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短歌行
/
归园田居(其一)(基础练)
第三单元
)
【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暧暧(ài
ài)
悠悠(yōu
yōu)
呦呦(yōu
yōu)
B.慷慨(kǎi)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樊笼(fán)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g)
掇取(duō)
狗吠(fèi)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
B.契阔谈讌
C.榆柳荫后檐
D.慨当以慷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鸟恋旧林(约束)
B.契阅谈讌(同“宴”,宴席,宴会)
方宅十余亩(方形)
C.一去三十年(离开)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对酒当歌(应当)
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
B.乌鹊南飞
C.鸡鸣桑树颠
D.鼓瑟吹笙
5.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B.“羁鸟”,以被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6.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④处以写景与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7.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费美。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风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回味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词人的不凡气魄,回味这“酒酣胸胆尚开张”时文人的豪兴傲气,
,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10.仿照示例,选取本课所学的相关诗歌,诗人再续写两句话,使三句话组成排比句。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心系楚国百姓,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陌”应读“mò”;C项,“匝”应读“zā”;D项,“衿”应读“jīn”。
2.【答案】B
【解析】B项,“讌”同“宴”,宴饮。B项含有通假字。
3.【答案】C
【解析】A项,少无适俗韵,意思是“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韵:本性、气质。B项,方宅十余亩,意思是“宅子四周十几亩地围绕着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D项,对酒当歌,意思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
4.【答案】C
【解析】A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项,“鼓”,名词作动词,吹奏。C项没有词类活用的字。
5.【答案】D
【解析】本题中,D项,“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在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6.【答案】C
【解析】选项C“从远景转到近景”理解不正确,读后可知,应是由近景转到远景。
7.【答案】D
【解析】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8.【答案】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解析】(1)“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提示,同时注意“譬”的书写;(2)“借用《诗经》中的诗句”“对贤才的渴求”是提示,同时注意“衿”的书写;(3)“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是提示,同时注意“掇”的书写;(4)“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提示;(5)“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是提示;(6)“以鸟、鱼作比”是提示,同时注意“羁”的书写;(7)“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是提示,同时注意“暧”“墟”的书写;(8)“鸡狗的叫声”是提示,同时注意“颠”的书写;(9)“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是提示,同时注意“樊”的书写。
9.【答案】回味这“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时词人的多愁善感,回味这“浓睡不消残酒”时文人的悲伤心情。
【解析】先分析例句的句式,“回味这……,回味这……”;注意必须引用诗句,所写内容要与诗句契合,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应“不凡气魄”;“酒酣胸胆尚开张”对应“豪兴傲气”。
10.【答案】三国的英雄诗人曹操,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写下了延揽人才、志统天下的《短歌行》。东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写下了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归园田居》。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示例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解答本题时,结合题干“选取本课所学的相关诗歌、诗人”的要求,根据课文《短歌行》《归园田居》,就曹操、陶渊明按照例句格式来作答即可。“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点明朝代、诗人的属性特征及诗人;曹操是三国时的英雄诗人,陶渊明是东晋时的田园诗人。“枉遭放逐,心系楚国百姓”写诗人遭遇的现实和内心困境;根据“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出来的因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来的对贤才的渴望,参照例句可概括为“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作者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及后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参照例句可概括为“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写创作的作品及作品的主旨或者特征;《短歌行》借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曹操为统一天下而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的主旨,参照例句格式可概括为“延揽人才、志统天下的《短歌行》”;《归园田居》通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喜悦闲适的心境,参照例句格式可概括为“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归园田居》”。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即可。(
7
短歌行
/
归园田居(其一)(重点练)
第三单元
)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阅读《短歌行》,完成下面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对酒当歌
当:
(2)青青子衿
子:
衿:
(3)呦呦鹿鸣
呦呦:
(4)何时可掇
掇:
(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陌:
;阡:
;枉:
;
用:
;存:
。
(6)绕树三匝
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3.将诗歌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契阔谈?,心念旧恩。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面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羁鸟恋旧林
羁鸟:
(2)守拙归园田
守拙:
(3)虚室有余闲
虚室:
(4)久在樊笼里
樊笼: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C.这首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比喻贴切。
D.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摆脱官场,来到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6.将诗歌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稀薄的阴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两句写鱼儿安然地游于禄水之中,鸟儿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8.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挫,隐僻之地。④被:拨开。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
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10.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11.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3.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筑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5.这首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
16.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方面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与下面的诗句加以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语言综合运用
17.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根据所给篇目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句。
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
例句:担忧楚国未卜的前途和命运,屈原的梦想是变革和统一,渴盼楚国国富兵强威震一方。
18.对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以形式上的整饬、音韵上的和谐、内容上的精警至今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以下是宏村两幅被打散的楹联,请把它们归整好。
裁
竹露
竹菊
能陶情
书画
汉书
梅兰
读
细嚼
琴棋
可养性
唐句
漫研
梅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一度假山庄的设计布景,完全体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有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等,且取名“渊明山庄”。请你写一段赞美(或宣传)“渊明山庄”的话,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有意境,能吸引游客,80字左右。
(
不问耕耘,何求收获?
