2)=21 : 5;D:(9×2+3) : (3+2×2)=3 : 1。
答案:AD
9. 某同学在画某种元素的一种单核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忘记在圆圈内标出其质子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作出自己的判断。
(1)该微粒是中性微粒,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2)该微粒的盐溶液能使溴水褪色,并出现浑浊,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3)该微粒的氧化性很弱,得到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4)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子,原子的氧化性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_。
答案:(1)Ar (2)S2- (3)K+ (4)Cl-
10. (2011·苏州模拟)现有部分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所示: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X 周期序数=主族序数=原子序数
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
Z 原子L层电子数为a+b,M层电子数为a-b
M 单质在自然界中的硬度最大
N 位于第3周期,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
(1)写出X、Y、Z、N四种元素的名称: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N________。
(2)由X、Y、Z、M、N五种元素两两组成的分子中,许多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相等,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分子式:
①含10e-且呈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________;
②含14e-的双原子分子________;
③含16e-且能使溴水褪色的分子________;
④含18e-且常温下呈液态的分子________。
答案:(1)氢 氧 硅 硫
(2)①CH4 ②CO ③C2H4 ④H2O2
(4)Y元素组成的单质在Z元素组成的单质中燃烧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元素。其中A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就形成“裸露的质子”,B、C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 : 2的就有两种,且C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1)A、B、C三种元素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写元素名称)
(2)由A、B两元素形成的一种常见化合物为________(填化学式),其水溶液呈________性,用方程式来解释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试列举其中的三种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的一种物质在浓度较大时可使Fe、Al等金属钝化,则该物质的浓溶液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97张PPT)
第二单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1.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 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 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1.命题特点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部分,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年必考。主要命题形式:先推断元素,然后再根据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性质及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等;元素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如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等;另外,判断生成氢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也是常考点。
2.预测展望
(1)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考查,以2009年天津高考题为最典型,估计这种考查形式将继续体现,同时会渗透元素化合物、化学理论等内容。
(2)结合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结构,考查金属性及非金属性,将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同时融合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化学原理及理论知识,也极可能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新形式。
一、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这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对元素分类研究提出的。
2. 主族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内容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 相同 依次增加
最外层电子数 依次增加1个 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元素的性质 得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金属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1→+7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最高正价数=主族序数(O、F除外)
3. 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内容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 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容易,其稳定性逐渐增强 气态氢化物形成越来越难,其稳定性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 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周期。
(1)特点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电子层数等于周期序数,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
2. 族:元素周期表中共有__18__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个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从上而下依次增大。
(1)主族(A)
①定义: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除第18纵列)。
②列序与主族序数的关系
③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族序数等于所含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列序 1 2 13 14 15 16 17
主族序数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副族(B)
①定义: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第8、9、10纵列除外)。
②列序与族序数的关系
(3)Ⅷ族:包括8、9、10三个纵列。
(4)0族:第18纵列,该族元素又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列序 3 4 5 6 7 11 12
主族序数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3. 分区
(1)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
(2)各区位置:分界线左下方为金属元素,分界线右上方为非金属元素。
(3)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4. 应用
(1)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
