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同步专练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同步专练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9 12:20:24

文档简介

(
16
赤壁赋
/
登泰山记(基础练)
第七单元
)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
B.舞幽壑之潜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
骤:多次
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
稍:稍微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6.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7.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4)苏轼《赤璧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5)苏轼《赤璧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10)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10.《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如诗如画,清风,明月,水光,天色等融为一体。请借鉴这一段的写法,描述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0字。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
2.【答案】B
【解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3.【答案】D
【解析】A项,有误。“骤”,一下子,很轻易地;“知不可乎骤得”意思是:(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B项,有误。“居”,停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C项,有误。“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意思是:逐渐地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具像樗蒲一样东西,那是远处的群山。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5.【答案】C
【解析】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6.【答案】A
【解析】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
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④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⑧被动句。故选A。
7.【答案】C
【解析】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8.【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徘,徊,苇,顷,舳,舻,旌,蔽,幽,壑,潜,嫠,蜉,蝣,粟,瞬,徂,徕,臾。
9.【答案】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解析】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心理效应),然后再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即种差(“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再按照定义的格式“临近属概念+种差”进行组合即可。
10.【答案】乌江,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江水是绿色的,两岸的山也是绿色的,就连那清澈的天空,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绿渲染得渗透着浓浓的绿意。暑假,我坐船沿乌江逆流而上,船启动后,这种绿的感觉就显得格外亲切,我被绿色簇拥着。乌江蜿蜒曲折,清澈见底,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江底,越往深处,江水愈发绿得可爱。伸出手来,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继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好似刚才触及的是凝脂。这是一种纯洁的绿,没有掺杂一点瑕疵,掬起一捧仔细地嗅,仿佛还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绿的气息。船疾驰而过,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顷刻间泛起涟漪,向四周荡漾开去。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时间变得波光粼粼。岸边是一黛青山,青山绿水连为一体,交织出一幅关于夏日的图画,仿佛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写意画。
【解析】本题要写“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要“借鉴”《赤壁赋》第一段多种风景融为一体的写法,且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如写名胜古迹“乌江”,用一个“绿”将山、水、天空以及“被绿色簇拥着”的“我”融为一体。调动视觉(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触觉(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嗅觉(掬起一捧仔细地嗅)等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江水愈发绿得可爱)、比喻(平整如玉的江面)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醉人的山水写意图。(
16
赤壁赋
/
登泰山记(重点练)
第七单元
)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虞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④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改动)
(注)①巉(chán)岩:高峻的山岩。②蒙茸:茂密的乱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畴昔之夜:在这里指昨夜。畴昔,往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B.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巧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顾:只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B.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C.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D.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3.把此篇文章(后赋)与课文(前赋)相对照阅读时,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后赋是苏轼初游赤壁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以议论为主,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文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虏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3)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9.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②,以为凌云③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
(注)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③凌云:指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山水之能娱人
娱:_________________
(2)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寓:_________________
(3)延请工画事者
工:_________________
(4)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
其:_________________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2)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12.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二、语言综合运用
13.下面是《赤壁赋》中的一段话,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文字。注意展现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宛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4.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此类试题要结合文章及句子的含义作答。D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的意思是: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首先比较四个选项,只有第三处断句不同,可从第三处加以排除,“畴昔之夜”是完整的偏正结构,做时间状语。此外,“飞鸣”修饰“过”,“而”表示修饰关系,所以应在“夜”后断句,排除A、C、D三项。译文: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比较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语境、情感主旨,将各项内容分别回归文本分析作答。D项,“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错误,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所以选项中的“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拔高之嫌。
4.【答案】(1)踩着高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乱草,坐在像鹿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到鹘鸟的高巢(意谓攀到鹊鸟筑巢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2)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敢久留。
(3)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履”:名词作动词,踩着;“披”,动词,拨开;“踞”,动词,“蹲坐”;“危”,形容词,高。(2)“予”:我;“悄然”:形容词,默默地;“肃然”“凛乎”,均为“害怕的样子”;
(3)“放乎中流”:省略句;“听”:任凭,听凭;“焉”:兼词,在哪里。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根据对文意的文句的把握,“而山林之幽邃”“而”作为分句之间的连词,前面要断句,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幽邃”幽深,形容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说法有误。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常见的错误原因的把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
8.【答案】(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自得”心得;“昔”往昔;“尚”尚且“其——其”选择判断句,是——还是。(2)“以”因为;“治”治所;“尝”曾“未及至”没有到达;“乃”才。
9.【答案】这里运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天干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干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天干纪月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中对纪年法的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是: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根据题干要求是要把握“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纪时。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年号纪年:又称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期中清朝时期的“康熙”时间最长,长达61年;“乾隆”是60年,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帝而将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改元“嘉庆”后,因乾隆帝未驾崩,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所以,“乾隆”在皇宫内纪年时间是最长。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干支纪时。“戊申晦”干支纪时。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
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
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10.【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娱乐。(2)寄托。(3)擅长。(4)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本题涉及多义词。文言释义题答题技巧:理解词义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该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所以除了死记硬背还应该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3)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4)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5)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6)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7)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四句话译文分别为:(1)非山水之能娱人: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2)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3)延请工画事者:请擅长绘画的人。(4)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11.【答案】(1)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2)以前的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徜徉”,这里指游览山水;“羁縻”:羁绊;“不可羁縻以事”:被动句;类,像。(2)“尝”,曾经;“未必”:不一定;“追步”:“追随”的意思。
12.【答案】其中“志”指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的能力。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要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语句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依据“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可知,子瞻“有志焉而未毕”中的“志”指“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这句话的意思是: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的意思是: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结合后文“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这里将苏轼的“有志未毕”与“卢君”的“从容就理”“于时极乐”相对比,表达了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的情感;但从另一角度而言,虽“未毕”但毕竟“有志”,从中也能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豁达。
参考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13.【答案】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圆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吟罢,乐坡笑了,客也笑了。似乎受到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应。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皋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文字”“注意展现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少于200字”。写作时,注意抓住“”秋江“月夜”“内心的感受”三个关键词,结合原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诵明月之诗,歌窈宛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展开想象进行描写。注意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有文采,避免错别字。注意字数不少于200。
14.【答案】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短句变长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然后把其它句子作为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来处理。要注意改后对句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主干应该是“苏轼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为“盖世才华”“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15.【答案】内容:功过任后人评说的谦逊、淡然,功高自诩的自信、霸气,对奇伟泰山的敬仰无以言表等。形式:树碑无传,形式新颖。效果:引起探究兴趣。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段中树碑立传的目的,从汉文帝的历史人物形象及人物事迹角度探究其树立无字碑的意图,可从内容、形式、效果等角度探究。例如在内容上,有字碑是当代人或自我评价,而无字碑自然是期待后人对功过的评价,由此可体会出汉武帝的自信与霸气;对泰山的敬仰等。在形式上,树立无字碑自然与众不同,新颖,能起到后人探究的兴趣。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