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160011772900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试题)
1.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生产工具的多元化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攫(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4.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5.下面是1843年英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员死亡的平均年龄统计表,这说明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是( )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村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地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调整城乡经济结构 B.改善工业生产环境
C.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D.调整工业生产布局
6.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工业革命促进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7.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
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
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
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
8.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机器纺纱厂,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以及一大群从事手工业的工人简单聚集起来的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称为“英国现代工厂制度的奠基人”“近代工厂之父”。可见阿克莱特的发明( )
A.推动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B.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
C.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D.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9.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这体现了( )
A.互联网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B.中国民营企业更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C.小米的成功源于当代世界对信息网络过分依赖
D.小米创造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信息产品
10.2010年8月26日,中国“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27日,中国“蚊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这说明( )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国家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2.1965—1991年,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实现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使法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B.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并谈谈其对当今中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形成了第四次商业浪潮: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以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提供服务,它可以将业务延伸到互联网接通的每一个地方。它通过建立虚拟商务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它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来重新配置社会的各种资源……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商务洽谈、签约、各种单证的核对以及物流的控制和资金的交付都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降低商务活动各环节的成本,如中间环节减少,采购和物流环节的成本降低。企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及区别客户,经济活动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有人预言,传统商业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摘编自陈晓松《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子商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业而言的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代的3个劳动和生活场景,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多元,B项正确;A项中“普遍化”不能得出,且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家庭式劳作是主要模式;材料中农业和手工业是分别呈现的,并未体现结合,C项排除;“提高”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材料中没有提供参照物,故不能得出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出现,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排除C项;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D项因果倒置,排除。
3.答案:A
解析:汉代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B项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C项时间不符;自耕农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故D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表中的数据显示,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业区,工人的平均死亡年龄都比其他行业的人较低;而在工业区,不论是哪个行业的人平均死亡年龄都比农村地区要低。这反映了英国政府迫切需要改善工业生产环境,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答案:B
解析:材料中“火轮”“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故B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材料“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说明他认识到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对国家实力的重要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张之洞并未认识到这根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专制政体对商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改西方原家庭手工业生产形式……为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反映了阿克莱特的发明推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确立,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排除A项;水力纺纱机并不能使工业生产摆脱地域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小米科技公司开创了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开发模式,这体现出互联网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小米公司的民营企业特点,也不是强调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B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知小米公司成功的原因是当代世界对信息网络过分依赖,C项排除;材料不能充分说明小米公司创造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信息产品,D项排除。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中国“蚊龙号”两次刷新“中国深度”,这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绝对且明显错误,排除;材料只给出了某一方面的成就,D项以偏概全,排除。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革命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意义。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信息革命在德国“工业4.0”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也体现不出挖掘其经济潜能的特征,A、C项排除;德国已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且材料不涉及工业体系的问题,D项排除。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技发展对法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髙到68%,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法国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生产,但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排除;国际分工格局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利,但这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B项排除;国家经济政策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但与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相比,仍然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
13.答案:
(1)中国:新式农机具被引进;局限在试验场;动力仍是人力、畜力。
美国:农业机械的研发加速;新型农具的广泛应用;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2)原因中国:小农经济的阻碍;当时科技水平低,无力自主研发农业机械;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水平高;地广人稀,需要农业机械化;美国政府和民间农业团体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启示:要重视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制度创新;政府与民间推动力量结合;创设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第(1)问,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根据材料一中的“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等信息概括;美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根据材料二中的“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等信息概括。第(2)问,“原因”综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启示”可围绕科技、制度、合作等方面展开,可以把材料二中的美国农业作为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
(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巨大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各国政府的推动。
(2)特点:不受时空限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更密切;商业运行更有效率;各个环节成本更低;经济活动以客户为中心。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与应用”可以得出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根据材料“电子商务每一个地方”可以得出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各国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它通过……成本降低”可以得出商业运行更有效率,各个环节成本更低;根据材料“经济活动……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可以得出经济活动以客户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子商务不受时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