(2)寻找新材料
①半导体材料: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②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③在周期表中的氟、氯、磷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3)预测元素的性质(根据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同族的上下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1.2、3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
2.3、4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ⅠA、ⅡA族为8,其他族为18;
3.4、5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
4.5、6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镧系之前为18,镧系之后为32;
5.6、7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由以上叙述得:
原子序数差规律'对ⅠA、ⅡA族,在同一族中上下两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一周期的元素种数,如第ⅠA族第3周期的Na和第4周期的K原子序数的差值为8,刚好和第3周期的元素种数相等;对ⅢA~ⅦA以及0族,同一族中上下两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下一周期的元素种数,如第ⅦA族的第3周期元素Cl和第4周期元素Br原子序数的差值为18,刚好等于第4周期的元素种数。
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1.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
(1)根据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2)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金属性越强。
需要指出的是,金属性是指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指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的性质,二者顺序基本一致,仅极少数例外。如金属性Pb>Sn,而金属活动性顺序中Sn>Pb。
(4)根据实验事实
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比B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Fe对应的是Fe2+,而不是Fe3+)。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活泼;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元素不活泼。
2.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1)根据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2)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原子序数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3)根据实验事实
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强,则其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非金属之间的相互置换:A能置换出B,则A的非金属性强于B。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三、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1. 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即同种元素: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 如:
r(H+)2.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即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则半径越小。如:
(1)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r(H-)>r(Li+)>r(Be2+)
(2)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r(O2-)>r(F-)>r(Na+)>r(Mg2+)>r(Al3+)
(3)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r(S2-)>r(Cl-)>r(K+)>r(Ca2+)
3. 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1)同主族的元素,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论是原子半径还是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递增。如:
第ⅠA族:r(H)r(H+)第ⅦA族:r(F)r(Br-)(2)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r(Na)>r(Mg)>r(Al)>r(Si)>r(P)>r(S)>r(Cl)
注意: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比卤族元素原子半径大(测定方法也和其他元素不同,一般不作比较)。
(3)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比较时要把阴阳离子分开,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如r(Na+)如: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是r(Cl),离子半径最小的是r(Al3+)
(4)如既不是同周期,又不是同主族,比较原子半径时,要寻找到合适的中间者。
如Ge、P、O的半径大小比较,可找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找出三种元素的中间者。
   (N)  O
(Si)  P  因为Ge>Si>P>N>O,故Ge>P>O
四、“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在“位、构、性”的规律中一些例外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否则在解题时会误入歧途:
(1) 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11H无中子。
(2) 元素周期表中一般都是从金属元素开始,但第一周期例外,是从氢元素开始。
(3) 大多数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有稳定的同位素,但Na、F、P、Al等20种元素却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
(4) 在所有元素中,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在ⅣA族中出现常见的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金刚砂(碳化硅)等。
(5) 元素的原子序数大,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大,如18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大于19K的39.10。
(6)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中无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7)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键,但AlCl3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8) 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性质也越活泼,但N与P却相反,N的非金属活泼性强于P,但N2比白磷、红磷稳定得多。
(9) 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等)。
(10) 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有单个分子存在。
(11)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Na2O2、FeS2等);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等)。
(12) 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碲等能导电。
(13)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酸性氧化物,但NO、CO不是酸性氧化物(它们是不成盐氧化物)。
