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试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0 09: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5050010248900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试题)
1.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2.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4.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
A.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5.据统计,在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口的4.4%,英国符合选举资格的农村选民约占农民总数的4%,城镇选民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多一点。这说明英国( )
A.君主仍然掌握实权 B.议会下院掌握实权 C.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D.工业革命受到阻碍
6.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7.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8.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
A.新教理论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10.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11.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2.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的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沿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纵观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度尚居绝对优势。十六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它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政变后建立起来的也是君主立宪制度。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整理自向群《评美国一七八七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天人感应和三教合一的内容,排除A、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明朝创办社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教辅政,巩固统治,社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宣传儒家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从稳定统治的角度出发的,而非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故B项错误;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了儒学,从而使儒家思想地位更稳固,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趋向宗教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排除B项;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1831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但拥有选举权的人口仅占人口总数极小的一部分,为扩大代议制基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降低选举权资格、扩大选举权范围势在必行,故选C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建立后英国国王才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乡具有选举权的人口比例,与工业革命是否受阻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但与确立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古罗马实行的不是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可知此规定是为了防止议会中的议员和国王之间的联合,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英王还未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确立与此法案无关,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可知新教鼓励创造财富,提倡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9.答案:A
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198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2.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13.答案: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1)问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材料“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材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得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问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材料“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得出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4.答案:
(1)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
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议会至上)。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
解析:(1)问第一小问根据“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得出原生性;根据“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得出不成文性和延续性。第二小问根据“《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的最高法”得出法治原则和议会至上原则。(2)问第一小问根据“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有权罢免总统”,可以得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根据“纵观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度尚居绝对优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可以得出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第二小问结合《权利法案》与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