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鱼者,渔者—因特网网中的常识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教材《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中四节的内容,分别包括“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自我约束利用网络的资源的一部分内容。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机实践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以及青少年使用因特网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做以综合分析处理,以便学生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出发,区分理解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从需求出发,运用合理的搜索方法,技巧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信息资源,并下载存储以达到应用的目的; 
利用网络提供的常见服务来解决学习,生活问题:E-mail,QQ…… 
过程和方法: 
用全文和目录搜索完成相应的任务; 
运用不同方法下载相应类型的信息; 
软件安装过程中的选择性设置; 
用E-mail熟练收发邮件(群发,附件文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网络信息无穷尽,要学会利用网络为我所用,而不是为网络所困; 
在网络应用过程中提升信息安全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中生对网络信息的初级操作都非常熟练(浏览网页,QQ,网络游戏等),但大多是为了娱乐而少有为了解决问题的目的性操作,教师在这方面加以分类指导; 
学生对网络的沉迷,没有节制和选择性的操作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做渔者,而不是鱼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处理要领; 
活学活用,用网络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的将因特网资源为己所用,做渔者,不做鱼者 
教学环境要求:多媒体教室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课前 
准备 
题单 
课件 
准备好课堂用具 
复习 
旧知 
分发为学生准备的练习资料 
学生根据上机练习的积累完成指定练习内容。 
题单 
将实践和理论衔接 
探究新知 
将题单内容按知识点分类: 
引导学生做掌控主导的“渔者”,而不要沦陷为网络环境的“鱼者”。 
按提纲归纳总结网络应用的常识。 
因特网提供的资源类型; 
因特网提供的服务及其操作要领; 
浏览信息——搜索引擎——下载工具——分类存储——选择安装 
E-mail,BBS,blog…… 
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以在网络天马行空,但缺乏对网络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掌控应用,用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案例使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 
综合运用 
网络资源管理,组织的介入,本地资源管理器的合理分类管理 
用常识操作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以点扩面,给学生一个圆心,让学生尽肯定大的画一个知识体系的圆 
个性化教学 
因为网络资源的参差不齐,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案例宣传展现,使一些家长甚至于老师谈网色变,恨不得将学生(孩子)屏蔽于网络之外。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熟练应用网络为学习生活所用势在必行。所以有目的的引导,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使其作为工具为其所用。 
教学预测、反思 
学生可以很熟练的利用网络听歌,看视频,玩游戏,购物……但却不会下载安装PS,不能有信心的上传自己的报名表,不会有效的利用搜索引擎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归纳,使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目的性加强,操作熟练度加强,效率更高 
。 
反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提升要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引导,变被动操作为主动学习。只要学生在网海中看到更为有利于学习生活的“大鱼”,一定会乐于做一个逍遥的“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