(14) 在ⅤA~ⅦA族中,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一般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但NH3、H2O、HF反常(因能形成氢键)。
(15) 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无阴离子。
(16) 氟是ⅦA族元素,只有-1价,无正价,氧一般显-2价,但在OF2中氧显+2价,在Na2O2中氧显-1价,氢一般显+1价,但在NaH中氢显-1价。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
1.结构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基础
(1)掌握四个关系式:
①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质子数=原子序数
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负价=主族序数-8
(2)熟练掌握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规律,如各周期元素种数;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等。
2.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是解题的要素
(1)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性质相似。
(3)正确推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及结构特点。
(4)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方法。
注意:①规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使用时要注意其局限性。如以上归纳只适用于主族元素,而不适用于副族元素,解题时不要随意将其适用范围扩大。
②解题时要灵活运用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根据元素的结构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再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其性质或根据元素的性质推断其结构或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 推断中常利用的关系
(1)常见的等量关系
①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8-|最低负价|;
(2)序差关系
①同主族、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a.位于过渡元素左侧的主族元素,即ⅠA、ⅡA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上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种数;
b.位于过渡元素右侧的主族元素,即ⅢA~ⅦA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下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种数。例如,氯和溴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5-17=18(溴所在第四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
2.推断方法
(1)周期尾序推算法
首先熟记各周期0族元素原子序数,然后拿已知元素原子序数去比较。
ⅠA ⅡA …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 bB aA
bB …
①若b-a=1~2,则B元素处于A元素的下周期ⅠA或ⅡA族,如38号元素比第4周期氪的原子序数(36)多2,故该元素处在第5周期ⅡA族。
②若a-b=1~5,则B元素处于A元素所在周期的ⅢA~ⅦA族,如49号元素比第5周期的氙(54号)原子序数少5,因此该元素处在第5周期ⅢA族。
(2)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②最外层有1个或2个电子,则可能是ⅠA、ⅡA族元素,也可能是副族、Ⅷ族或0族元素氦。
③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考点1  元素周期律
【典例1】 有X、Y两种元素,原子序数≤20,X的原子半径小于Y,且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中m、n均为正整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OH)n为强碱,则Y(OH)n也一定为强碱
B.若HnXOm为强酸,则X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呈酸性
C.若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X2,则Y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Y2
D.若Y的最高正价为+m,则X的最高正价一定为+m
【解析】 由题意可知,X、Y是同主族元素且X元素位于Y元素的上方。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所以若X(OH)n为强碱,则Y(OH)n也为强碱且碱性比X(OH)n强,A项正确。若X为N,则HNO3为强酸但NH3溶于水呈碱性,B项错;若X是N,则Y形成的单质是红磷或白磷,其分子式不为P2,C项错;若Y为硫元素,则X为氧元素,没有+6价,D项错。
【答案】 A
针对训练1 (2011·泉州测试题)R、W、X、Y、Z为原子序数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
A.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也为强碱
B.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若Y的最低负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
D.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析:R、W、X、Y、Z为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不一定为强碱,如NaOH为强碱,Mg(OH)2不是强碱,A错;若HnXOm为强酸,说明X为活泼非金属元素,而Y的非金属性比X强,则Y一定为活泼非金属元素,B正确;若Y的最低负化合价为-2,则Y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因此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或没有正价(如F元素),C错;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那么五种元素有两种可能:B、C、N、O、F和Al、Si、P、S、Cl,其中Al是金属元素,D错。
答案:B
考点2  元素周期表结构
【典例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除0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 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 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 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元素
【解析】 A项中F的最高化合价为0,与族序数不相等;B项中第六、七周期所含元素种数均不是18种;D项中H不属于碱金属。
【答案】 C
针对训练2 原子序数是Z的元素R,在周期表中位于前四周期的A,B,C,D四种元素中间,如下图所示。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
A. 4Z   B. 4Z+10
C. 4Z+5 D. 4Z+14
C
A R B
D
解析:图是周期表的一部分,联想周期表的结构,C,R,D不可能是第ⅠA,ⅡA,ⅢA族元素,C也不可能在第一周期,故C,R,D只能分别处于第二、三、四周期,其原子序数关系是A:(Z-1),B:(Z+1),C:(Z-8),D:(Z+18),故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4Z+10。
答案:B
考点3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典例3】 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其离子半径A2->C-。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原子序数A>B>C
B. 它们的原子半径C>B>A
C. 离子半径A2->C->B2+
D. 原子核外最外层上的电子数C>A>B
【解析】 依据离子结构特点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把A、B、C等元素在周期表中定位后,它们的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价以及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等递变规律都能顺利推断出来。