题目就是这些了,你都做对了吗?去对下答案吧。
)
【参考答案】
1.【答案】(1)对着(2)对对方的尊称;古式的衣领(3)鹿叫的声音(4)拾取,采取(5)东西向田间小路;南北向田间小路;枉驾;以;问候,怀念(6)周,圈
【解析】(1)“对酒当歌”意思是:一边喝酒一边高歌。当:对着。(2)“青青子衿”意思是:有学识的才子们啊。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3)“呦呦鹿鸣”意思是: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呦呦:鹿叫的声音。(4)“何时可掇”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采取。(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意思是: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田间小路;枉:枉驾;用:以;存:问候,怀念。(6)“绕树三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
匝:周,圈。
2.【答案】A
【解析】A项,“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分析错误,诗歌的第一节(开头四句)写出了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里没有消极厌世的感情。
3.【答案】(1)歌声慷慨复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
(2)欢饮畅谈话重逢,念念不忘旧恩情。
(3)我意如山成大业,我心似水纳贤才。周公废食待人才,天下英才归心切。
【解析】(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应译为:歌声慷慨复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2)“契阔谈?,心念旧恩。”
讌,通“宴”。欢饮畅谈话重逢,念念不忘旧恩情。(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厌,满足。句子译为:我意如山成大业,我心似水纳贤才。周公废食待人才,天下英才归心切。
4.【答案】(1)笼中鸟(2)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3)空室(4)比喻官场生活
【解析】(1)“羁鸟恋旧林”意思是: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羁鸟:笼中鸟。(2)“守拙归园田”意思是: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3)“虚室有余闲”意思是: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虚室:空室。(4)“久在樊笼里”意思是: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5.【答案】C
【解析】C项,“这首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生活中常见的场面和景物,并未有精雕细刻般的工笔细描。
6.【答案】(1)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2)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乡里的炊烟。
【解析】(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全句应译为: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暗淡的样子。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全句应译为: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结合注释①和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8.【答案】《情诗》:①抒发了役夫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发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同时,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枪伤悲之感。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分析时应当抓住其中的“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中,C项,“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理解错误。中间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未体现“孤独”。
10.【答案】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题目要求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可先总述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诗人的乡居生活,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要重点把握诗人的日常活动,如:“掩荆扉”“绝尘想”“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我土日已广”等。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11.【答案】《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园田居(其二)》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恬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解答本题,注意抓住两首诗的重点句来体会诗人的感情。《归园田居(其一)》中,从“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等句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写可以看出,诗歌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二)》中,描写了几个乡居生活的片段,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12.【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13.【答案】①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指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②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③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④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显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第1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对于这首诗而言,第3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第4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抒情。“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第5-8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诗歌虽然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诗人其实更多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
14.【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错误。颈联写新粉的嫩竹,清香四溢的荷花,尾联写炊烟袅袅升起,采菱人荡舟而归,这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并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15.【答案】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幅清新可爱、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嫩竹的竹节处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落下片片红衣,夕阳西下,渡头升起袅袅炊烟,采菱人荡舟归来。诗人通过嫩竹、荷花、炊烟、人们采菱而归等景象,描绘了宁静却又不失生机的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答题格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后四句的意思是: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本题解答时要紧扣“情”与“景”,要扣住“新”“落”“起”“归”等加以分析。
16.【答案】陶渊明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维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目属于比较阅读,题干指出了比较点是“描写景物方面”的特色。考查的是描写手法的不同之处。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两位诗人在作品中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陶渊明写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王维诗用“遍”和“稀”进行对比,又用“嫩竹”和“红莲”增加了色彩,在写景上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如“渡头烟火起”是全景,“嫩竹含新粉”是特写。
17.【答案】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对所选篇目内容非常熟悉,其次要做到内容、结构修辞、句式一致。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注意找出例句的句式“……的……,……的梦想是……和……,渴盼……,”,然后再根据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对象归类,仿写出与之分别对应的词句,注意人物及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理想追求。
18.【答案】梅兰竹菊可养性,琴棋书画能陶情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解析】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
19.【答案】现代都市充满无奈,春天的鸟啼,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虫叫,冬天的雪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难以听到,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却四季叫器。去渊明山庄一游。会让你洗去烦躁郁闷,让你的心灵保持宁静旷达。这里有清风流水,有桃红柳绿,有狗吠鸡鸣,在这里,你可以为心灵找到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语言表达要做到鲜明生动,可以考虑运用一些修辞,用词要讲究文采,句式等也可以运用排比等。本题要体现陶渊明诗歌中静谧的意境,要突出“渊明山庄”在涤荡人心方面的作用。语言要优美,以吸引游客为目的。比如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都市中听到、看到是什么,渊明山庄听到、看到的是什么,突出这里的环境之优美、之宁谧;具体描写时可以运用排比手法来写,比如可以采用“这里有……”的句式来写;选择意象可以用题干中的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等,意境方面突出“静谧”;另外必须写可以荡涤一身的烦躁和疲惫,让人的心灵受到洗涤等,以吸引游客。