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芣苢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基础练)
第二单元
)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薄言(báo)
掇拾(duō)
辍学(chuò)
B.捋袖子(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采撷(xié)
C.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ǔ)
牛牯(gǔ)
D.炊饼(chuī)
了事(liǎo)
闭廪(lín)
凛冽(lǐn)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惙怛伤悴
B.仓廪殷实
大义凛然
窗檩
如实禀报
C.一竿晴日
百尺杆头
干旱
肝胆相照
D.酤酒对酌
怙恶不悛
估计
沽名钓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言:随便说,轻言。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4.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夜阴霪败场圃
A.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急炊大饼偿饥乏
D.多博村酤劳苦辛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
,
;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因此说,
。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②③①⑤④
B.④③①⑤②
C.③②①④⑤
D.⑤③④②①
6.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7.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将大雨毁坏场圃和雨后初晴的明媚景象进行对比,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尾联写出了新麦入仓后诗人的心情。其中的“怜”字表现出诗人在如释重负后难以掩盖的一点遗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6)《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9.文化常识: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故又被称为___________。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___________,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___________是地方民歌,___________是宗庙祭祀之歌,___________是朝廷乐歌。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以《诗经》中的___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___并称为“风骚”。
(2)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___________为主,多用___________的形式,是我国___________诗歌的源头。
10.选择一个活动情景(如采葡萄、采草莓、采棉花、采西瓜等),用“重章叠句”写下来,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薄,bó;C项,酤,gū;D项,廪,lǐn。
2.【答案】C
【解析】C项,百尺杆头,应写作“百尺竿头”。
3.【答案】A
【解析】A
项,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4.【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句中“败”,使……毁坏,B项“舞”,使……欢欣鼓舞;A.袺,名词活用作动词,提起衣襟兜东西;C.饥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饥愤困乏的外孙;D.苦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勤苦辛劳的外孙。
5.【答案】A
【解析】本题由时间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及“在当时”可知②③是连在一起的;由“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可确定其前一句是①,其后一句是⑤,而且④是对“但”之后内容进行小结的句子,应该放在“因此说”的后面。
6.【答案】D
【解析】D项,应翻译为: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
7.【答案】D
【解析】D项,“其中的‘怜’字表现出诗人在如释重负后难以掩盖的一点遗憾”错误,“怜”字包含了诗人对外孙辛苦劳作的心疼、敬老爱亲的认可及吃苦勤劳精神的赞美。
8.【答案】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三夜阴霪败场圃
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
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
赋诗怜汝足精神
【解析】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阴霪、场圃
、一竿、偿、酤、廪。
9.【答案】诗歌总集
《诗三百》
儒家经典
风
雅
颂
风
颂
雅
《国风》
《离骚》
赋
比
兴
四言
重章叠句
现实主义
【解析】本题考的是有关《诗经》的一般常识。要熟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还要记住它收入的内容,篇数、别称、形式特点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它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等内容。
10.【答案】(示例)采采草莓,薄言采之。/采采草莓,薄言投之。/采采草莓,薄言袋之。/采采草莓,薄言有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为补写句子。解答此题,按所给句式及要求完成即可。答题时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词语的锤炼”,指用词要准确生动凝练。“情景的推进”指采摘过程应是完整的,最后要把东西收回来。比如摘西瓜,应先“弹”,看熟否;再“扭”,把瓜蔓掐下来;再“拾”,抱起瓜来;最后“装”,装车运走。(
6
芣苢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重点练)
第二单元
)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完成各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首联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
B.颔联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连夜雨毁坏了场圃,“一竿晴日”的明媚景象,一解邻人之焦虑。
C.颈联写做饭备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急炊”“多博”体现诗人对外孙的心疼和体贴。
D.尾联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闭廪”二字交代新麦已经收入粮仓。
5.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情感变化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
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
伏中一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
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
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
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
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
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
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
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
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
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径: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百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易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8.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首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揭示了新嫁娘拥有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将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三节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节,每节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0.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二、语言综合运用
13.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
(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
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
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15.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请通过想象再现诗句画面,补写出画线句子的场景。要求:①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处不超过45个字。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泼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①____。野鸡鸣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②____。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答案】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答案】“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答案】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②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4.【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一解邻人之焦虑”分析有误,这里“一竿晴日舞比邻”中“舞”字借写邻人来表达诗人自己欢快愉悦的心情。写邻人不是目的,写自己才是真实意图。
5.【答案】①一二句,诗人首先交代麦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②三四句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粮食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同邻家一般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得鲜明可感;③五六句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孙,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④最后两句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足精神”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抓住一些细节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变化。如首联“欲”字写出丰收在望的期盼之情;颔联“败”字写出情绪焦虑,“舞”字又借邻人欣喜表现诗人的转忧为喜;颈联“急炊”“多博”表现出款待之切,疼爱有加;尾联“真了事”三字把诗人收获新麦后如释重负的心情生动刻画出来。
6.【答案】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学生作答时要先明确《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的主要内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前八句写的是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表面诗人心系农事,关心农业生产。从“外孙读书旧有功”开始的后面内容,写外孙“旋投诗笔到田舍”,参与晒麦劳动,以及诗人在家中“烹鸡”“慰勤苦”等情形。两诗在内容的描写上有较大的差别。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都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理解有误,本诗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8.【答案】①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解答时,先概括画面特征,再结合诗句分析。本诗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其思夫的气氛,用黄昏的群鸡归窝、羊牛下山归栏的情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对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9.【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理解错误,“桃树枝叶的茂盛”象征的是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10.【答案】比兴。以桃设比,以艳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由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时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全诗以桃设喻,以桃的花、实、叶来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盛,这是比的手法。三节均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这是兴的手法。
11.【答案】①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了农家耕作的繁忙;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这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应先赏后析,即先赏手法,后析效果。本诗的标题是《春日耕者》,颈联上句没有直接写耕者,而是借助写耕者的妇子送早饭到田间,侧面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下句写乌鸢互逐的情景,“巧追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鸟儿轻快翻飞之景,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氛围。
12.【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而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首联中“老农夜起饲牛饥”和颔联中“日出三竿晓饷迟”写农夫天未亮就开始忙春耕,连早饭都是送到田间,可见春耕之忙碌以及作者对耕者勤劳的赞美;颈联写妇子来田间探视,描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图景;尾联直接点明纷纭政令无补于农事,表达了作者对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
13.【答案】(1)奋斗才懂幸福甜/劳动更悟收获甜/锄禾才懂收获甜。(2)立德润人,报国成人,人人当先锋/潜心谋事,精心做事,事事成辉煌/修身齐家,积善成家,家家谋幸福。
【解析】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本题拟写时注意词语和结构的对仗,重点注意第二副对联的第四个字,第八个字,第九第十个字要相同,从内容上看,第一幅要紧扣“劳动”,第二副要就扣“工作”。
14.【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本题考查改写句子中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要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本题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大体是:《诗经》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原句是一个被动句,改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就是变换成主动句。注意句中代词的作用,根据文意,句中的“它”指代的是《诗经》,变成主动句后要还原出来,句子主体为“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掩盖……对《诗经》进行……”。另外,改写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15.【答案】①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归来。②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抓住原句的主要词语,结合上下诗句内容分析,注意整首诗的情感分析。①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意思是: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扣住原诗中的“念”字和“候”字,不难想象出长者热切惦念孙儿的神情。②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意思是: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农夫劳作归来,见面依依而语,可见心境平和,生活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