根据“A、C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可知A位于ⅥA族,C位于ⅦA族,C在A的右边;联系“A、B同周期”、“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在C的左下方,B位于A的左侧。最后绘出它们的相对位置(如图)。由表可知: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应该是B>A>C,B错;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A2->C->B2+,C正确。A、D也均正确。
【答案】 B
C
B … A
针对训练3 已知主族元素A,B,C,D的离子是aA(n+1)+,bBn+,cC(n+1)-,dDn-(n是正整数),若这些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a>b>c>d
B. 离子半径C(n+1)->Dn->Bn+>A(n+1)+
C. 单质还原性B>A,单质氧化性D>C
D. 离子还原性A(n+1)+>Bn+,离子氧化性C(n+1)->Dn-
解析:从备选答案看,离子半径的比较需要知道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大小,单质或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比较又需要比较原子或离子半径的大小,但如果我们能够推知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aA(n+1)+和bBn+均是其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得,因此它们的电子层数要比对应的原子少一层,而C,D在形成cC(n+1)-和dDn-时电子层数不变,再根据电荷的大小,可知A,B,C,D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
显然原子序数为a>b>d>c,A选项不正确。由于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离子的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故离子半径C(n+1)->Dn->Bn+>A(n+1)+,故B选项正确。根据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即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单质还原性)递减,非金属性(单质氧化性)递增可知,C选项也正确。D选项中比较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恰恰是它们不具有的性质,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综上可知,该题选B,C项。
答案:BC
考点4  “位—构—性”关系的综合应用
【典例4】 (2009·江苏单科)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B.元素X不能与元素Y形成化合物X2Y2
C.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解析】 从5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逐一分析,再结合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便能很快分析出5种元素分别是什么元素。
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可以看出X是H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W是Al元素,R是S元素。所以,A项,Y、Z、W的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O2-、Na+、Al3+),其半径依次减小(判断依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B项,X和Y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X2Y(H2O)和X2Y2(H2O2);
C项,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是氢化物,因为Y(O元素)和R(S元素)的非金属性:Y>R,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XmY>XmR;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是两性物质,而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2SO4,是强酸。
【答案】 C
针对训练4 (2011·南京质量检测)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元素。
(1)1 mol A与足量D的氢化物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2)写出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
(3)表中的另一种金属元素(未标出)的单质G,可以发生如下图所示转化:
其中化合物M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则M为________(填化学式);K的溶液与B的某种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由G元素和C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学生利用物质结构的性质进行综合推断的能力。该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所占分值较高。学生需要掌握短周期所有元素的结构特点、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掌握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到答案。其推断的一般思路为:
由表可知,A为Na,B为C(碳),C为N,D为O,E为S,F为Cl。(1)2Na+2H2O===2NaOH+H2↑,则1 mol Na完全反应产生0.5 mol 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2)B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O2。(3)G既可与NaOH反应,又能与Cl2反应,且M为白色胶状沉淀,则G为Al,K为NaAlO2,L为AlCl3,M为Al(OH)3。
1.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析:Al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故A项错误;氢元素失去1个电子为H+,最外层没有电子,得到1个电子为H-,为2电子稳定结构,故C项错误;ⅠA族中氢元素与钠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2. 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解析:分析题给条件可推知:X是Na、Y是Cl、Z是O。原子半径X>Y,但X+(Na+)与Z2-(O2-)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半径X+答案:B
3. 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C. 单质的氧化能力:WD.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W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B项正确。而金属和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活泼性和氧化能力变化趋势是不相同的(如Na>Mg>Al、S答案:B
4. (2011·广东模拟题)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 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 六种元素中,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 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c d
3 a b e f
解析:表中a为Na元素,b为Mg元素,c为C元素,d为O元素,e为S元素,f为Cl元素。
答案:D
5. (2011·山东模拟题)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
④结合质子能力:OH->CH3COO->Cl-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热稳定性的顺序为:HF>H2O>H2S,同理可以判断酸性:HClO4>H2SO4>H3PO4,所以①、③错误。根据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半径的规律可以判断②正确。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判断④正确。
答案:B
