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试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0 09: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90930012509500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试题)
1.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
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2.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5.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案,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6.近代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文官制( )
A.无法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B.选拔范围具有狭隘性
C.容易滋生政治腐败现象 D.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
7.19世纪50年代,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官吏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8.有学者指出,本来无足轻重的工业资产阶级势力大增,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表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主要是( )
A.西方哲学家功利主义思想 B.政府管理模式落后与陈旧
C.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 D.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的需要
9.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0.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11.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2.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表明了( )
A.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
C.考试科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
1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 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选拔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官员管理。“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表明此项改革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B项;C项是这一改革的影响,并非主观目的,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选宫制度由东汉的察举制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把品评权收归官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选官制度的变化与佛教思想的影响无关,A项错误;材料现象反映了世家大族力量的增强,B项错误;科举考试形成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抓住问句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是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县官考核制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文官从此不再从属于任何政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美国的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国家政治,故C项错误;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提的“政党分肥制”影响了文官的任用,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任用时特殊处理,其任免进退主要为政治势力所左右,受政党政治的支配,与滋生政治腐败现象无关,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与公平竞争原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文官任用的特殊情况,无法体现选拔范围的狭隘性,故B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展,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C项正确;A项错误,内阁地位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8.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英国政府需要改革文官制度,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域,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所述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提高效率而非削减政府行政开支,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形势加剧,不得不实行改革,于是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更是废除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所以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的现象,故C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化,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尽管文官录用方式存在问题,毕竟已在中国实行,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文官制对清朝官员结构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官制在废除科举制前已经萌芽和实行,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科考生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通才知识考生”,故B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13.答案:
(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问第一小问选官原则,据材料一“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得出以德取人。第二小问发展表现,据材料一“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据材料一“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并结合所学得出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问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允许自由报考”得出开放性;据材料二“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得出严密化。第二小问进步性,据材料二“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得出扩大官吏来源;据材料二“杜绝舞弊”得出追求公平公正;据材料二“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得出提高官员素质。(3)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得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据材料三“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得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第二小问政治智慧,据材料一“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据材料二“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得出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据材料三得出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14.答案:
(1)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2)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
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解析:(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公务员制度使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据材料一“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得出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结合所学得出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