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2.1.2 确定信息来源1-粤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2.1.2 确定信息来源1-粤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1-08 20: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内容标准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表明: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继而引发自觉的信息行为。
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了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信息获取技术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通过更多更深层次的体验活动,理解信息获取的思想和价值,并内化为自身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本节采用了“提出问题→问题求解→练习→拓展”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提出问题”:围绕宣传 “我爱我家,我更爱我乡”,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经过如下工作流程: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而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
“问题求解”:教材把问题求解的过程融合到“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和“存储信息”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当中。
“确定信息需求”:试图让学生运用在其他学习领域中经常使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本节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确定问题所包括信息的类型、数量、质量等,从而明白信息采集的方向和方法。
“寻找信息来源”:通过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即媒体、他人和事物本身,让学生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明白为了准确地获取信息,应对各种来源有一个准备的认识和定位。
“采集信息”:通过两部分内容“采集信息的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明白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采集的方法和工具也各不相同。
“存储信息”:让学生利用“信息采集卡”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保存。
正文内容强调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归纳、总结。
“练习”:该栏目设置旨在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拓展”:该部分归纳了几种类型信息的保存格式,是对教材中正文学习的一个必要补充。在高中阶段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已经了解或运用了这些文件的存储格式,但缺乏一个整体认识。拓展部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存储。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要让学生对信息来源的多样有一个彻底的认知,并能够明确可从多种信息源获取同一类信息,这样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学生虽然在生活、学习的过程经常需要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但他们可能很少认真关注分析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引导其认真归纳、总结。信息的需求包括了信息的形式、数量、来源等,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中“信息采集卡”的运用使得信息需求分析这项工作表格化,从而养成规范分析问题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案例并准备好光盘资料,也可搜集相关资料,另选案例。可考虑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上课。
2、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为了解决问题,一般必须遵循如下的过程模式:获取信息、对信息分类和评价、创造并交流思想作为问题求解的结果。获取信息,其工作流程可归纳为:“确定信息需求”→“寻找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采用交流和合作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朝着成为一名信息的有效使用者而努力,即能够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对问题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把一些更加广泛的相关观念整合进来,在参考别人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并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查找相关的信息。而这些技能的优化和发展依赖于以下活动:不断限定主题范围,提出具体问题和论题,计划好要使用的搜索策略。信息的有效使用者应当能够合理利用以下资源:家庭电脑、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资源、图书馆媒体中心、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学术专业图书馆、特殊图书馆、社区资源等。
这一节要求学生能经历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开阔的社会生活当中去。
3、问题考虑
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问题分析,是获取信息的前提。分析问题的方法有观察、比较、综合、评论、抽象、推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学过程可能因为学生无法很好地分析问题,而无法明确问题的信息需求,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地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本领,它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基础以及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因而,我们应该阅读大量资料,开阔视野,涉猎更多的学习领域,对身边事物保持好奇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这样才能对问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准确把握所需要得到的信息。
三、练习说明
本节练习是为了加深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参考教学案例
(一)课题名称
?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技能: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
(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认知:
(1)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2)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3)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4)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 情感: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
?? 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 (四)教学方法
?? 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 ?(五)教学地点
??? 多媒体电教室或网络教室
??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回顾
情境
引入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举手回答,师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第一章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学校开展一个主题为“我爱我家,我更爱吾乡”的宣传家乡周系列活动,为了完成该活动,同学们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具体活动过程和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呢?现在同学们通过观看完成的 “中国·涡阳”宣传视频,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学生观摩视频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说说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

?

?

?
1、确定信息的来源
教师利用前面所提到的“我爱我家,我更爱我乡”活动为例,如果你是我们涡阳的形象大使,你如何宣传我们的涡阳?从哪些方便宣传我们的涡阳?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问题,分析问题,从中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 (1)制订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
?(3)列出需求清单。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阅读教材了解信息需求的过程,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2、确定信息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
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信息需求清单说明主要可以从什么来源获取信息。
3、小小导演
(同学们都刚刚走进校园,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涡阳的了解,现在要求每个班都要办一期以涡阳为主题的活动,现在假设由你来组织完成这次活动,请试想一下你会从什么样的角度去介绍我们的涡阳呢?你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你所需要的资料呢?
结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班分成4组,具体解决各自问题并提交相应的作品。
第一组:介绍涡阳的经济
第二组:介绍涡阳的美食
第三组:介绍涡阳的环境
第四组:介绍涡阳的教育
2、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4、师生辩论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师生进一步讨论:
如何确定信息需求?
如何确定信息来源的广阔及可靠?
如何高效的采集信息?
如何有效保存信息?
1、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并分类保存,学会制作信息采集卡。
?2、学生采用两种以上的工具采集不同类型的信息并将它们保存在计算机中。
本课
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在,才能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