6. X+、Y+、M2+、N2-均为含若干电子的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N2->Y+、Y+>X+、Y+>M2+、M2+>X+。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N可能比Y大,也可能比Y小
B.M2+、N2-核外电子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C.原子序数:N>M>X>Y
D.碱性:M(OH)2>YOH
解析:据题意确定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为
答案:B
7. 短周期元素X、Y、Z和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为同周期元素,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X和Y的原子序数比为6 : 7,X的最高正价是W的最低负价绝对值的2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的单质可能为原子晶体
B.X和W可组成离子化合物
C.Z和W的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两种共价化合物
D.Z和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X、Y原子序数之比为6(碳) : 7(氮)=12(镁) : 14(硅),讨论:(1)若X为碳,Y为氮,则X最高化合价为+4价,W最低化合价为-2价,X与W同周期,W为氧,C、N、O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4+5+6=15,则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8-15=3,Z为硼,不符合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2)若X为镁,Y为硅,则镁为+2价,W为-1价,推知W为氯,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8-2-7-4=5,Z为磷。综上所述:X、Y、Z、W元素分别为Mg、Si、P、Cl。
答案:D
8. 有aXn-和bYm+两种简单离子(X,Y都是短周期元素),已知Xn-比Ym+多2个电子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只能是第三周期的元素
B.a-b+n+m等于10或是等于16
C.b不大于5
D.Y不可能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解析:短周期中的简单阳离子只有H+和金属离子,所以Y可能是H或金属元素。因为Xn-比Ym+多2个电子层,说明X元素原子比Y元素原子多1个电子层,即Y是X上一周期的元素,当X是第三周期元素时,Y必是第二周期元素Li或Be(第二周期仅此两种金属元素)。由于X,Y均是短周期元素,所以Y的质子数≤4,C选项合理。若X是第二周期元素,则Y一定是H元素,因此A,D选项的说法不成立。至于B选项是否正确,首先要弄清楚a-b+n+m是什么意义。将其改变一下形式:(a+n)-(b-m),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这是aXn-的电子数与bYm+的电子数之差。
当Y是H元素时,bYm+即是H+(电子数是0),X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其离子aXn-核外有10个电子,因此这两种离子的电子数之差是10个;当Y是第二周期的Li或Be时,其离子bY(m+1)的电子数是2个,此时X是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其离子aX(n-1)的电子数是18个。因此,这两种离子的电子数之差是16个,所以B选项合理。综上可知,该题应选B,C项。
答案:BC
9. 现有下列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原子半径(10-10m) 0.74 1.60 1.52 1.10 0.99 1.86 0.75 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2 +1 +5 +7 +1 +5 +3
-2 -3 -1 -3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元素中处于第ⅤA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于第2周期的有________(以上均用编号表示)。
(2)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用编号表示)。
(3)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有很多方法,其中④和⑦的非金属性强弱的研究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比较两种单质的颜色
B.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
C.依据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比较原子半径大小
E.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4)写出元素①、⑧形成的化合物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④、⑦元素由化合价知它们在第ⅤA族,由于⑦的原子半径小于④,故⑦为N,④为P。由①的原子半径小于⑦,故①为O。③、⑥位于第ⅠA族,且因③的原子半径小于⑥,故③为Li,⑥为Na,由于②、⑧是第ⅡA、第ⅢA族元素且②的半径大于③,小于⑥,故②为Mg,⑧为Al。则处于第ⅤA族的有④、⑦,处于第2周期的有Li、O、N元素。
(2)Mg、Al、Na、Li中金属钠的金属性最强。
(3)N、P位于同一主族,可依元素周期律比较非金属性强弱,但其单质的颜色不具有可比较性。
(4)①、⑧形成的化合物Al2O3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2KOH===2KAlO2+H2O
答案:(1)④⑦ ①③⑦
(2)⑥ (3)A
(4)Al2O3+2KOH===2KAlO2+H2O
10.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3)X的硝酸盐水溶液显________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用分子式表示)。
(6)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010·福建)J、L、M、R、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J、R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J元素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元素T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族。
(2)J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分子有6个原子,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J
R
(3)M和T形成的化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冒白色烟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L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的水溶液显碱性。
①在微电子工业中,甲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甲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分解反应(ΔH>0)并达平衡后,仅改变下表中反应条件x,该平衡体系中随x递增y递减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5)由J、R形成的液态化合物JR2 0.2mol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气态氧化物,298K时放出热量215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项 a b c d
x 温度 温度 加入H2的
物质的量 加入甲的物
质的量
y 甲的物
质的量 平衡常数K 甲的转化率 生成物物质
的量总和
12.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可进入C中干扰试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HCl。
答案:(1)钾 铝 铝
(2)S2-+Cl2===S↓+2Cl-
(3)锥形瓶 倒吸
(4)变蓝 NaOH(合理即可)
(5)有白色沉淀生成 饱和NaHCO3(共67张PPT)
第三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2.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3.能用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结构。
4.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1.命题特点
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如下三点:一是物质中化学键及化合物类型的判断;二是电子式的书写;三是8电子结构的判断及等电子体等内容,如含10e-、18e-的微粒等。
