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信息需求与来源的确定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2章第1,2节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一第二章第一、二节的内容(第二章信息获取在教材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本课要求学生根据任务或问题分析并提炼信息需求,需求分析是后面各章学习的第一步;明确信息需求是随后几节的前提。可见信息需求与来源的确定至关重要。所以只有明确了需求,才能考虑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下一步信息活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这为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内容和类型;
2、了解信息来源的分类以及信息来源的确定所需考虑的问题;
3、学会根据指定的任务或问题来确定信息需求的同时设计一张信息需求表来帮助自己梳理信息需求;
4、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合理的利用信息来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完善信息需求表,使学生熟悉信息需求表,能够独立设计信息需求表,并且能够熟悉、有效的使用信息需求表来解决给定的任务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当前的信息社会,能够辨识信息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自觉的确定信息需求的意识;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关注生活当中信息来源的变化;
通过与学生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点与不足,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的确定。
难点:
掌握所需获取的信息类容与信息类型,在完善信息需求表的同时能够独立制作信息需求表;
能够正确的选择可用、可靠的信息来源。
五、教学方法:
采用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叔子院士是如何在不认识猪草的情况下快速打到猪草的。然后又采用哪些手段或从哪些渠道才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上面的问题就直接引出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的确定。
讲授新课
第一节 信息需求的确定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获取信息是人们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获取信息,首先要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然后,举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都在进行着需要获取什么信息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例如早上出门,要不要带伞或添减衣服,人们会很自然地去关心当天的天气预报;高中毕业要报考大学,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去了解各个大学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录取要求和报考情况……甚至行走在路上,人们也时不时地观察着行人和车辆的位置、速度、方向等路况,以便择道行走、保证安全。
最后,由以上的例子来引出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信息的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所以,确定信息需求要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确定信息内容
在讲解确定信息内容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须提醒学生先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考虑一个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出相关的问题来将思考分析具体化,然后由具体的问题构成所需的信息内容大纲,再从信息需求里筛去自己已经确切了解的信息,剩下的就是需要获取的信息。
确定信息的类型
先给出信息的类型的含义:就是指信息的载体形式。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任务的完成或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主要的信息类型有:文本(事实材料、观点……)、数据、图、声音、视频等。提醒学生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设计一张信息需求表来帮助自己树立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表的事例见书本第九页。
最后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4~6为以小组为“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活动制作一张信息需求表,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节 信息来源的确定
首先,教师提问:“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 哪些信息来源更合适、更有效、更可靠?”结合生活常识归纳出信息来源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可谓多种多样,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然后,通过提问:“要获取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来源有哪些?”这个问题就引出了下面两个知识点:可用的信息来源、可靠的信息来源。
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今天在不同场合获得的一些信息来填写书中表格,并请2~3位同学展示,目的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七、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跟着老师回忆所学的知识,包括:
信息需求的含义?
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分为哪四大类?并分别说出其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