2.预测展望
2012年高考的命题角度仍然集中在物质所含键型的判断及电子式的书写上,它们往往会出现在推断题中的某一个填空题中,与元素周期律的考查一同进行。
一、化学键
1. 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 常见类型:离子键和共价键。
3. 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分子内化学键的形成。
二、离子键
1. 概念: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2.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 成键实质:静电作用。
4. 形成条件:通常,活泼金属(ⅠA、ⅡA族)元素与活泼非金属(ⅥA、ⅦA族)元素的原子相结合。
5. 表示方法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以简明地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排布的式子。
三、共价键
1. 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成键微粒:原子。
3. 成键实质:静电作用。
4. 形成条件:通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
5. 表示方法
(1)结构式:用一条短线表示共价分子中原子间的一对共用电子对。
(2)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化合物
6. 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直接相邻的原子均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 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特点: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②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3)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卤素单质其熔沸点由高到低为:I2>Br2>Cl2>F2。
2. 氢键
(1)特点:①可看成一种较强的静电作用;
②作用力的强弱: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化学键;
③含氢键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反常,如熔、沸点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2)形成条件:N、O、F三种原子易和H原子形成氢键。
五、物质的多样性
1.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这种现象称为同素异形现象,这些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例如O3和O2、金刚石、石墨和C60、白磷和红磷等。
2.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例如,乙醇和二甲醚、正丁烷和异丁烷,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
六、不同类型的晶体
1.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有晶态和非晶态之分,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构成晶体的微粒有离子、分子、原子。
2.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则的排列形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是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作用力按一定规则排列形成的晶体。
3.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原子晶体,例如,石英、金刚石,不存在单个的分子。
4.金属晶体具有共同的物理特性,如有金属光泽、能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
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
1.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二者的比较
化合物类型 定义 与物质分类的关系 举例
离子化合物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包括强碱、绝大多数盐及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NaCl、NaOH、NH4Cl等
共价化合物 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包括酸、弱碱、极少数盐、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金属氧化物等 H2S、SO2、H2SO4、NH3、H2O等
(2)判断方法
①根据构成化合物的微粒间是以离子键还是以共价键结合来判断。
一般来说,活泼的金属原子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的是离子键,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的是共价键。
②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
大多数碱性氧化物、强碱和盐都属于离子化合物;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③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来判断。
熔点、沸点较低的化合物(SiO2、SiC等除外)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后不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不导电的是共价化合物。
2.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
(1)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苯)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Na2Sx、CaC2等。
(6)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l等。
(7)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如HF等。
(8)只含有共价键而无范德华力的化合物,如原子晶体SiO2、SiC等。
(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氩气等。
二、化学键在物质中的存在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 物质中化学键的存在规律
(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还有共价键。①简单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如MgO、NaCl等,②复杂离子(原子团)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如(NH4)2SO4、NH4NO3、NaOH、Na2O2等。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如HCl、CH4、CO2、H2SO4等。
(3)在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如Cl2、O2、金刚石等。
(4)构成稀有气体的单质分子,由于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5)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Cl中的NH4+与Cl-。
2.化学键的形成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如AlCl3含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2)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H++OH-===H2O,2H++CO32-===H2CO3。
(3)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NaCl熔化等都有化学键被破坏,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4)用化学键强弱可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可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根据不同的物质类型,有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要克服化学键。如金刚石、晶体硅熔点高低要用化学键强弱来解释。而HF、HCl、HBr、HI中的化学键强弱只能解释其化学性质,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键无关。
四、分子中原子最外层是否满足8电子结构的判断方法
(1)分子中若含H,则H原子不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其最外层为2个电子。
(2)若为非金属单质分子,除H2、He外,一般满足,如Ne、F2、N2、P4。
(3)若为化合物分子,且不含氢,则按下述方法逐一判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化合价|。
在常见化合物中,Be、B是缺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不足8个(如BeCl2、BF3中Be、B原子的最外层分别有4个、6个电子);C(Si)原子形成4个键、N(P)原子形成3个键,则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如CCl4、SiF4、CO2、COCl2、CF2Cl2、NCl3、PCl3等;若P原子形成5个键,则最外层不满足8电子结构,如PCl5;O、F、Cl原子总是满足8电子结构(除氧元素的氟化物如OF2外),S原子若形成2个键则满足8电子结构,如SCl2、S2Cl2等,若形成SF6等分子,则不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
五、几种晶体的结构、性质比较
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构成微粒 金属离子、自由电子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或原子
相互作用 金属键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
硬度 有大有小 较大 很大 很小
熔沸点 有高有低 较高 很高 很低
类型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导电性 导电 溶液或熔化导电 一般不导电 不导电
溶解性 不溶或与水反应 一般易溶于水 难溶于水和其他溶剂 相似相溶
典型实例 K、Na Fe、Hg等 NaCl、KBr等 金刚石、晶体硅、SiO2、SiC 单质:He、O2等;化合物:干冰、H2SO4
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1.溶于水时化学键的断裂
易溶于水的离子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键断裂,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共价化合物中的电解质也发生共价键的断裂而电离成离子,若完全电离则为强电解质,部分电离则为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溶于水,不发生共价键的断裂,不电离。
2.聚集状态发生变化时化学键的变化
离子化合物常温下都是固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均需吸收能量以破坏(削弱)阴、阳离子之间的离子键。
原子晶体发生状态变化也需吸收能量以破坏晶体中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金属晶体发生状态变化时,金属键被破坏。
分子晶体熔融或汽化时只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和氢键),化学键(共价键)不断裂。所以,物质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强弱有关,与共价键强度无关,分子的稳定性才与共价键的强度有关。
3.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任何化学反应都必然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考点1  化学键的概念及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典例1】 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
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可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原子、Cl原子,而后H原子、Cl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上述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⑤    B.都不正确
C.④ D.②③④⑤
【解析】 解答本题,要真正理解化学键的定义和实质及形成条件。逐项分析,特别要注意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元素的特点。
水中存在分子内的H、O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也存在分子间的H、O原子相互作用,而化学键只指分子内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①叙述不正确。
不是所有金属和非金属都可形成离子键,只有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才可形成离子键。故②叙述不正确。
在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但不单指吸引力,还有相互排斥力。故③叙述不正确。
HCl分子中不存在离子,它属于共价化合物,分子中没有离子键。故④叙述不正确。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但HCl中存在的是共价键而非离子键。故⑤不正确。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分析作答。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键的类型判断如下:
选项 内容分析 结论
A NH4Cl中无非极性共价键,NH3和HCl中只有极性共价键 错误
B 反应物中不存在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产物中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错误
C 产物中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错误
D 反应物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CO2中存在极性共价键;产物Na2CO3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极性共价键,O2中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正确
答案:D
考点2  电子式的书写
【典例2】 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
E与B形成的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E形成的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与E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A
考点3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与晶体
【典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B. 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C. 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 A项,SiO2晶体是原子晶体,存在极性键。B项,稀有气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C项,分子晶体升华时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D项,AlCl3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B
针对训练3 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答案:A
1.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元素间也有可能形成离子键
B. 某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C. 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D. 在氧化钠中,只存在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解析:
答案:A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结论
A 非金属元素间也可能形成离子键,如NH4Cl中Cl-与NH4+之间 正确
B 某些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也能导电,如HCl等 错误
C 单质分子不一定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 错误
D Na2O中存在离子键,既有静电吸引,又有静电排斥 错误
2. 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一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冰、水和水蒸气中都存在氢键
C.不同分子间也可以形成氢键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解析:水分子内只存在共价键而氢键存在于水分子间,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弱,因而气体(包括水蒸气)中无氢键存在,A、B项均错。NH3与H2O、HF与H2O等不同分子间也可以形成氢键,C项正确。水分子之所以稳定,是由于水分子中的H—O共价键作用力强,而不是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所致,D项错误。
答案:C
3. 共价键、离子键、范德华力和氢键是形成晶体的粒子之间的四种作用力。下列晶体:①Na2O2;②固态氨;③NaCl;④SiO2;⑤冰;⑥干冰。其中含有三种作用力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⑤ D.⑤⑥
解析:若含有离子键,则为离子晶体,不含有范德华力,所含三种作用力中必然包括氢键,固态氨和冰分子间存在氢键(还含有共价键、范德华力)。
答案:C
4. 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2
解析:不管XYZ3是酸还是盐,Z都为O元素,而Y、Z在同一周期,所以Y可能为C或N元素。若XYZ3为酸,则X为H、Z为O,那么Y只能为Cl,这与Y和Z在同一周期相矛盾,A错;若XYZ3为微溶于水的盐,则XYZ3为MgCO3,X与Z形成MgO属于离子化合物,B正确;若XYZ3为易溶于水的盐,则XYZ3为NaNO3,Y与Z形成NO,属于共价化合物,C错;不论XYZ3是MgCO3还是NaNO3,Y与Z形成YZ2,CO2或NO2均属于共价化合物,D错。
答案:B
5. 下列每组中各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A. NaOH、H2SO4、(NH4)2SO4
B. MgO、Na2SO4、NH4HCO3
C. Na2O2、KOH、Na2SO4
D. HCl、Al2O3、MgCl2
解析:A项,H2SO4中无离子键;B项,MgO中无共价键;D中HCl中无离子键,MgCl2中无共价键。
答案:C
6. 2006年8月,冥王星被宣布逐出行星家族。目前,冥王星的地表组成还不太清楚,科学家估计其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盖着一些固体氮、CO以及少量的固体CH4等碳氢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碳氢化合物晶体均属于分子晶体
B.碳氢化合物分子中可能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C.由于N2分子中氮氮键键能较大,因此其沸点高于CH4
D.CH4是有机物中含氢量最高的物质
解析:N2和CH4的沸点的高低只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与分子内共价键无关,键能的大小只决定分子的稳定性。
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与D,16O与18O互为同位素;H216O、D216O、H218O、D218O互为同素异形体;甲醇、乙二醇、丙三醇互为同系物
B.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HI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F,所以HI的沸点高于HF
D.由ⅠA族和ⅥA族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 : 1、电子总数为38的化合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解析:在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和4个O原子相连,形成4个共价键;HF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高于HI;D项所指物质应是Na2O2。
答案:D
8. 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Ⅰ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 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 : 1
D. 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解析:由题意知,Y位于ⅥA,X、Y均为短周期元素,故X可能为H、Li、Na,Y可能为O、S,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中,A项不正确;在Na2O中Na+和O2-电子层结构相同,B项不正确;在H2O2、Na2O2中原子个数比为1 : 1,故C项不正确;H2O、H2O2为共价化合物,Na2O、Na2O2为离子化合物。
答案:D
9. (1)在CaCl2、NaOH、CH4、H2、H2O、H2O2、Na2O2、(NH4)2SO4中①只含离子键的是________;②只含极性键的是________;③只含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④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
(2)将NaHSO4溶于水,破坏了NaHSO4中的________,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NaHSO4加热熔化,破坏了NaHSO4中的________,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物质中的化学键,关键是要清楚物质的类别、构成粒子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CaCl2、NaOH、Na2O2、(NH4)2SO4是离子化合物,其中OH-、O22-、NH4+、SO42-都是多核离子,必含有共价键,CH4、H2O只含有极性键,H2O2既含有极性键、也含有非极性键,H2只含有非极性键。
溶于水可破坏离子键和共价键,熔融状态只破坏离子键,所以NaHSO4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是不同的。
答案:(1)①CaCl2 ②CH4、H2O ③H2 ④NaOH、(NH4)2SO4
(2)离子键和共价键 NaHSO4===Na++H++SO42-
(3)离子键 NaHSO4===Na++HSO4-
10. A、B、C三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35,A、C同主族,B+核外有10个电子,则:
(1)A、B、C三种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名称表示)。
(2)A、B、C两两之间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B和C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B、C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B+核外有10个电子,则B为Na,设A的原子序数为x,则C的原子序数为x+8,则2x+8+11=35,x=8,得出A、C两种元素分别为O、S。
11. 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X、Z、W与氢元素可组成XH3、H2Z和HW共价化合物;Y与氧元素可组成Y2O和离子化合物Y2O2。
(1)写出Y2O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H2Z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H3、H2Z和HW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另外两种都能反应的是________(填写电子式)。
(4)与Z上下相邻的同主族元素M、N,原子电子层数M>Z>N,三种元素氢化物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答案:
12. X、Y、Z三种主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都是常见的无色气体,在适当条件下三者之间可以两两发生反应生成分别是双核、三核和四核的甲、乙、丙三种分子,且乙、丙分子中含有X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 : 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的名称是________,丙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2)若甲与Y单质在常温下混合就有明显现象,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丙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甲和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化合物丁含X、Y、Z三种元素,0.1 mol·L-1丁溶液的pH为1,将丁与丙按物质的量之比1 : 1混合后所得物质戊的晶体结构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选填序号)。
a. 只含共价键 b. 只含离子键
c. 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②常温下戊的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